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的生存突围与转型之思

武桓社会趣事 2025-04-02 13:07:01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晴

说起医院运转艰难甚至是亏损,社会上许多人都难以理解,很多医院不是病人很多吗?医院收费不是很贵吗?医院怎么会运营不下去呢?然而,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2024年亏损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约为45%,民营医院更是达到夸张的80%以上。医疗行业的严冬寒风呼啸,感觉大家要跨越这个凛冽寒冬都很艰难。

最难的便是民营医院。十几年前的野蛮发展期群魔乱舞之后便是一地鸡毛,这些年由于疫情原因,大多数民营医院游走在生死的边缘。我认识几位前些年从公立医院跳槽到这些民营医院去的优秀医生现在非常后悔,他们其中有些人现在又想方设法跑到公立医院招聘,宁愿从最底层做起。

民营医院的老板大多为“财富风口期”进行资本积累的土豪,他们对医疗行业之复杂远远低估了,外行领导内行。他们以为医疗行业赚钱,哪里知道这个行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就像个无底洞,高投入、低产出。

而且民营医院就像家里的老二一样不受待见,爹不疼娘不爱,同时还后天修炼不足,尤其是近五年内筹建和投入运营的民营医院,都在挑战着这世上最艰难的事。当前以至不久的将来,他们几乎都步入“降薪”、“裁员”“倒闭”的路上。

除了民营医院日子难熬以外,公立二甲医院的日子也不好过,就像夹心饼干一样,其生存空间已经被大“三甲”头部医院给挤压得所剩无几了,特别是这些年扩建投资的,现在不比十多年前,那时候处于医院发展的风口,只要投入就会有巨大的回报。

大致在五年前,有一批市、县级公立医院建设了全新院区或盖了新楼并擘画了美好的蓝图:方便的交通、宏大的建筑、全新的设备设施、明亮的工区和病房,让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就医诊疗环境。

但形势的变化远非常人所能预料,巨大的债务压力、收缩的医疗市场、药品及耗材集采等医改等因素导致医院不赚钱了,而由于经济下行病源减少,收入大幅度缩水,同时人力物力成本却一分不少,这就出现了特别诡异的情景:在新楼里工作的人员眉头紧锁,在旧楼里工作的人员喜笑颜开。因此医院职工可以感受到绩效奖金越来越少,部分医院也已经面临工资发放的困难,有些医院甚至在开始裁员。

这些二级医院不是地区头部的综合医院,在前期全医疗行业飞速发展时期“扩张式”发展建设了多个无特色专长的学科、招聘了大量冗员,不愁患者的时期轻视了学科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错把时代的赠予认知为自身的成绩。尤其是在DRG/DIP医保模式下比业务专长比不过专科医院或地区中心级医院,在不比“量”而拼“质”的当下更是困难重重。

特别是近些年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过度依赖于“分娩”业务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的日子也是异常艰难,整个大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市场萎缩,同时医保政策的收缩,导致妇幼保健院难以为继。

不过,如果妇幼保健院因本身铺的“摊子”较小,在许多方面仍可享受政策或资金的扶持,大多依然处于“进可竞争,退可稳守”的局面。只要提早规划转型,依托于前期积累的“新生儿”、“产妇”、“家庭”等客户信任延伸发展相关业务。

还有地区头部医院且没有“大兴土木”者,手中握着领先的技术和患者资源,在新设备、新技术和顶尖人才的加持下,业务能力不断加宽。但医保DIP付费等改革,医院运营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依然需要减薪裁员来维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毫不避讳地说,除去要逐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产业,我想不出任何比医疗运行更艰难的行业。一头是使命、责任和担当,一头是医改、运营和发展,中间尽是些不能名言的“委屈”。如果不能加强运营管理优化和绩效体系建设,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我们各级管理和业务人员需提前谋划、做好应对措施和转型。

站在医疗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深知这场寒冬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当粗放式发展的红利消退,当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双重作用,医疗行业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阵痛期。对于妇幼保健院等专科机构而言,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延伸母婴健康服务链条,或许能开辟出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强化特色专科建设、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将成为突破重围的关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医疗行业的韧性远超预期。当下需要的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打破"大而全"的思维定式,建立精细化运营体系;破除"等靠要"的路径依赖,构建主动服务能力;改变"重设备轻人才"的发展模式,夯实学科建设根基。唯有将患者价值创造作为核心,将运营效率提升作为抓手,才能在医保支付改革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双重考验中站稳脚跟。

寒冬终将过去,但穿越寒冬的能力需要从现在开始锻造。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需要医院管理者的担当,更需要全体医疗从业者的勠力同心。让我们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进转型,用专业精神重塑行业价值,共同迎接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0 阅读:0

武桓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