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唐朝状元宰相的殿试答题!重生之我在大唐连秀才都考不上...

六欲七情 2025-01-14 17:51:53

唐永昌元年(689)己丑科

殿试:周朝皇帝武则天殿试题:策问二道状元:张柬之

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这时张柬之六十四岁。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有兴趣可以搜一搜,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也是迫武则天退位的主谋者。

一、正本惟新,效法何代何帝

二、开国承家,何以敦本策问

第一道:朕闻体国经野,取则于天文;设官分职,用力于人纪。名实相副,自古称难;则哲之方,深所不易。朕以薄德,谬荷昌图。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惟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可衷?此虽戋戋束帛,每贲于丘园;翘翘错薪,未获于英楚。并何方启塞,以致于兹?伫尔深谋,朕将亲览。

翻译:我听说治理国家和划分疆域,要取法于天文;设置官职和分配职责,要致力于人伦纲纪。名与实相符,自古以来就称为难事;而选拔贤者的方针,更是深感不易。我凭借微薄的德行,错误地承受了昌盛国运的重任。想要追赶上古圣皇的高远轨迹,拯救世俗中的众生。澄清本源,端正根本,以此开启全新的局面。使得任用人才、委派职责,都不失其序,让人们根据各自的能力效力,都能发挥所长。至于考核官吏的方法,我仍然迷茫于如何取舍;升降官员的道理,也还困惑于古今的差异。不知道哪位帝王的制度可以遵循,哪个朝代的沿革可以作为标准?这就像用少量的财物去聘请贤士,虽然常常拜访于隐居之处,但如同在茂密的柴草中寻找卓越的木材,却难以得到。这其中的原因,以及开启与堵塞的途径,为何会导致如此局面?期待你深入谋划,我将亲自审阅。第二道:朕闻轨物垂训,必随正于因生;开国承家,理崇光于敦本。故七叶貂珥,表金室之荣;十纪羽仪,峻班门之躅。保姓受氏,义先于睦亲;翼子谋孙,事隆于长发。朕以寡昧,叨奉先灵,坠典咸新,遗章必睹。思欲甄明谱系,澄汰簪屠,派别淄、渑,区分士庶。至如陈、田互出,虢、郭俱开。束暂改汉传之宗,辅果易晋卿之号。巨君之姓,曾非驭鹤之苗;元海之家,谅非扰龙之族。永言纰谬,良用怃然。子大夫十室推英,三冬富学,允迪褎然之举,宣扬锵尔之词。至若北郭、南宫,本因何义?三乌、五鹿,起自何人?公孙之由,司马之姓,咸加辨析,且显指归。式副对扬,朕将亲览。翻译:我听说规范事物、留传教训,必须遵循自然生成的规律;开创国家、继承家业,道理在于崇尚并巩固根本。所以,七代传承的显赫家族,展现了皇室金碧辉煌的荣耀;历经十代的礼仪制度,彰显了朝廷班列的庄重。保持姓氏、承受家族血脉,首要在于和睦亲族;辅佐子孙、谋划未来,重点在于家族的繁荣发展。我因为才识浅薄,有幸继承先祖之灵,使失落的典章得以重新振兴,遗落的篇章得以再现。我希望能明确家族的谱系,清除混杂的家族成员,像区分淄水和渑水那样区分清楚,明确区分士人与庶民。至于像陈、田两姓相互混出,虢、郭两家同时兴起的情况,束晳曾改动汉代的宗族传承,辅果也更换了晋国卿大夫的封号。巨君的姓氏,并非源自驭鹤的家族;元海的家系,也显然不是扰龙的族群。长久以来存在的这些错误,让我深感不安。你们这些才学出众的大夫们,十位中就有推举出的英才,学识渊博如同经历了三个冬季的积累,应当坚定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宣扬清晰有力的言辞。至于像北郭、南宫这样的地名作为姓氏,它们原本基于什么意义?三乌、五鹿这样的姓氏,又是起源于何人?还有公孙、司马这样的姓氏来源,都应该加以辨析,并且明确指出其归属。希望你们能符合我的期望,我将亲自审阅你们的成果。

