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民拿出85年前的欠条,红军借了四百大洋,如今应还他多少钱

雨寒说历史 2023-02-23 09:44:03

红军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好在他们都颇得老百姓们的支持,所以才会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得到百姓们的帮助。尤其是在缺少粮食和财物的情况下,百姓们总是能够做到慷慨解囊。不过红军中任何一位成员都没干过白拿百姓们财物的事情,纵使一时半会没有办法偿还,他们也会提前给百姓们打好欠条,以便日后找机会偿还他们。我们之所以要跟大家说这些,就是因为我们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跟红军开出的一张欠条有关——湖北农民拿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如今应还多少钱?

这名湖北的农民叫杨明荣,不过欠条并不是杨明荣的,而是杨长银的,杨长银是杨明荣的祖父,当时他的祖父杨长银在意外得知红军生活非常困难之后,决定把自己家的300大洋借给红军。并且当时杨长银还向附近的邻居借了100,一共将近400大洋捐献给了当时的红军。但是,至此之后,杨长银从来没提过这件事。

这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1927年的时候,红军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1929年的时候则成立皖西根据地。等到后来实力逐渐增强的时候,便将三地整合,成为鄂豫皖根据地。

老百姓之所以始终支持与拥护红军,根本原因在于红军纪律严明、举止文明,为百姓打土豪、开仓放粮,全心全意地维护百姓的利益,绝不会做有损群众利益的事情。1928年,红军正式宣布了三大纪律与六大注意事项。

其中与人民群众相关的有“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与农民说话要和气”、“借东西要及时归还”、“损坏东西必须理赔”等。而后,红军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严格遵守规定,给沿路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百姓们也从最初的心怀芥蒂逐渐转变为对红军的深信不疑。

1930年,红一军在实力大增的同时迎接了数次围剿,即便他们作战英勇、迎难而上,接二连三地粉碎了敌人的作战计划,但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客观条件还是让红军举步维艰。由于缺乏食物,一些红军被活活饿死,还有部分体力不支的红军死在战场上。

得知红军面对如此困难的境地,当地百姓自发组织捐款捐粮,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纷纷慷慨解囊,誓要帮助陷于困境的人民军队红一军渡过难关!

当时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参加了阳平口战斗,出于战斗需要,部队需要从原本的1200人扩大到1500人。但是,计划十分丰满,现实却是如此骨感,红军队伍囊中羞涩,没有过多的钱财可以支撑这次的扩编行动,于是,红一军方面只能无可奈何的和当地的老乡借钱。而杨长银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在经过上级的批准之后,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的队长涂杏敲响了杨长银家的门,并且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他得知驻扎在当地的红军在筹集军饷。二话不说就拿出自己多年的全部积蓄300块大洋,又向亲朋好友借了100块现大洋,整整凑足了400现大洋,交给红军,让红一军的官兵买粮食买衣服!这在当时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可是一笔巨款!当时负责筹饷的第七大队队长涂杏,也根据红军的规定,为借款借粮食的老百姓一一留下借钱接粮的凭据,一张张手写的欠条,等到将来,红军打了胜仗,有能力了再一一偿还!

四百大洋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或许是一生的积蓄吧,而当时的杨老汉的爷爷却一点也不顾忌,痛快的就借给了红军四百大洋,当时的红军却能让老百姓一点犹豫都没有,就借出了钱,可见红军当时对老百姓而言有多么的重要。

随后,红一军的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在同年末与红十五军共同合编为红四军,再往后它又改编为红四方面军。

当抗日战争爆发,它又被改编为了129师385旅一部,再往后这支部队又辗转曾被称为解放军、志愿军。

到二十年后新中国建立时,当年的红军第一师第七大队绝大部分战士早已牺牲在中华大地各个战场上。

他们化作了哺育人民的营养,永远地守护着走出百年动荡的华夏儿女。

时间的齿轮再次飞速旋转,一眨眼就来到了2015年。

距离红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涂杏写下这张欠条时,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十五年。

2015年1月,湖北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村民杨明荣家里爆出一个大新闻,他在家中翻出一张85年前红军的借条,希望政府能归还。这一年杨明荣76岁,这张借条是他祖父杨长银在1930年借款给红军时,红军所留下的借款凭证。

这张借条因年代久远有些发黄,借条长12厘米、宽4厘米。从拍摄的照片来看,借条有一些破损。尽管字迹有点模糊,可关键信息还是能清楚辨认出,上面写着:“因我们红军现在扩大武装经济……特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四百元……”落款为“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

另外,借条上还有队长涂杏的印章。

根据欠条上的内容,当地部门在档案中,的确找到一支红一军的队伍在当地战斗过。而且在《孝感县志》中,又查询到红一方面军在1929年主要活跃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地点也对上了。

接着在当地的文献中,官方人员又查到:

“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在阳平口战役结束之后,部队进行了大幅度的扩编。”

这么一来,就全说通了,而这400大洋,就是当时的负责人涂杏,找杨长银先生借的,并写下了欠条。

当地政府在验证欠条真伪后,但新的难题摆在了眼前,那就是这张珍贵的欠条,有关部门应该补偿多少钱才能赎回呢?毕竟大洋早已不是流通货币了。

对此,专家给出了准确回复。民初时的一块大洋,换算下来约为350元人民币。但由于大洋的贬值,到了1930年时,一块大洋大约等于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因此当年的400大洋放到如今,应该等于40000人民币。

算清楚了之后,政府很快就把40000元人民币交到了杨明荣手里,同时接过了那张宝贵的“欠条”。而随着“欠款”的还清,一段珍贵的历史也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5年的陈年旧账,这一张小小的纸条横跨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为了崇高理想而奉献的故事,同时还是关于一个政党的诚信的故事。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任何集体机构所不能缺失的必备因素,历史深处的这段欠条故事诉说了党人诚信之风骨。读完这个故事亦感清风袭来,情思爽清。

1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