寒芒如电,锋利的刺刀,距离吴元明的瞳孔仅有米粒大小的距离。
清澈的瞳孔中,清晰的映出了刺刀的轮廓,以及对面几十个印度士兵狰狞的面庞。
但他依旧不动如山。
看似瘦削的脊梁,扛起了千钧重担。
哪怕是身处如此绝境,吴元明依旧没有一丝害怕,甚至不曾后退半步。
他没有举枪反击,是因为早在之前,上级就下达了“绝不开第一枪”的命令。
吴元明是军人,是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而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不管理不理解上级下达的命令,他都会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把命令执行到底。
当印军打响第一枪之后,便很快尝到了吴元明的厉害。
投掷向我方阵地的18枚手榴弹,竟被吴元明一人捡起重新投了回去。
其作战之英勇,战斗意志之顽强,就连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听说了他的事迹。
国防部,亲自授予了他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历史问题中国与印度接壤,两国文化源远流长。
边境地区生活的人民世代为邻,可以说是友谊深厚。
但国与国之间向来以实际利益为交互,中国强大时印度自然奉为友邦,中国弱小时印度自然也不会甘于寂寞。
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全境炎热,土地适宜农作物生长。
产物一年三熟,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但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样有利有弊。
一年三熟,让印度人生出了好逸恶劳的心理。
再加上其落后的种姓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印度的全面发展。
抛开这些不说。
因为印度的土地,是农作物的温床,跨越重洋远道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们,很快将这里视为聚集财富的聚宝盆。
他们在印度种植大烟,棉花等高回报的经济作物,并联合印度当权派。
把印度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地。
而彼时的中国,日子也不好过。
在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一向以世界中心自居的上国,也被工业革命这辆高速发展的马车撞了个人仰马翻。
很快也沦陷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这个时候,英国殖民者的实力称霸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而印度和中国,一个是鸦片的种植基地,一个则是鸦片倾销的重要市场。
为了方便于管理,英国政府伪造了一份英属印度与中国边界的地图。
经此地图划分的边界线又被称之为: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中,将原本属于我国西藏的9.2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非法侵占。
抛开大小不说。
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必须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
关于这一点,莫说是新中国。
就算是腐朽到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历届当家人,也没有一个承认这个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二战结束后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告独立,脱离了英国的掌控。
紧跟着中国也随之成立,而新生的两国关于边境线的遗留问题,却一直纠纷不断。
两国驻守边境的部队之间,也时有摩擦。
对此我国一直本着解决问题,团结友邦的态度去与印度交涉。
但前提是,拒绝承认英国定下的所谓麦克马洪线。
对这个问题,咱们的周总理认为,中印两国人民都遭受过殖民者的迫害,而殖民者定下的不平等条约。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已然全部失效。
自然,他们留下的历史问题,自然也该随之一起解决。
可印度方面,却步步紧逼。
于1951年2月,便趁着新中国成立之初无暇西顾之际。
派出百余名士兵强行侵占了达旺,并强迫当地的中国搬迁。
并陆续向周边地区扩散,他们的目的还是将麦克马洪线中的划分区域,纳入印度版图。
并在之后又通过修正地图等手段,将不法侵占所得的土地转为合法化。
在1951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
印度一直对我国西藏领土步步蚕食,试图诱导西藏,建立起一个夹在我国和印度中间的“缓冲国”。
但这一想法随着一件大事的发生,最终化为了泡影。
对印自卫反击战1959年3月,我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不轨势力的有生力量。
在西藏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上蹿下跳的印度。
双方就边境问题,展开磋商和谈。
但印度方面态度十分强硬,摆出了一副不服就开打的架势。
印度独立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又借着当年和英国的老关系抱上了美国的大腿,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野心膨胀和利益的驱使下,驻扎在边境线上的印军部队开始向我方挑衅。
边境线上,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两天一大打。
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还比较克制。
用的是木棍之类的钝器,双方也是互有伤亡。
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不利,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煽动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浪潮。
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边境冲突谁开第一枪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吴元明当时负责驻防的,正是位于中印边境上的择绕桥西阵地。
对面的印军,悍然越过边境线,并把刺刀顶在了他的睫毛上。
但,他还是顶住了锋芒毕露的压力。
直到10月20日晚,印军悍然发动进攻后,吴元明才率领部下战士发动了反击。
之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吴元明表现英勇。
每次冲锋号一响,就冲在队伍的最前方。
值得一提的是,他投掷手榴弹的技术十分了得。
对于爆破作业,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仅凭一己之力,就炸毁了多个印军地堡。
在自身多处负伤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战斗,对战场上的印军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威慑。
至于对印自卫反击战,这绝对堪称战争史上的一朵奇葩。
毕竟,从入侵作战打到首都保卫战,翻遍数千年战争史。
恐怕也找不出几个,如印军这样不堪一击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