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开国的第六个年头。
地方和军队干部,根据每人参加革命的工作年限贡献等等因素,为所有的军人评定了级别和工资待遇。
在这次大授衔之中,总共授予了1052名军人军衔。
几乎每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过突出贡献的军人,都得到了合理的军衔和待遇。
可有这么一位军人,在为国家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之后,却没有获得军衔。
不过,却是由毛主席钦点,给予了三级行政待遇。
很多人可能对三级行政概念模糊。
这待遇几乎等同于副国级,实在是相当之高了。
这位军人名叫郑位三。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可他的打过的仗提起来,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
不仅如此,他在建国前,还曾任新四军政委和中原军区政委。
这职级,按正常来讲,封个大将或者上将应该不成问题。
那么,这样的人物,为何最后没有被授予军衔呢?
在郑位三身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能令毛主席亲自为他量定待遇呢?
祖国陆沉人有责郑位三,原名郑植槐。
是湖北省黄安县一位普通农村人家的孩子。
据传,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有书读,郑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他的努力之下,郑位三七岁便就读私塾,成为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学生。
人人都夸他聪明伶俐,是个读书的好苗子。
郑位三的父亲精通中医,经常到附近去给别人看病,甚至后来还开过中药铺子。
本以为他会继承父亲衣钵。
却没想到,他在接触过新思想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读书这条路。
因为他觉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如今的祖国风雨飘摇,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必须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也许,当时的他和周总理想的一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8年,夏天,16岁的郑位三不顾天气的炎热。
带着行李和书本,徒步五六天。
只身奔往湖北省武汉市,前去报考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武汉科技大学前身)。
这次考试中,他一举取得了全校第三的好成绩。
也正因如此,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郑位三”,并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读书,决不能掉出前三名。
在学校里,他不仅以专业知识武装了头脑。
还在当时的青年运动领袖们的影响之下。
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结合实际对其做出了深入研究。
他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所学的东西根本无法成为救国的资本。
他也意识到,想要让中国重新伫立在世界之巅。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劳动人民的政权。
他知道,只有拥有先进思想的党能救国家,救人民。
而自己只有入党,才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所以,在1925年,郑位三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先进思想,同时将想法付诸实践。
也做出了将自己的全部都贡献给党和人民的准备。
他先是回到家乡,创办农民学校,将所学倾囊相授,又联络当地的父老乡亲,将党的理念在家乡发扬光大。
在此期间,他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用尽全力,共同在家乡点燃名为希望的革命火种,积极开展红色工作。
1927年,形势越发严峻,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红色基地被敌人紧紧盯上,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他意识到,如果再不赶快采取行动,就要被敌人瓮中捉鳖了。
于是,他召集所有可以信任的同志,共同策划了黄麻起义。
打响了大别山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这次行动为成立黄安农民政府,组建工农革命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之后的基地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自此之后,郑位三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军人之路。
千磨万击还坚劲虽说黄麻起义最终的结果,并不尽人意。
但郑位三并没有灰心丧气。
他深知,救国不是一次起义就能完成的,在那个环境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存实力。
于是他带领着部队,驻扎到柴山保附近。
一边扩大队伍,一边筹划接下来的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建立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不顾危险也要维护人民利益;
在湖北地区最为危险的时候,他又主动留守大别山,坚持要在这里将红色事业进行到底。
虽然自1932年之后,他和部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
但是他从未想过“退却”二字。
因为他明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只有坚持才能令他的队伍走向胜利。
他的坚持是十分有成效的,短短一年就已经拥有了5000余人的部队。
除此之外,附近群众也都被他发动,积极地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可郑位三并没有变得骄傲自大,反而更加谦逊低调、不骄不躁。
在他的眼中,权利和地位并不重要。
所以,在苏区重建红25军时,他眼皮都不眨的将五千人的大部队全部交给25军。
从一个统领一方的总司令,变回了一名普通的军人。
在这之后,鄂皖地区突围、红军长征…
郑位三经历了许多的危险时刻,甚至敌人都摸到了他眼前他都未曾退缩。
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机智、领导才能和责任担当。
1941年,郑位三出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负责指挥淮南等地的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出任中原军区政委,为中原突围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只留清气满乾坤按理说,这样一名十分出色且有责任担当的军人。
在55年大授衔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只可惜,由于郑位三多年在前线参与作战。
环境恶劣的原因,导致他的身心受到巨大的折磨。
在战争胜利后,他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不得不退出军队的管理。
而且在建国之后,本来应该由他接手部分军队,但也是由于身体原因,他申请了文职。
在家乡休养,最终导致没能参与此次授衔。
不过,毛主席从没有忘记过他。
虽然因为他没有军队职务,无法授予军衔。
但他对国家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于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将郑位三的待遇列为“行政三级”,享受副国级待遇。
为了更好地照顾他,还特意派厨师来给郑位三一家做饭。
做这个决定。
一是为了能让他不用担心家人的日常开销;
二是为了能够让他安心在北京养病。
如此一来,他既不用做繁琐的工作,又能按时领取工资,家中还不用做饭。
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一向甘于奉献的郑位三,心里却不太舒坦。
他觉得不能白白拿组织的钱,以前的贡献都是以前的。
而现在既然拿着组织的俸禄,就必须为国家和人民办点儿实事。
于是,他积极参与了湖北地区的旧职员改革等一系列工作,继续为国家出谋划策,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组织给自己的待遇太好了,没必要既享受待遇又白拿工资。
于是,将每月收到的津贴全部都捐献出去,用来解决烈士后代们和贫困户的生活问题。
最后的话1975年7月27日,郑位三同志于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却从没有将自己的事迹放在嘴边。
儿女们甚至对他的事迹一知半解,都不知道父亲曾经如此辉煌过。
如此低调的革命先辈郑位三。
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奉献祖国、歌颂祖国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