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爱、不交友、不发言“新三无学生”火了!教育危机近在咫尺

我是宋少卫 2025-03-28 17:52:54

前几天读三联的一篇文章,叫《中学校园里,好朋友在渐渐消失》。

里面有个初中女孩说:自己像游戏里的NPC,每天只顾埋头学习,和所有人都是点头之交,从未融入过任何团体。

这让我们听起来都不可思议。遥想当年我们的学生时期,谁没有几个好友,一起玩耍,一起写作业,甚至上厕所都要手拉着手一起去……

但是现在的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得却“冷静”得过分,要么和朋友保持表面上的关系,要么就彻底不交朋友。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寂静的一代:

不恋爱、不沟通、不发言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曾经做过一个主题——“寂静的一代”。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再热衷于上课发言、和老师同学互动,也不再把谈恋爱和交朋友当成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愿意去背负一份完整的情感。

取而代之的是,跟虚拟人谈恋爱,在网上征集‘搭子’等等功能性、碎片化的临时关系。面对和人建立更加亲密、深度的联结,他们并不想躬身入局。”

在《中国青年网》一则面向全国13979名大学生的恋爱调查显示:

近七成大学生单身,超五成大学生无恋爱经历。

如果你在大学谈过超出1次的恋爱,很可能就已经击败了近9成的同龄人。

为什么这些孩子在荷尔蒙最旺盛的年级却变得沉默、寡淡、无欲,甚至视恋爱为洪水猛兽?

我们的下一代,突然不会爱、不想爱了。

大学生“节能模式”背后

是优绩主义的反噬

还记得去年湖南湘雅大学,发生过的一起研究生宿舍投毒案吗?

几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就因为生活中卫生、作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最终酿成了大祸。

事后,曾有人在评论中质问:

“难道她就不会心痛,不会不忍心吗?”

其实,这种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就有所展现。

现在的小孩,哪一个不是从会说话就开始卷,你家小孩会算数,我家小孩一定要会,你家小孩背了5首古诗,我家小孩一定要背10首才能不被落下。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陷入了无休止的KPI考核中。他们活在家长的期待中,活在优绩主义的主导之下。

“为什么现在小区中连一个能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都找不到了。”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不被家长们允许出来玩了,这些孩子要做作业,要上补习班,要学会一门“兴趣爱好”。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只教会孩子赢,没教会孩子爱。

“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什么都不用做。”

“我都是为了你好,听我的准没错”

“考不上重本,你以后就完了。”

……

有一位北大毕业去送外卖的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就说,长大之后才知道,我一直活在父母的“愧疚教育”和周围人的“恐吓”中,现在我终于解脱了。

寂静的一代拥抱“空心人生”?

解决其实就两点,既简单有困难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出了“空心病”概念,他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

而上文我们所提到的“寂静的一代”则多数都拥有“空心人生”,这也就延伸出了无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徐教授同样也提出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两点:

1️⃣守住孩子们每天8-9个小时睡眠的线;

2️⃣守住孩子们每天3-4个小时户外活动的线。

“如果这两件事情有保障,一半以上的心理问题不会再存在,不用吃一片药、也不用做一分钟心理咨询。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能保证、基本的运动不能保证,他一定是会出心理问题的。”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寂静的一代”在无形的压力下拥抱“空心人生”,这一现象值得每一位家长深刻反思。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承载家族荣耀的工具,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个体。

北大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在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孩子最基本的身心健康。

守住孩子的睡眠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这不仅仅是两条简单的线,更是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防线。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却在有意无意地跨越这两条线,给孩子报满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让孩子在题海中挣扎,剥夺了他们应有的休息和玩耍时间。

家长们,请放下功利的心态,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当孩子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疲惫不堪时,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渴望到户外去奔跑、去探索时,不要用作业和考试来束缚他们。

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心理的创伤一旦造成,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