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华北军区有两位性格十分刚硬、脾气十分火爆的将军,一位是郭天民、一位是郑维山,两位人生经历都颇有可称道记叙者。郑维山相对于郭天民更有一番有趣之处,郑将军年轻时火气旺,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遇到不合理的上级指示,该反映就反映,该怼就对怼,细数之,诸如聂帅、罗瑞卿大将、杨得志上将,都不同程度被郑维山顶回过不同意见。
当然,这都是正常的、合理的、不涉及个人矛盾的正常工作“怼”,请大家不要误解。有趣在哪呢?郑将军晚年性格似乎发生很大转变,从当年的热血青年、钢铁直男,化身善解人意、颇有文艺范的将军。
此话,要从郑维山中将的一本回忆录说起。
一、回忆录中的珍品
目前见于世面的关于郑维山中将的几本史料,有两本最为珍贵,一本是郑维山中将的《从华北到西北:忆解放战争》,一本是《郑维山作战笔记: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
说其珍贵,这基本是以郑维山将军第一视角写的,带有很多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不是单纯的往事回忆,很鲜活。不仅能从中瞻仰学习开国元勋的军事才华,更能多角度领略那个时代人和事的风采、细节。

笔者在学习这两本著作时,尤其是前一本,竟有意外的发现。原来印象中不苟言笑、动辄怼人的郑中将,居然变得文彩洋溢、极富感性、不乏文艺范。
我们先说说郑中将当年的脾气。
1938年3月,在抗大学习毕业后的郑维山分配到前线,去了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当政委。郑维山是老四方面军有名的猛将,当年给徐向前当过传令兵,又在李先念手下当过师长,威名赫赫。
聂帅点名把他要到晋察冀,郑维山原以为到前线能大施拳脚领兵打鬼子,没想到去了教导团,而且还是当政委,不让当团长,团长是军区参谋长唐延杰兼任。郑维山不免有点憋闷。
后来李先念听说此事,半开玩笑地联系聂帅说郑维山有点屈才。1940年郑维山改任教导团长,政委另派他人。新来的政委脾气不好,又犯了点思想错误,和郑维山搭档的很不好。一来二去,两人吵了架,新政委便跑到军区找聂帅告状。
郑维山是个直性子,没想到事情闹成这个样子,于是也跑到司令部找到聂帅,当面把枪下了,啪的一声摔到桌子上,怒喝:“聂司令,要他还是要我,你们看着办!”
聂帅是睿智慈仁的长者,与人相处基本没有红过脸瞪过眼,当场被这个小伙子弄懵了,不过聂帅也不生气,耐心弄清楚事情原委,也没批评谁,而是把那位新政委留在军区,让郑维山回去兼任团长和政委。
当然,那位新政委也是条汉子,虽然这件事他不占理,但并没有因小挫而损大志,后来一直坚持战斗在抗战第一线,1943年5月牺牲在反“扫荡”战斗中。
二、独立思考的智者
1948年12月,在围歼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军战役中,郑维山充分发挥了敢于坚持真理、不惧顶撞上级的独特胆气和作风。
新保安之役是华北战场最奇特的一场仗。

