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夺门之变那晚,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这场政变?

小萝林的日记 2022-03-05 20:24:08

阻止还是不阻止?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阻止政变,天下就会大乱。不阻止政变,自身就会遭殃。一人的安危和天下的安宁,哪一个更重要?于谦的选择是舍己为公。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挽大明江山于既倒的英雄于谦含冤而死,史称“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于谦的死,也让靠着政变重新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被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于谦除了官衔是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还兼管“土木堡之变”后由三大营改组的十团营,可谓手中既有调兵权,又有统兵权。这样一位手握重兵而且素有人望的一代名臣,怎么就眼睁睁看着一场宫廷政变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发生?他是不能镇压,还是不愿镇压呢?

政变之前:众臣无罪

自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当朝皇帝朱祁钰已经整整三天没有视朝。景泰皇帝并无存活的子嗣,一旦驾崩,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对于这个难题,文武大臣们大体上分成三派。

一派以于谦为首,包括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王直等人,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朱见深是太上皇帝朱祁镇的庶长子,土木堡之变后被立为皇太子。然而他叔父朱祁钰巩固了皇位之后,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将朱见深降封为沂王,另外册立亲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不过自从朱见济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夭折之后,朝中要求复立沂王的呼声就一直居高不下,只是都被朱祁钰给压了下来。

另一派以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为首,主张迎立襄世子朱祁镛。朱祁镛的父亲襄王朱瞻墡,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嫡亲叔父,先帝宣宗朱瞻基的嫡亲弟弟,在宗室之中血缘关系最近。一旦景泰皇帝无嗣驾崩,可以援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文继位。

最后一派以总兵官、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靖远伯王骥,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为首,主张迎立太上皇帝复位。当年土木堡之变后,为了稳定朝局,皇太后孙氏将朱祁镇升格为太上皇帝,另立其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明军在于谦、石亨指挥下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了京城,随即在紫禁城外的南宫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涯。

复立沂王,是因为他原本就是皇太子。迎立襄世子,有《皇明祖训》作为背书。请太上皇帝复位,是因为他原本就是皇帝。换句话说,三派只是政见不同,于谦能以此为由就把石亨、王骥这些重臣给抓了吗?

日后徐有贞把迎立外藩的罪名扣在了于谦头上,找不到证据以后说了一句臭名昭著的“意欲”,一直被人拿来和当年杀害岳飞的“莫须有”相提并论。假如因为石亨等人凑在一起讨论是不是应该让太上皇帝复位,就把他们抓起来,那于谦和徐有贞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为了早日稳定朝局,于谦的对策是和胡濙等人一起写奏本,再次请求复立沂王。一旦朱见深做了皇太子,所有的杂音都会消失,当然他没有想到石亨等人会为了富贵拼死一搏。

己卯至是日,帝皆不视朝,人心益汹汹不安。礼部复集文武百官议请立皇太子,比脱疏成未及上而出。—《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九十一》

政变之时:措手不及

根据嘉靖朝文学家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馀》记载,于谦在政变伊始就获得了情报,然而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顷之南内出矣,少保公神色不变,徐徐整朝服入,就班行得防被逮。

我们先做一下解释,“景皇帝”就是朱祁钰,“南内”指代太上皇帝朱祁镇,“府尹公”是于谦的儿子于冕,“少保公”就是于谦本人。这个记录,其实是有些问题的。

石亨自从正月十三日在南郊斋宫亲眼见过朱祁钰之后,就知道皇帝的身体肯定撑不了多久了。如果按部就班复立沂王,那么他就要一直被于谦等人踩在脚下,再无翻身机会。迎立外藩在石亨看来完全就是瞎胡闹,操作难度太大。唯一的机会就是从南宫请太上皇帝复位,而这也是后宫之中孙太后的意思。

