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选继承人,会立嫡立长,为什么不立贤呢?贤明的储君难道不更有利于江山社稷吗?
九子夺嫡
淮下书生先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贤?或者说,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清朝道光的立储,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道光晚年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定。他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老六天资聪颖、能文能武,弓马骑射娴熟,也能条陈时政,对治国颇有见解,见识与口才都在老四之上,因此深得道光宠爱。
道光
按照大清对于贤君的定义,老六不就是妥妥的贤君吗?老四的老师杜受田,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不选择正面硬刚,而是另辟蹊径。
根据《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当道光带诸皇子去打猎时。老六的猎物最多,而骑术射猎都不行的老四一无所获。当道光责问时,老四便按照杜受田之前的教导,开始装了起来:“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清史稿
大家出来就是射猎的,你空军就说自己空军,却说什么不忍伤生。他倒成善人了,其他人都残忍呗?咱大清弓马打天下的理论体系被他贬得一文不值,关键老道光还挺受用,从此下定了立老四为储君的决心,这老四就是后来的咸丰。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了,贤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
孝顺父母的,可以是贤。仁德爱民的,也可以是贤。
察纳雅言的,可以是贤。治国有道的,更可以是贤。
老四的无能却能被老师杜受田包装成了仁孝,主观能动性太大,而真正贤的老六,却也成了真正的老六了。
杜受田
因此,立贤的主观性太大,反而加大了操作难度,从而更容易被人钻空子。
而嫡长子继承制,却相对客观。
我们知道,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只能嫡长子继承,而是嫡长子优先继承。如果没有嫡长子,或者嫡长子早夭,那么就是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等等,以此类推地去继承。
也就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一套有章可循的,相对稳定的继承秩序。就像你去超市买完东西,你到收银台结账时,你得排队,你不能插队,你插队就违反秩序,必然受到其他人的指责。
排队秩序
继承秩序,维护的是内部权力交接时的稳定,只有内部稳定了,你才能施展你治国理政的才能,才能发挥出所谓的“贤”!
这也是为什么立太子或者说立储,也叫立国本。因为储君是国家的根本,代表着内部的稳定。
争国本
而嫡长子的身份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判断的影响。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嫡子就是嫡子,庶子就是庶子。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就是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都可以减少了内部的权力纷争。
如果你连内部都不稳定,即便是贤,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就是一套客观的,代表按部就班的继承秩序。而秩序的反义词,就是混乱,立贤,则更容易出混乱。你就像咸丰,按照所谓的贤选出来的,但他真有鬼子六贤吗?
鬼子六恭亲王奕訢
另外,嫡长子对于其他皇子,往往年龄相对较大。所谓长兄如父,更能让其他兄弟服气。
再者,也可以相对减少主少国疑的威胁,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
同时,嫡长子的母亲是皇后,相对其他皇子有先天的母系政治资源优势,以及个人政治资源优势。
朱元璋和嫡长子朱标剧照
当然了,“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是古代正统礼法制度,却也受很多因素影响,而不能真正实行,但这不代表“嫡长子继承制”就不行。
你比如康熙,自己道心不坚定,造成了父子猜忌,使得太子胤礽人格分裂。让其他儿子看到了希望,才有九子夺嫡的发生。
其他如汉武帝和废太子刘据,唐太宗和废太子李承乾,唐玄宗和废太子李瑛等等,都是一个道理。
因此,立嫡长,相对于立贤,还是更稳固一点更客观一点。
你别看嫡长子继承制下仍然有夺嫡,有权力斗争,但如果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继承方式,众皇子都能跃跃欲试,那么这样的夺嫡,这样的权力斗争,这样表演出来的所谓的“贤”,可能就更多了。
秘密建储
这也是雍正为什么要秘密建储了,毕竟如果公开立贤,那么多子夺嫡的情况一定比比皆是,你们觉得呢?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