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在红白交织中照见众生相
《破地狱》以香港殡葬业为切口,在疫情肆虐、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铺陈出一幅生死交织的浮世绘。婚礼策划师道生(黄子华饰)因负债被迫转行葬礼经纪人,从“红事”到“白事”的荒诞跨越,暗喻着时代的无常与人性的韧性。导演以殡葬行业的“一文一武”为框架——道生代表的商业化“文”与传统喃呒师傅文哥(许冠文饰)坚守的“武”——展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角力。道生初入行时的“私人订制棺材”“丧礼手办”等黑色幽默,讽刺了资本对死亡的异化,却也映射出普通人在生存压力下的狼狈与妥协。

二、角色弧光:从“破地狱”到“破心魔”
影片的核心角色皆被困于各自的“地狱”。道生起初将殡葬视为生意,却在为甄小姐保存亡儿遗体的荒诞委托中,触碰到了生死背后的执念与温情;文哥固守传统仪式,却在与道生的冲突中,逐渐接纳“生者亦需破地狱”的理念。而文哥的家庭线更显尖锐:儿子逃离父权压迫却成为新父权的缔造者,女儿文玥(卫诗雅饰)渴望继承衣钵却因性别被拒之门外。这种代际矛盾与性别歧视,直指东亚家庭中“爱而不会表达”的集体创伤。

三、反叛与和解:传统叙事下的现代突围
影片以“破地狱”仪式为隐喻,完成了一场对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文哥的遗书安排女儿主持葬礼、允许信天主教的儿子参与法事,看似突兀,实则是导演对父权制度的一次温和反叛——和解未必需要生者的低头,死亡反而成为打破偏见的契机。最终,文玥执剑踏破瓦片的画面,不仅颠覆了行业性别壁垒,更宣告了“祖师爷也有母亲”的平等宣言。这种反传统并非彻底推翻,而是以“修补”的姿态,在旧秩序中开辟新生的可能。

四、生死之外的香港寓言
《破地狱》的野心不止于个体救赎。殡葬行业的凋敝、疫情中的空城镜头、角色提及的移民潮,共同勾勒出香港社会的现实困境。道生与文哥从对立到共生的关系,暗合了这座城市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摇摆与融合。影片通过“执骨迁坟”“破地狱”等民俗细节,将殡葬文化升华为一种文化身份的坚守——在急速变迁的时代,仪式成为留存记忆的锚点。

五、争议与局限:理想主义的妥协
影片的瑕疵亦显而易见。文哥的遗书作为和解的关键证据,因缺乏前期铺垫而显得机械;道生从功利到崇高的转变稍显理想化,削弱了人物的复杂性。此外,对殡葬行业阴暗面的呈现(如尸体腐败的视觉冲击)与温情主线之间的平衡略显失衡。但总体而言,导演以克制的悲悯,将死亡转化为照见生者的镜子——甄小姐的执念、文哥家庭的裂痕、道生的成长,无一不是对“活着的地狱”的回应。

结语:在生死裂隙中寻找微光
《破地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拒绝沉溺于悲情,而是以荒诞与温情交织的笔触,让死亡成为治愈生者的药引。当道生说出“活人的地狱比死人更难破”时,影片完成了从民俗猎奇到哲学思辨的跃升。在传统逐渐式微的当下,这部作品既是对香港文化的深情回望,亦是对现代人心灵困境的犀利叩问——真正的破地狱,或许是从直面生命的残缺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