张柬之状元殿试卷

臣闻仲尼之作《春秋》也,法五始之要,正王道之端,微显阐幽,昭隆大业。瀍、洛之功既备,范围之理亦深。伏惟陛下,受天明命,统辑黎元。载黄屋,负黼扆,届紫宫之邃,坐明堂之上。顺阳和以布政,摄三吏而论道。雍容高拱,金声玉振。征求无厌,误及厮贱。微臣材朽学浅,诚不足以膺严旨,扬天体。虽然,敢不尽刍荛,罄狂瞽,悉心竭节,昧死上对。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王者受命于天,故则天而布列职。天生烝人,树之君长,以司牧之。自非聪明睿哲,齐圣广深,不能使人乐其生,家安其业。陛下德自天纵,慈悯元元,既乐其生,且安其业。臣闻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游于囿,凤凰集于庭,庆云出,神龙见。其余草本烟露之祥,不可胜纪。陛下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祯石,告之以神文。大矣哉!圣人之鸿业也。

臣闻河图、洛书之不至也久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师说曰:“圣人自伤己有能致之资,而天不致也。”陛下有能致之资而天蕴者,所以扶助圣德,抚宁兆人也。臣观今朝廷含章赡博之士,鲠言正议之臣,陛下诱而进之,并践丹地,伏青规,颙颙昂昂,云属雾委,驾骞凤振,佩金鸣玉,曳珠绂,扬翠緌,充轫于阶庭者矣。昔舜举十六相,去四凶人,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前史美之,称曰尽善尽美。虽甚盛德,无以加此。陛下彰善去恶,昭德塞违,万万于虞舜。自托薄德,愚臣何足以望清光,而敢有议哉。

制策曰:“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惟新。”臣闻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善谈今者,必求之于古。臣窃以当今之务而稽之往古,以往古之迹而比之当今,以为三皇神圣,其臣不能及。故于阙见之,陛下刊列格,正爰书,修本业,著新诫,建总章以申严配,置法既以济穷冤,此前圣所不能为,非群臣之所及也。今朝廷之政,上令下行,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百僚师师,罔不咸乂。此群臣之所能奉职也。《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位,而能隆三皇之业也。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县令,古之百里君也。有官联焉,有社稷焉,可谓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训其人,问于樊仲曰:“吾欲训人,诸侯谁可者?”仲曰:“鲁侯肃恭明神,敬事耆老,必咨于故实,问于遣训。”乃立之。晋之名臣亦言,舍人、洗马,一时之高选,台郎、御史,万邦之俊哲。若出于宰牧,颂声兴矣。由此言之,则古牧州宰县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训不倦,动简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百里之寄。今则不然多矣。门资擢授,或以勋阶莅职,莫计清浊,无选艺能。负违圣诫,安肯肃恭明神?轻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舍自便,安能求之放实?举错纵欲,安能问之遗训?异一时之高材,非万邦之俊杰。欲是多其仆妾,广其资产,齿角两兼,足翼双备,蹈瑕履秽,不顾廉耻,抵网触罗,覆车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

制策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臣闻皇王之制,殊条共贯,虽有改制之名,无不相因而立事。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然则虞帝之三考黜陟,周王之六廉察士,虽有沿革,所取不殊,期于不滥而已。陛下取人之法甚明,考绩之规甚著。臣以为犹舟浮于水,车转于陆,虽百王无易也。今丘园已贲,英楚云集,启塞之路,岂愚臣所能轻云也。谨对。(第一道)

臣闻保姓受氏,明乎典训。或因地以赐姓,或因官而受氏。或官以代功,亦以官族。或所居之地,因以为氏。诸侯之子称为公子,公子之子称为公孙,公孙之子乃以其王父字为氏。后代因之,亦以为姓。田、陈、虢、郭,以声近而遂分;辅果、束皙,以避难而更改。王莽以田王为氏,元海因汉甥立族。骚括分南北之号,充宗为五鹿之先。应氏著书,具表三乌之始。司马、司徒,是曰因官。公孙、叔孙,《春秋》备载。陛下尽六艺之英,穷百代之要,淑问扬天地,元情贯幽显。黄竹清歌,词穷五际。白云高唱,文苞万象。昔曹门二祖,道魏由庚;刘氏四叶,仁非解愠。岂若睿思琼敷,同雨露之沾渐;神机苕发,等曦望之照临。起帝典而孤立,孕皇坟而独秀。臣沐浴淳和,叨承至训,名闻于圣听,言奏于阙前。谨对。(第二道)

