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悝在魏国推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原有的保守派系并没有被铲除,旧有的世家权贵依旧强势,与这些新崛起的世家权贵共存,因为两人都能从这场持续不断的吞并与扩充中得到好处,加上改革的内容尚在旧有世家能够接受的程度,所以才会有一个短暂的停战。
但如果魏国的发展受到阻碍,新旧势力就会发生冲突,从而导致魏国的没落,所以魏武侯才会一直在南方征战,因为他要通过征服来维持新旧势力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平衡。
吴起逃入楚国后,凭借着楚悼王的大力扶持,在楚国推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一时之间楚国实力大涨,但吴起却因为变革触怒了不少有损楚国权势的权贵,随着楚国权贵的陨落,吴起的变革彻底落空,最后被那些权贵杀死,导致吴起的变革功亏一篑。后来秦国因为河西地区被邻国三晋之一的魏国占领再加上魏国是在改革中兴起的,所以秦献公早年曾经到过魏国,见证过魏国的兴旺
后来他回到国内,继任皇帝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才扭转了从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他的儿子秦孝公登基后,想要重振秦穆公的雄风,夺回河西,想要称王称霸所以,他一上位,就下了《求贤令》,想要聚拢卫鞅,通过一系列的变法,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到了后来更是以一己之力吞并了关东六国,统一了整个大秦王朝。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秦国的兴盛,魏,楚,韩,齐,赵,燕,关东六大领主日渐式微,最终被改革后的秦国一一吞并。
既然如此,为什么关东六国不能像秦国一样,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以求自立,以求摆脱灭亡的宿命。究其理由,有二个方面:第一,秦国自秦孝公起,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但是它的改变之道仍然是不确定的;然后是秦献公时期的一系列改革,第三,《垦草令》的修改,由秦孝公与商鞅共同完成。用了十多年,才完成了这一次的改变。终于在十多年内,彻底结束。
若不是他父亲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想要推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将会更加艰难,更别说成功了。
其次,关东六国之所以没有仿效秦国,大范围的变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不能象秦国的君王般果断,在关东六国内,均有一批实力雄厚的老臣,这些人为保全自己的私利,必然会强烈地抵制自己国家的大范围的变革,以致变革的结果,就是不成功,或是夭亡。要知道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势必会对原有的世家子弟造成很大的伤害,就拿秦国而言,经过了商鞅的变革,以前的世家子弟们已经没有多少权力了,这样的局面,以六国的实力,如何能够忍受得了?所以关东六国的君王,只有采取折中的办法,在既可维持原有的权势,同时亦可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秦献公的变革,扭转了秦国的没落和受制于人的颓废状态,为商鞅的全面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国这时正是魏国的创立者魏文侯的时代,秦献公亲眼看到魏国通过变革而兴盛起来,他知道唯有变革,方可扭转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一蹶不振,面对三晋的围攻,已是岌岌可危。秦献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重返故土,开始了他的改革。
这一次的变法,秦国的实力也得到极大的增强,已经不是当初那种弱小不堪,臣强主弱。更重要的是,秦国在与其他国家的战斗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改之前被人欺负的颓势,让秦国在中原各国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因此,秦献公所进行的变革,与关东六个国家所进行的变革,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秦献公刚刚从权臣手中夺回了权势,想要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还需要一个时间,如果现在就进行全面的变革,势必会让老贵族的利益受到很大的伤害,而且还会引起很多人的激烈反抗,这对于秦国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所以秦国最好的政策就是稳扎稳打,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1.在秦孝公的带领下,秦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并逐步壮大,最终成为一方诸侯。西元361年,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任。当年秦孝公继任皇帝时,曾颁布过《求贤令》,以求为国家争取到一条强力的军力,以此来贿赂公孙言,让他远赴西方寻求帮助。
最后,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被他的“富国”之道所折服,两人聊得热火朝天,不知疲倦,最终,秦孝公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国家里推行一项变革。然而,改革尚未展开,秦孝公与商鞅等人在朝堂上与朝臣们商量时,却受到甘龙与杜挚等保守党人的强烈抗议
关东六国之所以未能如秦国般在国内进行一场举国上下的变革,除了耗时之外,也有许多原因,如地利、外交、变法太过直截了当,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六国权势滔天的老臣王公的强烈抵制。
以赵国为例,赵武灵王哪怕只是稍微改变一下服饰,都会引来一帮权贵的不满,更何况是这种改革。由于损害了权贵们的利益,加之赵武灵王又因饥饿而死于沙丘府,所以,大多数的胡服骑射之法已告废止。再比如楚国吴起的改革,楚悼王死后,七十几个世家大族联手袭击了皇宫,将吴起活活打死因此,吴启的“变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结尾: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秦献公和秦孝公两位秦君都做出了决定,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几十年下来,新的政权已经根深蒂固,哪怕是秦国的统治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