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朝廷的科举取士制度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录取了388位进士,其中包括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张载、程颢、章惇、吕惠卿、王韶等一众后来成为政坛和文化领域巨擘的人物。
这场科考不仅为北宋政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以其卓越的文化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被后世传颂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一 科考群英会
嘉祐二年(1057年),在东京汴梁举行的一场科举考试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进士,这些人才的涌现对北宋政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考试不仅选拔了苏轼、苏辙(兄弟)、曾巩、曾布(兄弟)、章惇、章衡(叔侄)、张载、程颢、吕惠卿等一众才子,更为北宋政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的力量。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北宋嘉祐二年的科考,因其录取人数之多、质量之高,被后人誉为“榜上有名者,皆是人杰”。这一年,共有388位进士及第,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政治、文学、哲学等领域的佼佼者,对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料可见这年参加科考的共有40余万人,录取率也是低的可怜啊。
这年还有个奇葩事:因为章衡(章惇祖侄)被皇帝钦点为状元,章惇苏轼苏辙等都是进士,章惇气不过,认为自己的才华岂能屈居于侄子之下,愤然拒受进士,决定来年再考。想一想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范进中举的事情,孟郊46岁才考中,有多少人数次,数十次都考不过个举人呢。
这章惇就这么不要了,狂放任性啊。可人家就有这本事:2年后卷土重开,嘉祐四年(1059年)又中进士。就此事朝中成为佳话,很多人因此对章惇佩服有加。
这年科考大牛众多,唐宋八大家有三位,有记载这年的进士后来成为宰相的就有9人。
这一年科考历史有名还在于主考官是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副考官是北宋有名诗人梅尧臣,陪考官有宰相王珪,富弼等。

二 人才济济,星辉闪耀
重要人物巡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涵盖诗、词、文、赋,尤以词最为人所称道。他的词作豪放洒脱,情感真挚,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对亡妻王弗的深切怀念。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主张变法,但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应“因时制宜,不宜过急”,这一观点在他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得到了实践,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深受百姓爱戴。
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样是一位文学家兼政治家。他的散文淡泊名利,言简意赅,如《六国论》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苏辙在政见上与其兄相似,主张稳健行事,他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推行节俭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国库节省了大量资金。
曾巩,字子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墨池记》便是其散文创作的典范。曾巩在政治理念上主张中庸之道,他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多次上书皇帝,指出时弊。
曾布,字子宣,曾巩之弟,他在政治改革上颇有建树,支持王安石变法,并在担任枢密副使期间,协助推行新法。然而,曾布在新旧党争中立场摇摆,最终遭到贬谪。
张载,字子厚,理学家。和程颢程颐兄弟一起成为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南宋朱熹继承他们的思想并进一步发扬,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程朱理学”。
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不仅体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四句话言简意宏,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四句话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动力。
吕惠卿,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参与制定了多项重要改革措施,如“免役法”、“青苗法”等,对改革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他后来因与王安石的分歧及政治斗争而声誉受损,但不可否认的是,吕惠卿在推动变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加速了北宋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章惇:多面政客
章惇,以其政治手腕强硬、行事果敢著称,是北宋中后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担任要职,坚决支持改革,并在哲宗朝担任宰相,继续推行新政。章惇在对外政策上也展现出其决断力,如策划并指挥了对西夏的战争,扩大了北宋的疆域。尽管评价两极,章惇在北宋政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王韶:边疆功臣
王韶,作为北宋著名的军事家,对西北边疆的开拓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平戎三策”,成功收复熙河地区,加强了对吐蕃诸部的控制,为北宋拓展版图、维护边疆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王韶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展现了北宋武将的风采。

三 这年科考对北宋及以后的影响
1. 科举制度的影响力
这场科举不仅是人才选拔的盛事,更是北宋政治格局演变的关键节点。通过这场考试,大量年轻才俊进入官僚体系,为朝廷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碰撞。也有力激励后世学子积极参与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为国效力。
2. 政坛影响与文化贡献
政治层面:这批科举人才的涌现,加速了北宋内部的政治分化。王安石变法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批新进士的支持,尤其是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的积极参与,使得变法得以实施,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全成功,但仍深刻改变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对后世政治,政坛也影响深远。
文化层面:此时期的文化艺术繁荣,与这批科举精英的贡献密不可分。以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佳作,还引领了文学风格的变革,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使得宋代诗词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哲学思想:程颢以及后来中进士的弟弟程颐、张载等人的哲学探索,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使得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综合影响与启示
嘉祐二年的科举,不仅选拔了一大批在政治、文化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这批人才的涌现,为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从王安石的全面变法,到苏轼等人的文学革新,再到程颢的心学思想,这一时期的北宋呈现出一种积极求变、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这些科举出身的精英们,虽然立场各异,有的激进,有的稳健,有的偏于文治,有的擅长武功,但他们的共同努力,无疑丰富了北宋的政治生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提醒我们重视教育与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安哥写于202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