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解放战争的胜负已分,新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开国仪式,由毛主席宣告正式建立。
当初毛泽东内心所期盼的,除了提升民生福祉、推动经济发展外,就是实现全国统一,就在这天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当时中国、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在东亚地区结成同盟,彼此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战争。
然而在1950年,金日成看到中国的解放战争成功了,实现了全国统一,因此他也产生了想要将朝鲜纳入红旗之下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他决定向南方发兵,在开始战事前,金氏向北京和莫斯科发出电报征询意见。
毛主席看后,并不赞同他们主动发起战争,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一旦开战美国必然会介入,而朝鲜无法与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强国抗衡。
然而斯大林却支持他们发起战争,毛主席不想在这件事上与苏联产生分歧,因此默许了朝鲜的开战。
战争开始后,朝鲜打败了韩国,但后来正如毛主席想的那样,美国加入了战争,计划从侧翼攻击朝鲜军队。
毛主席立即意识到形势严峻,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朝鲜的局势。
期间,毛主席迅速派遣部队在东北集结,随时准备开战。
在会上,周总理阐述了中美军力对比,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军队无法占据优势。
朱总理等人也表示,当时我国刚成立,正是发展的时候,贸然开战对国家发展不利。
然而还没讨论出结果,国际局势却迫在眉睫,中国面临艰难抉择:是坐视朝鲜被吞并,还是出兵抗美援朝,捍卫国家安全与主权?
会议室内,领导们各抒己见,交锋激烈,各种观点引发一场激烈地争吵,期间高级领导提出:“中国刚结束战争,国内稳定至关重要。”
其他领导则直言:“如果中国不出手,朝鲜的命运将成为中国未来的缩影。”
会议室内回荡着激烈的辩论声,每一份意见都包含了领导们对国家未来的担心和期待,其实他们都是为中国好。
此时,毛主席安静地坐在主席席位上,眼神深邃,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毛主席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针对朝鲜的战争,也是一次影响国家安全和未来的重大决策。
他指出,东北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至关重要,保卫东北就是保卫国家的根本。
他深刻认识到,如果不果断反击,中国的国家利益将受到更大的威胁,但反击的话,以怎么样的形势进行反击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次日,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毛主席坚决表示要出兵,朱老总等人也表示同意,当晚毛主席命令东北军区做好战斗准备。
在选择主帅时,毛主席最初考虑的是粟裕,但粟裕生病了无法出战,他又问林彪是否愿意率军出征,林彪不支持出兵,于是毛主席将目光转向彭德怀。
10月5日,政治局再次开会,林彪等人反对意见强烈,但毛主席仍然坚持出兵。
随后周恩来紧急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洽谈要求尽快提供军事援助,以免错过战机。
但出人意料的是,斯大林在关键时刻“退缩”了,他违背了之前的承诺,不给志愿军提供空军支援。
这使我方非常不满,政治局再次产生争论,大家又开始为是否出兵进行争论,刚开始毛主席没有说话,后来他说:“政治局的委员们过于小题大做了,没有苏联的支持我们仍要出兵,并且要出兵果断、出兵漂亮!”
第二天,志愿军趁夜突出重围,联合国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中国不会出兵,没想到毛主席如此果敢,说打就打。
1953年美国觉得再战无意义,于是主动与中国、朝鲜进行和谈,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战争停止。
这才是伟人,关键时刻敢于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