在获悉于谦等人准备在十七日上疏之后,石亨等人认为时不我待,必须立刻动手。某本畅销书嘲讽了日后朱祁镇大肆封赏石亨府中家奴的行为,认为太过于可笑。可问题在于调兵的权力在兵部,石亨难道还能跑到于谦那边去自首吗?日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曹钦之乱中,怀宁伯孙镗身为即将率军出征的总兵官,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依然无法调动军队,只能谎称有强盗越狱才集结了部分官军平定叛乱。

镗谓其二子曰:“征西官军多从京城宣武门出,尔往号召之。曰法司强贼反狱,获者有重赏,且不可出城。”于是官军稍集至二千人,甲兵皆具。镗谓之曰:“尔等不见西长安门火耶?曹钦反矣!其党不多,当奋勇杀之,朝廷必不惜升赏。”众皆诺。—《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三十》

所以说发动夺门之变的主力军,就是石亨等人的家丁。整个夺门历时极短,不要说于谦来不及反应,即使他真的调动大军包围了皇宫,接下来怎么办呢?

政变之后:坦然接受

正月十七日清晨,文武百官来到奉天门上朝,愕然发现坐在龙椅上的竟然是多年不见的太上皇帝朱祁镇。然而仅仅片刻的犹豫,包括于谦在内的所有大臣立刻接受了现实,认可了太上皇帝复位的合法性。

景泰帝无嗣且病危,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弃子,即使是于谦,也不可能再去保他的皇位。从本质上讲,于谦和石亨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应该让太上皇帝复位。因为此时的沂王不过11岁,即使让他继位,也得请太上皇帝来监国,还不如干脆让朱祁镇自己直接上。

正如前文提出的问题,包围了皇宫以后,于谦能做什么?宣布太上皇帝政变非法,将他和石亨等人一起拿下?太上皇帝既然是罪人了,沂王要不要一起废掉?先帝宣宗就两个儿子,现在一个无嗣,一个是罪人,皇位就此转移给襄王?那他于谦成了什么人了?

当然于谦还有一个洗脱嫌疑的办法,那就是请孙太后下旨废黜太上皇帝。可问题在于,南宫政变的幕后推手正是孙太后。有证据吗?当然有。朱祁镇复辟之后,会昌侯孙继宗为自己的兄弟、子侄、外甥、女婿、家丁讨赏。

乙未朔,会昌侯孙继宗奏:正月十七日早,臣同总兵官、忠国公石亨,太平侯张軏,文安伯张輗及臣弟显宗,率领子、侄、甥、婿、义男、家人、军伴四十三人。各藏兵器,夺取东上门,直抵宫门,恭请皇上复登大宝。乞将跟随臣等官军人等照依跟随石亨等官军一体升授。—《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孙继宗是谁?孙太后的亲哥,这次把孙家所有的男丁全都带上来帮助太上皇帝夺门。一旦失败,整个孙家万劫不复,你说孙太后是不是幕后大佬。所以问题来了,一旦于谦去请旨,孙太后说我就是要废黜景泰帝,你听还是不听?听,那你之前的所作所为算什么?不听,难道再把孙太后也拿下?这样的话于谦就成了董卓。所以默认现实,是于谦唯一能做的。

结语:于谦是拥立朱祁钰的第一功臣,他不会不知道太上皇帝复辟对他自己意味着什么。从他面对拷讯时的淡然,显然于谦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之所以对整个南宫政变持默许态度,是因为这是现阶段解决大明王朝皇位继承危机的最佳方案。

一旦他阻止了石亨,大明的帝系就会发生转移,土木堡之后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江山又将再起动荡。虽然《石灰吟》的作者存在争议,但是“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就是对于谦最好的写照。他对得起皇帝,对得起江山社稷,对得起黎民百姓,唯独这个污浊的朝廷对不起他。

0 阅读:751
评论列表
  • 2022-03-08 17:39

    对得起大明,却对不起景泰帝,景泰帝几乎给了于谦位极人臣的荣耀,最后却也死于他的手里。而于谦自己也被明堡宗所杀

  • 2022-03-08 13:38

    在找郭德纲!

  • 2022-03-18 16:18

    烫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