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以后,各地寺院林立,佛教鼎盛一时,而山中僧侣寿命都很长。究其内因,他们都有嗜茶的习惯。茶树终年常青碧绿,富有生气,茶性净洁,久饮益思。据史料载称:我国有许多好茶和名茶都是僧侣发现和培植的。
茶所以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下如此之深的不解之缘,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茶有兴奋中枢神经、驱除疲倦、利于清心修行的功能。由此,逐步形成了佛教禅宗的禅茶文化。禅茶在冲泡过程中,先要用各种手势组合成“手印”,向菩萨祷告,然后用纱布将茶叶包起来放入铜壶内煮沸,然后再慢慢地品茗。整个过程强调“禅茶一味”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此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我国佛教僧侣修行的方式是“禅定”,即安静地沉思,只能静坐,不可卧床,又叫“坐禅”。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兴奋中枢神经,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提神益思,因此茶叶便驰名佛界。当时寺院内专设“茶室”、“茶亭”,布置得相当高雅。每天击鼓饮茶,僧侣团团围住,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谓之“茶宴”。因此,在一些名山大岳中的僧道寺院附近,常常垦辟茶园。而这些地方,往往又山高峰险,佳木参天,云遮雾绕,阳光漫射,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致出现许多名丛奇种,加之精采巧制,形成各种风格;外形或圆如绒球,或条索如眉;汤色或红艳透明,或黄绿清澈;香气或幽雅清高,或馥郁鲜浓;滋味或甘甜爽口,或浓强收敛;泡在杯中如“刀枪云集”,似“龙飞凤舞”。
我国第一部茶叶巨著《茶经》,就是曾当过和尚的陆羽所著。相传,陆羽出生后,因家境贫寒而被弃在河边,被一老和尚拾回,留在寺中抚养长大,这也是茶叶与佛教因缘的一段佳话。名山多寺庙,名山出名茶。我国四大佛教名山,除五台山因地处山西东北,自然环境不适合茶树生长外,其它的均产茶叶,且有名茶。如四川峨嵋山的“峨嵋峨蕊”;浙江普陀山的“普陀凤尾”;安徽九华山的“九华毛峰”。此外,江西“庐山毛峰”,浙江“天目青顶”,安徽“黄山毛峰”、“天柱剑毫”,福建“武夷岩茶”,湖南“君山银针”等等,都是名山出名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茶与僧、与禅之间那些佛理、佛趣的佳话不胜枚举。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