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海北把那大鲸给干掉,天地间就万里清朗啦。正该把兵器都收起来,让马牛都散放(就是不再打仗啦),然后军队得胜回镐京摆宴庆贺。前面唱歌后面跳舞,军威大振啊,打完仗回来就脱了军装(表示战争结束了)。肯定不会白白走了万里路,啥成果没有就从五原回来。
但没多少人晓得,杨广其实还是个很有文采的诗人呢,他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都有过一些有益的贡献,哪怕到了1400年后的现在,他的贡献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里依旧发挥着作用。
隋朝末年的时候有农民起义,李密写檄文骂隋炀帝,说他罪行太多了,哪怕把南山的竹子都砍光用来写他的罪行都写不完,就算引东海的水来冲刷他的罪恶也难以冲净。
不过呢,如果咱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把他的一生重新全面地审视一下,就会发觉杨广是个挺复杂的人,不能片面地对他生平做那种绝对的否定或者肯定。
【杨广的才能】
杨广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帅,又聪明,是个年轻就很有作为的厉害人物。
隋文帝的二儿子是杨广,打小就特别机灵,特招父母的喜欢。隋朝成立之后,杨广才13岁就被封作晋王,一开始做并州总管,后来又调到雍州当牧,主管京城那一片的事务。
公元588年,隋朝对陈朝发起征伐,拉开了统一全国战争的大幕。而负责指挥这场大战役的统帅呢,正是当时还不到20岁的杨广。
“剧照”就这两个字的话,已经很简洁了,不太好进行改写。如果按照要求,勉强可以改为“剧里的照片”。
杨广当上统帅后,很快就把陈朝的都城建康给攻下来了,还俘虏了陈后主呢,这可是给隋朝统一全国出了大力。再后来,他跟北方突厥的达头可汗打仗的时候也赢了,“斩首千余级”,战果相当重大,隋朝的北方边境也因此安宁了。
杨广年轻的时候,表现不比后来的李世民差。就连魏征都得承认:“炀帝在南边平定吴会,北边打退匈奴。在兄弟里,就他名声和功绩最显著。”这一系列的表现,给杨广后来登上皇位打了基础。
跟杨广比起来,太子杨勇既没什么了不起的功劳,还特别喜欢奢华的东西,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酒玩乐,慢慢地隋文帝就不再信任他了。杨广就趁着这个机会,去拉拢隋文帝身边的大臣,不停地在中间挑拨隋文帝和太子的关系,结果隋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了。
604年的时候,隋文帝生病以后,就把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杨广去办了。那年4月,隋文帝的病更重了,杨广收到杨素传来的消息后,先下手为强,让左庶子张衡拿毒药把隋文帝给毒死了。然后又假造隋文帝的诏书,逼他大哥杨勇自杀,这样他就顺顺利利地当上皇帝了。
杨广杀了父亲和哥哥才当上皇帝,这违背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这也是他被后人看不起的重要原因。不过,在他坐稳皇位之后,他改革了不少制度,让隋朝走向了新的繁荣昌盛。
【创立科举制度,重视教育】
隋文帝那时候,把魏晋南北朝时候的九品中正制给废除了,搞出了设秀才和明经这两科,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法子。杨广最先设立“进士”科,让科举制变得更完善了,这使得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贫寒人家的孩子能靠读书当官,这样一来,名门豪族垄断政治的情况就被打破了。这后来成了整个封建时期最基本的官员选拔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历史意义不用说也能明白。
隋炀帝特别看重教育。他极力推行儒家思想,把各级学校都恢复了,“国子学、郡县学,比开皇初年的时候还兴盛呢。”
他还激励、嘉奖积极办学的官员,增加国子监的招生数量,并且开办了许多专门学校,像培养法律专才的律学馆、培养医生的医学馆、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太史曹馆等等,甚至在后宫也开办了宫教学馆,用来培养和训练管理后宫事务的各类人才。
隋炀帝积极建各级各类学校,在他统治前期,全国各类学校的在校生差不多有近20万人。按当时的人口来算,平均每6户就有1个子弟能上学,这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是非常少见的。
隋炀帝统治后期,他的暴政让天下大乱,盛极一时的学校教育也衰落了。不过,咱们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承认隋炀帝在统治前期对学校教育的贡献。
隆炀帝时期的学校教育,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对亚洲,特别是日本影响深远。
他统治的时候,日本多次派遣隋使到中国来,把隋朝的数学、天文历法学等知识带回日本,还参照隋朝的做法在日本开办了不少专门学校,这就给后来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营建东都】
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继位还不到一年呢,就下诏书让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将宇文恺去营建东都洛阳。
营建洛阳可不是杨广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隋朝政治中心在北边,可经济重心却在南边。
但南方豪族的势力比较强大,已经多次发生反叛情况了,隋朝的都城长安距离南方又很远。在洛阳建造东都的话,就能够……
自秦汉往后,关中农业赖以生存的郑国渠、白渠这些水利设施,因为河床下陷等因素,浇灌的面积少了百分之九十,关中地区粮食的产量也因此大面积下滑。
