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实物”,今仅残址废墟而已。圆明园与其毗连之长春园、万春园,称曰“三园”,其中建筑物一百四十余组,统辖于圆明园总管大臣,实际乃一大园也。三园之中,圆明园最大,其中大多数建筑于乾隆一朝,长春园及其北部之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亦同时所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破北平,先掠三园,后因清政府俘留议和使臣,虐待致死,于是英军派密切尔(Sir John Mitchel)所部及骑兵围赴园加以有系统之焚毁破坏,百余处建筑之得幸免者仅十余处而已。
三园设计最基本之部分乃在山丘池沼之布置,其殿宇亭榭则散布其间。在建筑物成组之平面上,虽仍重一正两厢均衡对称,然而变化甚多。例如方壹胜境,其部临水,三楼两亭,缀以回廊。而正楼之前,又一亭独立,其后则一楼五殿合为一院,均非传统之配置法。又如眉月轩、问月楼、紫碧山房、双鹤斋诸组,均随地势作极不规则之随意布置。各个建筑物之平面,亦多新创形式者:如清夏斋作工字形,涵秋馆略如口字形,澹泊宁静作田字形,万方安和作卐字形,眉月轩之前部作偃月形,湛翠轩作曲尺形;又有三卷、四卷、五卷等殿。然就园庭布置之观点论,三园中屋宇过多,有害山林池沼之至,恐为三园缺点耳。
园内殿宇之结构,除安佑宫、舍卫城、正大光明殿外,鲜用斗栱。屋顶形状仅安佑宫大殿为四阿顶,其余九脊顶、排山、硬山或作卷棚式,不用正脊,一反宫殿建筑之积习,而富于游玩趣味。此外亭榭,游廊桥梁,以至船艇冰床之属,莫不形式特异,争妍斗奇。盖高宗之世,八方无事,物力殷阗,为清代全盛时期。除三园外,同时复营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清漪园(后改名万寿山颐和园),谓之“三山”,土木之盛,莫此为甚。
长春园北部之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其内部平面布置如何,已颇难考;但在外观言,其比例权衡,不臻上品,但雕饰方面如白石雕柱及其他栏楯壁版等,颇极精致;以琉璃料作各种欧式纹饰,亦为有趣之产品,除各地教堂外,我国最初期之洋式建筑,此其最重要者也。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五月竞舟》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其陆上面积堪比故宫,水域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并御笔亲赐“圆明”二字,雍正对其有一个解释就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雍正帝是圆明园的第一个主人,最后也驾崩于圆明园。雍正每到天气转热便搬去圆明园,一年之中大约有10个月住在那里,只有冬至到来年2月及一些重大节日才回到紫禁城,圆明园这个时候实际上成了他除紫禁城外的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