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3万人!数字背后是大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用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宣告,生命的逝去并非终点,每个人在生命谢幕时都可以通过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挽救终末期疾病患者生命,带给角膜病致盲者光明。3月30日,青岛将迎来第十个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今年的纪念日主题是“生命·希望”。截至今年3月,青岛已登记捐献志愿者6.3万人,已实现遗体捐献1386例、器官捐献1437例、角膜捐献2334例。捐献者中有院士、医务人士、教师、律师,更多的是普通的平凡人,他们用一个共同的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昨天,青岛早报记者采访了3位与青岛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息息相关的人物。
延伸
让超万人
重获新生
当生命不可挽回时,器官捐献者的无私馈赠,给那些在痛苦煎熬中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近年来,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医疗手段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器官移植者带着捐献者的大爱迎接了崭新生活。器官捐献成为阳光下的生命接力,引领了社会文明新风尚,彰显了人性光辉及人间大爱。
截至2025年3月,青岛全市已登记捐献志愿者6.3万人,已实现遗体捐献1386例、器官捐献1437例、角膜捐献2334例,近5000名角膜致盲者因此重见光明,超过5000名器官衰竭者重获新生。
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看见很多人离我们远去,看见很多个家庭无助的泪水,但我们也看见有很多人因此重获新生,很多个家庭重绽笑脸。
这些数字背后,有多少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器官获取团队不辞辛劳奔波于车站、机场等,有多少人为了传递这些大爱四处奔忙,有多少医务工作者废寝忘食汗水湿透衣背的奉献,这些我们无法计算,但我们应该铭记,正是他们用爱和善良,去守护爱传递爱,让更多的爱得以延续。
链接
这些方式
登记捐献
●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大爱无疆——捐献者信息化平台”在线办理登记(网址http://www.qdredcross.org.cn/)。
●通过各区市红十字会电话咨询后就近现场办理登记或邮寄办理登记。
●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公众号,点击“志愿登记”,进行简易登记办理。
器官捐献协调员胡学宝:
见证生命的延续
“当捐献者家属面临亲人离世的至暗时刻,我们陪伴他们做出延续生命的选择;当受捐者在病房里等待重生的机会时,我们帮助他们抓住希望的曙光。我们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两个素未谋面的家庭。一边是含着泪水的告别,另一边是含着泪光的重生。”青大附院OPO器官捐献协调员胡学宝分享着自己的感悟。
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意味着什么?胡学宝坦言,家属的痛哭、摔门而去的背影、反复纠结的深夜来电……这些都是他们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最难的其实是心理上如何在一次次被拒绝中坚定前行。“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做了一个多小时的心理建设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找到家属,却在见到他们崩溃的瞬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忽然觉得语言是那么苍白和无力。更多的时候,我们就是陪着他们,听他们讲逝者的过往,帮他们处理各种手续。我们和家属一起处理死者后事,也分担着那些难以诉说的痛苦。”
谈及工作中难忘的瞬间,胡学宝讲述了刚刚发生的事。2024年年底,一位3岁小朋友因车祸重伤,当胡学宝到达医院时,只看到了在重症监护室门口蹲着的孩子的父母,“其实刚开始是比较难开口的。孩子这么小,我也是做父亲的,我能理解家属的那种痛心。”胡学宝说,在简单交谈后,孩子的父母非常理解,跟家人们经过一个简短的沟通后,一致同意捐献器官。“这让我非常感动,说明我们器官捐献事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很多人想要通过器官捐献的方式传递大爱,让生命延续。”胡学宝深切感受到,近年来器官捐献者的比例不断升高。“2014年,我们医院只有22例器官捐献,2024年我们完成器官捐献143例。”胡学宝说。
温暖人心的捐献者故事,成为胡学宝继续前行的力量。“我想,我的工作就是在裂缝中播种希望吧。”胡学宝眼中满是期待,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共同传递这份爱与希望。
遗体捐献者家属陈朗滨:
帮母亲完成生前心愿
“不为浮萍之利,只道奉献一生。”这是青岛科技大学老师何月梅一生真实的写照。她于2024年9月辞世,享年98岁。根据她的生前心愿,家属将她的遗体捐献给了青岛大学医学院。遗体捐献者被医学生尊称为“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生的第一位手术“患者”,更是医学生们的“无语良师”。捐献者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医学生用于解剖、病理学等医学学习和研究,无声地陪伴着医学生成长。
昨天,何月梅的儿子陈朗滨向记者讲述了母亲的故事。2022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橡塑技术、装备与市场高峰论坛上,全国橡塑中心授予何月梅“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说起母亲何月梅与器官捐献事业的渊源,陈朗滨回忆道,当年母亲在桂林医专的教学楼上,偶尔看到学生在人体解剖室里实习操作的场景。那时何月梅就明白了,国家培养专业人才是需要这些基础材料的,不然在这个领域,也很难赶超其他国家。她随即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1983年,青岛有医生号召并带头捐献眼角膜的时候,何月梅积极报名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前身),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要当一辈子好老师的坚定信念。在1996年重新规范捐赠程序后,已经70岁的何月梅还是毫不犹豫地签订了捐献协议。2024年9月,何月梅辞世。“在母亲离开前,她一直念叨着,不要忘了遗体捐献的事。我们做儿女的,一定要帮她完成这个心愿。”陈朗滨表示。
器官受捐者陶永康:
珍惜“重生”延续大爱
接受记者采访时,今年72岁的陶永康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能看出来吗?我可是换过肝脏的人。”2024年8月19日,陶永康完成肝移植手术,也是从这天起,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2021年,陶永康查出了肝硬化,但他并未上心。但手术前半年,陶永康突然肚子胀大,加上心脏问题,让他苦不堪言。危重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看到眼前人影晃动都会呕吐,一连七八天吃不下东西。他曾到北京、上海等地求医,但是收效甚微。陶永康回忆,当时自己几乎已经处于放弃状态,也跟家人做了最后的交代。
可是家人没有放弃。陶永康很幸运,命悬一线的时候刚好碰到了合适的供体。2024年8月19日,他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第二次生命让我找回了久违的快乐。”陶永康告诉记者,现在他天气好的时候就去贮水山公园遛弯运动,因为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生”机会。
感恩,是陶永康说得最多的词汇,“如果未来身体条件允许,我也会捐献器官,将这份大爱延续下去,积极参与人体器官宣传、捐献者家庭关爱等志愿服务当中。”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