关中的人口越来越多,长安这边呢,粮食主要靠漕运供应。要是漕运出了问题,那就只能让百姓到关东去找吃的了。
关东这地方,尤其是江南那边,在隋朝的时候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每年都会有多余的粮食。把这些余粮运到洛阳挺容易的,可是要运到长安就麻烦多了。
在洛阳建东都还有个好处:长安在西北边儿,政令很难传达到各地,对东边儿就更管不过来了;洛阳在全国的中心,能管着山东,还能震慑江南。
从经济的角度看,长安在关中这个地方,物产不太多。各地得给长安供应物资,漕运特别麻烦,还得花好多钱。洛阳就不一样了,它四面八方都能连通,天下的财富都能汇聚过来,作为首都那是再好不过了。
隋炀帝营建洛阳的速度那叫一个快。每个月役使两百万民工,就这么干了十个月,东都营建工程就完工了。打这起,洛阳就成了隋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枢纽。
中央政府想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让国家从形式到精神都真正统一起来,就把帝国权力中枢从西北那一块迁到中原地区,这样能强化对江南地区的掌控,还能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所以平心而论,隋炀帝修建东都,有着很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意义。
【开凿运河】
差不多就在营建洛阳的同一时间,隋炀帝又开启了另一个浩大的工程——开凿大运河。这条运河最北边是涿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最南边到达杭州,总共两千多公里长,分三个阶段才完工。
605年的时候征了一百多万民工,去开凿通济渠和邗沟;608年呢,又征了一百多万民工开凿永济渠;到了610年,征了六十多万民工开凿江南河,就这样把整个运河贯通了。
隋代生产力还不发达,完成这么庞大的一个工程可太难了。
运河开通之后,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运河两边还兴起了很多新兴城市。直到现在,运河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沟通方面,依旧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应该被肯定的。
但在开凿运河的时候,隋炀帝逼着老百姓当苦力,累死的老百姓数都数不过来。
有学者统计过,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还不到一年呢,三百六十万民工里就死了二百五十万,两岸都堆满了白骨。
就算这个数字有夸大的成分,可开凿运河确实让老百姓遭受了沉重的灾难,这一点是所有史学家都承认的。
有些史学家说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到江南游玩,其实不是这样的,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那时候的江南地区,“鱼盐杞梓的好处,能充满各个地方,丝绵布帛的富足,足够供应天下人穿衣”,可要是靠陆路把东西运到长安或者洛阳,花费实在是太大了,走水路运输才是最明智的。
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东西走向,隋王朝想要得到江南的财富,那就得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开凿运河存在政治方面的考量。隋统一全国之后,江南士族老是叛乱。隋文帝的时候,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烩等人就叛乱过,江南的豪族都纷纷跟着响应。
隋朝面对这些叛乱的时候,因为“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老是没办法及时平定。要是开凿一条大运河呢,军队调动的路程和所需时间就能大大缩短,这对加强江南地区的掌控、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是有好处的。
还有,隋炀帝老早就有攻打高丽的想法了。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便于运输粮草”,确保军队的物资供应,达到利于征伐高丽的军事目的。
隋炀帝弄的大运河工程,就跟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似的,在那个时候又费人力又费钱,老百姓都有怨言,可给后世留下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啊。
大运河开通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大水系被连起来了。直到现在,它依旧是长江流域跟黄河流域漕运的主要线路,而且到今天,这个工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开拓西域,改善民族关系】
隋炀帝在位短短十几年,一直努力开拓和经营西域,让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在中国古代史上又迎来一次高潮。
隋炀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西域是被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个国家掌控着的。
隋炀帝想要打开西域通道,就对西突厥和吐谷浑发起了好几次战役。这几场仗打下来,他收回了西域的大片土地,还在那儿设立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个郡呢。打这以后啊,西域各国就开始陆续和隋朝有交往了。
大业三年的时候,隋炀帝到西边巡游,到了高昌、伊吾这些地方,西域有27个国家的国王在道路两边迎接他。