翻译:我听说孔子创作《春秋》时,效仿了五行之始的要义,端正了王道的开端,他微妙地显露、阐发隐幽之事,彰显了伟大的事业。对于洛阳地区(瀍、洛代表洛阳)的功业记载既已完备,其中所蕴含的治理国家的道理也非常深刻。陛下您秉承上天赋予的明命,统领并安抚百姓。您乘坐着黄色的车盖,背靠着绘有斧形图案的屏风,深入到皇宫的深处,端坐在明堂的高位上。您顺应阳气和煦来颁布政令,统领百官来讨论治国之道。您从容不迫地高坐,声音如同金石般铿锵有力。您不断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不惜屈尊向地位卑微的人询问。我作为卑微的臣子,才疏学浅,确实不足以承担陛下庄重的旨意,也无法充分展现天子的威严和德行。然而,即便如此,我又怎敢不尽我绵薄之力,竭尽我狂妄而盲目的见解,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为您效劳,冒着死罪来向您呈上我的意见呢?我听说天是万物的始祖。君王受命于天,因此效仿天的法则来设置官职、安排职责。天生万民,为他们树立了君王和长官,来管理和牧养他们。如果不是具备聪明才智、圣明广博的君主,就不能使百姓乐于生活,使家家户户安居乐业。陛下您的德行天赋异禀,慈爱怜悯天下百姓,既让百姓乐于生活,又使他们安居乐业。我听说祥瑞之兆,是上天用来向君王传达命令和旨意的。因此,才有麒麟在园林中游走,凤凰在庭院中集聚,庆云出现,神龙显现。至于其他如草木花卉、烟雾露水等吉祥之兆,更是数不胜数,无法一一记载。陛下您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即使已经有了成就也不停息,所以上天用祯祥之石来嘉奖您,用神奇的文辞来告知您。这是多么伟大啊!圣人的宏伟事业!

我听说河图、洛书这样的祥瑞之物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孔子曾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老师的解说认为,这是圣人孔子自己感伤,虽然他有能力引来这些祥瑞,但上天却没有让它们出现。而陛下您具备引来祥瑞的资质,且上天也确实蕴含着这些祥瑞,这是为了扶助您的圣明之德,安抚和宁定亿万百姓。

我观察到如今朝廷中那些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士人,以及敢于直言正谏的大臣,在陛下的引导和提拔下,都踏上了红色的宫殿地砖,遵循着青色的法规制度。他们恭敬而高昂地站立,像云雾一样聚集在朝廷之中,气势如骏马奔腾、凤凰展翅,身上佩戴着金玉饰物,拖着珠串的绂带,扬起着翠绿的冠緌,在宫殿的台阶和庭院中充满了威严和庄重。从前,舜帝选拔了十六位贤相,罢免了四个凶恶之人,建立了二十项大功,从而成为天子。前代史书对此大加赞美,称其为尽善尽美。即使舜帝有着极高的德行,也无法超越您现在的成就。陛下您彰明善行、去除恶行,昭示德行、杜绝违逆,这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虞舜。我自觉德行浅薄,作为愚笨的臣子,哪里敢奢望得到您的青睐,又怎么敢妄加议论呢?希望追寻先皇的高尚德行,拯救世俗中的百姓,澄清事物的本源,开创崭新的局面。臣则认为,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定会以现代来考证;善于谈论现代的人,也必定会以古代来求证。‌臣将当今的事务与古代相比,认为三皇神圣无比,他们的臣子无法企及。因此,在对于某些缺失的见解上,陛下您制定法规,修正文书,发展本业,颁布新的诏令,建立总章来严格规范,设置法律来救济冤屈,这是先前的圣王所不能做到的,也不是群臣所能及的。如今朝廷的政务,上级的命令能够顺畅地下达到下级,就像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一样,百官们都能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不治理得好的。这是群臣们能够尽职尽责的表现。《尚书》中说:“君王英明啊,大臣贤良啊,各项事业都安康啊。”因此,臣认为陛下您拥有三皇的地位,而且能够发扬三皇的伟业。臣认为,现在的刺史相当于古代的十二牧,现在的县令相当于古代的百里君。他们既有官职的联结,又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可以说责任重大。如果任用的人不称职,那么造成的危害也会很严重。从前,周宣王想要教导百姓,向樊仲询问:“我想要教导百姓,诸侯中谁可以胜任?”樊仲回答说:“鲁侯严肃恭敬,明了神灵,敬重老人,一定会咨询故实,请教遗训。”于是周宣王便立鲁侯为教民之官。晋国的名臣也说,舍人、洗马是一时的高选,台郎、御史是万邦的俊才。如果这些人出自宰牧之职,那么颂扬之声就会兴起。由此看来,古代牧州宰县的人,都是不易之选,除非他们惠训不倦,行动符合天心,否则不能委以重任。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很多人凭借门第资历被提拔,或者因为功勋官阶而担任职务,不计较清浊,也不选拔才能。他们违背圣上的教诲,又怎会严肃恭敬地明了神灵?他们轻视法理,怠慢法规,又怎会敬重老人?他们取舍随意,又怎会去求真实?他们举止放纵,又怎会去请教遗训?他们与一时的高材、万邦的俊杰相去甚远。他们只想多添仆妾,广增资产,既想有牙又有角,既想有足又有翼,他们践踏瑕疵,履行污秽,不顾廉耻,触犯法网,像翻车一样接连不断。孔子说:“得到了就怕失去,如果怕失去,就什么坏事都会做了。”因此,臣认为陛下您拥有三皇那样的人才,却没有三皇那样的官吏‌。

