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过一篇文章,叫《中学校园里,好朋友在渐渐消失》。里面有个初中女孩说:自己像游戏里的NPC,每天只顾埋头学习,和所有人都是点头之交,从未融入过任何团体。
看了之后我有点不可思议,现在孩子的学校生活都是如此枯燥了吗?遥想我们小时候,校园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学、课间一起玩耍,甚至放假的时候也能够约在一起做一些高兴的事情。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得特别“冷静”,要么和同学保持表面关系,要么干脆就不交朋友。我特意问了身边有娃的朋友,发现这种现象还不是个例。

按理说,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社交需求也会慢慢增多,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发生一点情况,比起寻求父母的帮助,更希望能够得到朋友的认可和帮助。但是现在的小孩呢?从幼儿园就开始卷各种KPI。
学英语、练才艺、上各种兴趣班,小小的年纪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到了小学、中学,学业负担更是沉重,每天被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友情呢?
就拿我朋友家的孩子小宇来说吧。小宇今年上五年级,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为了让他能考上重点初中,朋友给他报了好几个课外辅导班,周一到周五晚上要上数学和英语,周末还要学钢琴和书法。小宇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学校就是辅导班,连轴转得像个小陀螺。
有一次,小宇班里的同学约他周末一起去公园玩,小宇特别想去,可看着满满的课程表,只能无奈地拒绝了。渐渐地,同学们都不再约他,他也越来越习惯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他除了和同桌偶尔说几句话,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朋友却觉得小宇这样很懂事,不贪玩,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这些孩子看似懂事,实则是在高压环境下失去了正常社交的能力。他们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虽然学会了很多技能,但却失去了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同伴嬉戏的快乐。长此以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缺乏朋友的陪伴,孩子内心的孤独感会逐渐加剧,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没有倾诉和宣泄的渠道,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联还出过一期文章,主题是“寂静的一代”,里面说:
孩子们上了大学以后,成了三无青年——不沟通、不恋爱、上课不发言。
说白了,就是孩子们已经适应以前那种模式了,改不了了。
而且因为大学住宿,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易燃易爆炸”。
去年湖南湘雅大学,就发生过一起研究生宿舍投毒案。
引发纠纷的,不过是卫生、作息这些生活小事儿,完全能和平解决。但是这些在高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社交关系,一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最终酿成惨剧。

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能力之一。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这一课,未来步入社会后,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难以适应社会的复杂环境。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种现象。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交发展。我们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朋友,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合作和关爱。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