这些国王看到隋炀帝的随从一个个“佩戴着金玉饰品,穿着锦绣衣裳,鼓乐声中载歌载舞,队伍绵延几十里”,就都在隋炀帝面前臣服了,还纷纷表示愿意年年向隋朝朝贡。
隋炀帝大业年间,西域有30多个国家,他们派使者和商人到长安、洛阳这些地方来。这些人是来学习汉族文化的,也是来跟大隋做各种交流的。隋炀帝还专门在长安建春门外修了个四方馆。
隋朝跟西域交往很频繁,在这过程中,隋朝的文化艺术变得更丰富了。隋炀帝的九部乐里,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这六部乐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能看出来隋炀帝那时候中西文化交流特别兴盛。
隋炀帝打通西域后,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增强了。已经很久都没什么生机的丝绸之路又变得繁华起来,民族融合关系也因此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给唐代中西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打了个好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隋炀帝是汉武帝之后另一个在经营西域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皇帝。
隋炀帝积极经营西域的时候,眼睛也看向了蓝色的大海。公元607年,杨广让羽骑尉朱宽“”,到了流求。
三年之后,虎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被派去率军到台湾。大批军兵到了台湾后,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和日本处好关系。日本使者主动来隋朝交流访问的时候,隋炀帝也在公元608年让裴世清当正使,派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到了日本可受欢迎了。
代表团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日本天皇还多次向使团表达对隋朝的钦慕之情,说“……”,又再次派遣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前往隋朝学习。这些使者的往来,给后来唐代的中日友好关系打下了基础。
隋朝的时候,马来半岛被叫做“赤土”。公元608年,杨广让常骏他们去赤土出使,赤土国王很友好地接待了他们,后来赤土的王子那邪迦跟着常骏到隋朝进贡。
隋炀帝特别高兴,就赏给那邪迦好多财物,还封他做“秉义尉”呢。打这以后啊,其他南洋各国也开始和隋朝有来往了,这肯定对双方增进了解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进行多项改革】
隋炀帝执政的时候,搞了不少改革。他下命令精简官员,这样就削减了繁杂的官僚层级,还节约了政府的花销;他还制订了五百条的《大业律》,在这五刑里头,有二百多条是从轻处罚的规定。
它在枷杖判决、惩罚审讯囚犯的制度方面,都比以前要宽松。当时,老百姓早就厌烦了严刑峻法,对这种宽刑很是高兴。虽然之后隋朝没能一直依法办事,可《大业律》在我国法制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经济这块儿,隋炀帝规定;
这是隋炀帝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又一项大改革。不再给奴婢部曲授田,这对那些拥有很多依附人口的豪强地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把成丁的年龄从二十一岁改成二十二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农民承担租调徭役的时长。这些举措,都值得肯定。
隋炀帝特别看重文化与教育,曾经安排专人搜集和编纂古代典籍。并且,他在各州、县都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学校,这就给更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隋炀帝一辈子最大的失误就是接连去攻打高丽。史书对他这个失误的评价是:“
隋炀帝三次攻打高丽的战争是不正义的。他发动这战争,不但给高丽百姓带来灾难,也让隋朝百姓陷入绝境。
徭役和兵役没完没了,这就使得;
公元611年,王薄用《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大家,第一个举起反隋的大旗,这就像点燃了反隋的熊熊大火。
公元618年3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带着司马德勘一帮人搞叛乱,在江都行宫把隋炀帝给勒死了,那时候隋炀帝才五十岁。曾经特别强盛的大隋王朝,就这么一下子倒了,总共也才存在了三十七年。
【结语:】
隋炀帝这个皇帝挺有能耐的,也特别想做出一番大事业,不过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暴君。他在开疆拓土这方面有很大的功劳,可他极度奢侈、丝毫不体恤百姓的做法是很大的过错,他被称为“暴君”,这在历史上是很恰当的结论。
如今咱们来评价隋炀帝,得承认他在开拓疆土、营建洛阳、开凿运河、开创科举这些事上,对社会和历史是有贡献的。哪怕到了现在,这些贡献也有积极的意义,还在造福1400年后的我们呢。
杨广有两面性,他的缺点比优点多,不过他也有优点的。他兴建洛阳、开凿运河、开科取士,这些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坚实基础。
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立场看,咱们也不该把杨广一棍子打死,是吧?
尚志迈写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述评》这篇文章。
他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