(陛下应)让人才各尽其能,委任他们以合适的职位,使他们都不失次序,根据各自的能力来效力,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至于考核官员的方法,现在还迷茫于如何去取;升降官员的原则,也还困惑于古今的差异。不知道应该遵循哪位帝王的制度,也不知道应该采纳哪个时代的变革才为适中。”

臣听说历代帝王的制度,虽然条款各异,但都有一贯的原则。即使有改制的名义,但实际上都是相互继承而建立起来的。孔子曾说:“殷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加或减少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加或减少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即使经过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既然如此,那么虞舜帝的三考升降制度,周王朝的六廉考察官吏的方法,虽然有所沿革,但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确保选拔不滥用人才。

陛下选拔人才的方法非常明确,考核政绩的规章制度也非常显著。臣认为这就像船浮在水面上,车行驶在陆地上一样,是历经百王而不变的道理。现在,人才已经像丘园中的草木一样茂盛,英才如同云集,开启和堵塞人才之路,哪里是愚笨的臣子所能轻易谈论的呢?臣谨以此回答。

臣听说,姓氏的得来,都有明确的典籍和训导为依据。有的因地域而被赐予姓氏,有的则因官职而获得姓氏。有时官职被用来代替功勋,也因此形成了官族。还有些人则是根据他们居住的地方,以此为姓氏。诸侯的儿子被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被称为公孙,公孙的儿子则以其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后代沿袭这一传统,也将其作为姓。例如,田、陈、虢、郭等姓氏,就是因为发音相近而逐渐分化出来的;辅果、束皙等姓氏,则是因为避难而更改的。王莽以田王为氏,元海则因是汉朝的外甥而自立一族。骚括分为南北两号,充宗则是五鹿氏的先祖。应氏所著的书籍,详细记载了三乌氏的起源。司马、司徒等姓氏,则是因为官职而得名。公孙、叔孙等姓氏,在《春秋》中都有记载。

陛下您精通六艺的精髓,深谙历代的重要学问,美好的名声传遍天地,真挚的情感贯通阴阳。您创作的黄竹清歌,歌词穷尽了五际的奥妙;您高唱的白云之歌,文采包罗了万象。昔日的曹门二祖,其道行由庚而传;刘氏的四位先祖,其仁爱并非只是解除恼怒。但哪能比得上陛下您睿智的思想如美玉般绽放,如同雨露般滋润万物;您神奇的智慧如嫩芽般茁壮成长,如同阳光般照耀四方。您从帝王的典籍中脱颖而出,独自屹立;您孕育于皇家的典籍之中,独秀于世。

臣沐浴在陛下淳厚的和风中,承受了至高的教诲,有幸让我的名字被圣上听闻,让我的言辞能在宫殿前奏响。谨以此回答。

0 阅读:0

六欲七情

简介:有态度、有温度、爱吃瓜的潦草创作者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