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编辑:快看张同学
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无数家长的心头肉,一直都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心所在,而孩子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一件大事。
可在近些年,一些“毒教材”却频频出现,严重危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不说,还对儿童的未来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到了最近,更是出现了“毒教材”厂商卷土重来的迹象,重庆一位家长就曝光了一种内容消极的“毒贴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毒教材”卷土重来?
3月25日,一位来自重庆的的家长在网上曝光了一系列特殊的“儿童玩具”,据这位家长所述,这些贴纸是他那10岁的女儿从网上购买,虽然画风可爱但内容却充满了各种消极不良的情绪和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随便吧反正也不想活了”、“原来我是学生不是畜生”、“或者就是为了等死”、“886我先走一步”(上吊图片)等各种各样的负面内容。
再加上其本身十分卡通的画风,也很容易让这种东西在儿童内部流行,这也让这个家长感到十分无奈,认为这种毒鸡汤本身就给孩子传递了一种十分消极的人生态度,这才发在了网上进行吐槽,并且表示以后的相关部门可以监管一下内容产出。
对此,一部分网友认为,这位家长有些太过小题大做了,毕竟图片上的内容很明显的就是在“玩梗”调侃,并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出现什么影响,与其担心这种内容,倒不如更加注重自己的教育方式等内容。
虽然这种说法乍一听确实有一些道理,但细究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毕竟不同于我我们大部分成年人的思维逻辑,许多小孩子因为年纪尚小,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事情和阅历,导致其三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过早的接触到一些不良内容就很容易被其侵蚀。
再加上大部分孩子都正处于一种身心健康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年级里过早的接触到一些消极情绪,无疑会更进一步的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培养成一种较为消极的性格,显然也不利于以后长大的工作和生活。
就连我们这些身体发育完全,三观健全的成年人,有时候都会因为一些恶意剪辑的内容或者片段而被人带了节奏,更何况是身体和思想都尚未健全的小孩子呢?因此这种东西对孩子的危害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小。
而这次的事件,虽然没有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教材那么严重,但本身也是一种不容小觑的风险和影响,不过相较于这种能看到的“毒教材”和“毒玩具”,其实还有一种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危害物品没有被重视。
隐藏在生活中的危害
事实上,相较于毒教材等内容带来的风险和危害,网络高速发展下的众多不良产物,才是危害一众青少年的重要源头。
在相关数据统计当中,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96亿之多,而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增长到了97.3%。
网络的出现虽然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学习和增长阅历的机会,但同时也诞生出了许多不良的思想文化和内容侵蚀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是导致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
比如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开盒”就是网络过度发达后所带来的一种恶劣产物,尤其是在网络这种可以最大限度磨平差距的地方,只要凭借着一手“盒武器”就可以让对方心惊胆战瑟瑟发抖,无疑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纵观最近破获的一些“开盒挂人”的犯罪团伙也可以看出,这些肆意用“盒武器”攻击他人的犯罪分子,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未成年人,他们只用一手“盒武器”和“年龄豁免权”便可以在网上肆无忌惮的作恶,这也足以证明过早接触网络所带来的危害。
与之类似的还有最近在网上突然传开的“地雷女”和“地雷男”这两种称呼,本身之日本亚文化当中存在心里障碍性格复杂,一点就爆像是地雷一样的人,却在许多年轻人群体当中被当成是一种潮流,引得无数人纷纷为之追捧。
以至于不少年轻人为了追求潮流盲目的去跟随学习这种东西,从而模仿其中“一点就炸”的核心,逐渐演变出一种“谁让我不爽我就弄谁”的暴力思想。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毕竟小时候因为觉得抽烟很酷就学着抽烟的情况可不在少数,根据一部古惑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具体会走到哪一步,也都是看其个人的思想价值和行为逻辑。
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得一棒子全部打死,毕竟科技发展和革新是必须要接纳和接受的东西,就像网络虽然会带来一些不良内容,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积极向上的内容。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多让他们外出玩耍运动,避免过早的接触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毕竟在官方的调查当中,许多青少年之所以会因为网络变成“问题少年”,还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关爱和心理空洞,所以把一切问题都归咎在了成人社会,最终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此这种东西只靠政府和平台监管显然是无法彻底根绝的,只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维护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和精神状况,这才能真正意义上享受到良好的成长。
参考资料
2025-03-27 观察者网 新潮观鱼:是什么造就了“一点就炸”的“互联网恶少年”?
2024-12-18 光明网 别让网络“烂梗”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2025-03-26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