奇在哪?规模并不大,这股敌军只有一万多人,却调动起来敌我二十多万人马。我军三路大军向心攻击,却出现三路大军统统失误的奇怪现象。
郑维山与兵团领导人出现意见冲突就是在这一奇特战役中发生的。
此战详细经过网上论述很多,就不详叙了。大致说一说和郑维山有关的。
郑维山是任华北二兵团三纵司令员,当时国民党三十五军从张家口往北平撤退,在张家口负责拦截的杨成武三兵团理解中央意图不准,没拦住。中央便急调杨得志二兵团急行军去堵,务必截断其归路。
问题是杨得志兵团几个纵队离三十五军都很远,急切之间都到不了。接令之后全都开始狂奔,郑维山纵队亦是。
万幸平张线(北平至张家口)有一个四纵的十二旅在担负牵制任务,杨罗耿便令十二旅不惜一切代价把三十五军绊住,以待后续主力赶上。这个十二旅着实能打,拼命堵击,把三十五军迟滞了一两天,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感到共军战斗力有限,便大模大样地在新保安城暂时安顿下来。
郑维山三纵第一个赶到新保安城,将该军包围起来。说是包围,其实兵力并不比三十五军多多少,一共四个旅,如果郭景云下定决心要走,这时围城的四个旅的并不能打包票围得住。
一句话,就是敌乱、我乱、战场乱,一切都乱。
在混乱的情况下,指挥员产生错误判断很正常。
傅作义又给乱局加了点料,派104军前来给三十五军解围,敌两个军相距只有几公里了。此时从兵团指挥员到纵队,意见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
郑维山决定抽出围城主力去阻击104军,以使敌两个军无法靠拢。
但兵团给的命令是以全纵兵力围住三十五军,没有分兵阻挡敌援军。万一阻援不成,又把三十五军放跑了怎么办。
杨罗耿也是这个意见,发来电报语气极为严厉,如果放跑三十五军,你郑维山要负责。
郑维山的牛劲上来了,直接怼回。把郑中将之子回忆说,要杀头先杀我的。以极大勇气顶住兵团的严厉命令,分出主要兵力阻击国军104军。
这一行动产生了奇效,不仅104军被三纵凶猛的迎头痛击打了回去,三十五军也龟缩于城中不敢出来。
为什么?笔者也不知道。战场上就是这样,气势非常重要。一个纵队打出两个纵队的声势,而且在变化极其快速、形势极其不明朗的情况下,气势能转化成无形的战斗力。
郑维山的勇气和智慧都大到令人赞叹。罗瑞卿、杨得志,一个开国大将、一个开国上将,就不说建国后,晋察冀时代罗瑞卿的威望就不是郑维山能望其项背的,杨得志则是郑维山的直接上级。
后来中央军委和兵团都对郑维山“抗命”的行动表示理解和支持,结果是好的,初衷也是好的,那就可着劲地表扬吧!
实话实说,郑维山与领导的沟通方式确实有点直,但这无可厚非啊,人家是领兵打仗的,没必要在沟通艺术上下太大功夫,高效、直接才是将领的标配!
我们标题里说郑中将怼过元帅、大将、上将,其实何止这些,连和他配合不错的晋察冀随营干部学校负责人孙毅中将,他也怼过。这么算来,元帅、大将、上将、中将,从领导到平级,都敢怼。
怼则怼矣,但都不是乱怼,大部分时间是对战局保持有独立、清醒、理智且正常的判断,这也是他怼遍上级而大家关系仍然非常铁的原因所在。
包括1947年初郑维山一度要应李先念之召,跟随刘邓大军南下。这种事情其实很伤感情的,在晋察冀工作十年,这里的领导不是领导吗?就那么念旧吗?但聂帅并未生气,而是搬出朱老总,请他再三劝说挽留郑维山。什么原因呢?还是因为郑维山脑子清醒。
比如对进攻绥远的看法。46年下半年从中央到晋察冀军区都主张立即进攻绥远,唯独郑维山提出异议。郑维山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当时晋察冀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晋察冀的战争思维还停留在游击战阶段,没有很好地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这种思想指导下,打不了规模太大的进攻战。
二是晋察冀能抽出的主力不够,傅系主力四万七千余人,加上杂牌部队和晋北阎锡山力量,共约九万余人。我晋察冀东部不能动,只能出二万余人,连同贺龙的晋绥军区部队,共十四个旅,五万三千多人,不具备打歼灭战条件。
军区决定强行进攻绥远,最终没能成功,卒如郑维山所料。
两个问题,大家对第二个意识到一些,但对第一个可能很多人想都没想到。各大战略区具备如此思维的,大概也仅彭林刘粟徐等数人而已,郑维山只是纵队级指挥员,竟能有如此全局性认识,可见其水平。这是聂帅不计其余,强烈要挽留郑氏的主要原因。
三、聂帅对郑中将感化极大
郑维山中将晚年撰写回忆录时,早年刚直躁劲的性格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比如那本《从华北到西北:忆解放战争》,这个时期是郑中将怼怼性格体现的最为集中的时期,但回忆录的话风非常具有文艺范,仿佛作者是一位萧克式的文学化将军。

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对当年的意见冲突以非常客观平静的语气描写。新保安之战,他只说了自己当年是怎么考虑的,上下级之间意见冲突为什么而产生,最后如何解决的。语气和缓,注意回避,甚至杨罗二位上司的名字都不愿意多提。
我们对比一下其他开国将帅的回忆录,很多性如烈火的将军到晚年,姜桂之性老而弥辣,该对谁不客气还是不客气,并不会回护。比如榘参座、飞将军等等。大家都是指挥千军万马惯了的,谁耐烦去磨炼自己的性子,为别人曲笔回护什么。郑中将之改变,难能可贵啊。
二是记录了很多战争之外的故事,尤其是以当事人角度描写当时众生相,包括敌人。比如傅军偷袭西柏坡那次,北平有多少内线,情报怎么透露出来的,都饶有兴味地记叙之。再比如国军将领郑挺锋和郑庭笈兄弟在战争期间的通信,对石家庄历史的叙述,话头都扯到当年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二将如何打石家庄威胁安史叛军侧后等等。甚至还能看到郑中将对当时民谣的记录……
论其文艺范和趣味性,华北众将帅中,唯有杨成武将军的几部回忆录堪与其比美,笔者甚至想把郑中将归入萧克上将那样的文学将军系列了。
可是大家要知道,郑维山可是被毛主席誉为“北有郑维山、南有许世友”的猛将,谁有这个本事化百炼钢为绕指柔?
聂帅。

聂帅晚年也写了回忆录,聂帅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谦虚谦虚再谦虚,在他老人家的文字中,见不到一点点对过往同事的不尊重与批评,哪怕有的人当世有过意见不一致,甚至冒犯过他,聂帅也是能隐则隐,能不提就不提。
毛主席三次评价聂帅是厚道人,聂帅众多老部下对其也是充满尊重。开国元帅们赢得属下尊重,并不全是靠打仗的本事,如陈帅、罗帅、聂帅者,都是靠综合能力和人品。
郑维山中将受聂帅这本回忆录启发极大,感触也极大。身为元帅,有足够的资格品评他人,而聂帅选择与人为善。再加上数十年华北工作的熏陶,见贤思齐,以郑维山中将这样聪明敏锐的头脑,作出的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很难。
郑维山中将回忆录出版于1985年。用本山大叔的诗句形容,当时已经是“改革春风吹满地”,郑中将回忆当年已不受什么束缚,有足够平静的心态审视几十年戎马生涯。
我们很庆幸他能写出这样的回忆,给当年岁月注入难得的善意和温暖。
历史足够沉重,善意令人温暖。
向郑维山中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