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齐皆超级大国,为何秦国能扛数次合纵,齐国连一次都扛不住?

多彩帆船史 2025-01-29 21:35:34

秦齐皆超级大国,为何秦国能扛数次合纵,齐国连一次都扛不住?

战国中期的秦齐博弈之争

战国中期,秦齐两大超级大国遥相对峙,一东一西各称帝王。为了打破这种均势,两国通过"伐交"手段拉拢中间诸侯攻击对方,而诸侯国们也渴望通过合纵削弱这两个庞然大物。在这场角逐中,秦国连续扛住五次合纵攻击,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而齐国仅在前284年的五国伐齐之战中就一败涂地,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资格。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命运?是关中天险的庇护,还是齐国内政的败坏?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风起云涌战国局 雄主争霸天下分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变迁后,最终形成了以秦齐为主导的新格局。魏国在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中惨败于齐国,楚国又在前312年被秦国大败,两国的衰落为秦齐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魏楚的衰落,秦齐两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秦国在西部统一了巴蜀,占据了关中平原,拥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齐国则盘踞齐鲁之地,拥有富庶的平原和发达的商业。

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实力之强大,以至于他们都敢于称帝。秦昭襄王在前288年称西帝,齐湣王在前288年称东帝。这种称帝行为虽然很快就被迫放弃,但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野心和实力。

由于地理位置相隔甚远,秦齐两国很难直接交战,他们主要通过外交手段来打击对方。他们会拉拢中间的诸侯国,通过"伐交"政策来削弱对方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韩、赵、魏三晋之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中间的诸侯国面对秦齐的压力,也在积极寻求自保之道。他们既害怕被秦齐吞并,又想利用两强相争的局面为自己谋取利益。于是,合纵联盟应运而生,诸侯国开始尝试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或齐国。

这种政治博弈使得战国中期的外交形势极其复杂。一方面是秦齐两强的争霸,另一方面是中间诸侯国的左右摇摆。这种局面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超级大国要想真正称霸,都必须具备应对联合攻击的能力。他们不仅要在军事上足够强大,还要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和稳定的内政。这就为我们理解后来秦齐两国的不同命运提供了关键线索。

五战而不败 秦国显神威

战国中期的秦国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实力,连续扛住了五次大规模的合纵攻击。前318年,公孙衍发起的第一次五国合纵拉开了序幕,他联合了魏、赵、韩、燕、楚五国,还说服了义渠部落从侧面攻击秦国。

面对第一次合纵,秦国采取了稳健的防御策略。秦军主动撤退到函谷关死守,等待时机反击。实际上,在这次合纵中,燕国和楚国并未实际出兵,只有魏、韩、赵三晋之国派出了军队。

秦军在函谷关外发起反击,成功击退了三晋联军。次年,秦军乘胜追击,在修鱼之战中大破联军,斩首八万,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第一次合纵就此破产。

前298年,齐国孟尝君策动了第二次合纵,联合韩、魏两国对秦发动攻击。这次合纵虽然参与国家较少,但却是最为激烈的一次,双方鏖战三年。联军最终攻破了函谷关。

面对不利局面,秦国采取了务实的外交策略,主动归还了韩、魏的部分土地,并向齐国示好。这种灵活的策略成功化解了危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前287年的第三次五国合纵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心思。齐国想趁机灭宋,燕国暗中策划后续攻齐,三晋诸国也各有打算。联军推进到成皋、荥阳就停止不前。

秦国再次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段,主动取消帝号,归还魏、赵部分土地。这种示弱的策略不仅化解了合纵的威胁,还为后来五国转而攻齐创造了条件。

前247年的河外之战是第四次合纵。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邯郸时遭遇挫折,被魏、楚联军击败。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河外大败秦军,一路追至函谷关。

虽然诸侯联军收复了一些失地,但他们已无力继续进攻函谷关。秦国凭借地利优势,成功遏制了联军的进攻态势。

前241年,魏、赵、韩、楚、燕五国发起了最后一次合纵。这是六国的最后挣扎,在名将庞煖的指挥下,联军绕过函谷关,攻至距咸阳仅八十里的蕞城。

秦国在这最危急的时刻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集中兵力发起反击,成功击退了联军的进攻。至此,秦国成功度过了最后一次合纵危机。

这五次合纵攻秦的经历,充分展现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智慧。秦国既能在军事上依托函谷关等天险进行顽强防御,又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机,显示出超强的国力和统治能力。

一战竟溃败 齐国破军亡

前284年,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合出兵攻打齐国,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齐国此时正处于灭宋后的骄傲自满时期,齐愍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无视外部威胁。

五国联军大军压境,齐军主将触子率军在济水西岸布防,准备与敌军展开决战。齐愍王不满触子的谨慎态度,派人传令要求他主动出击,还威胁说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要杀他全家。

触子面对如此荒谬的命令,在两军交战伊始就驾车逃离战场。失去主将指挥的齐军军心大乱,在济西之战中遭遇惨败。

齐国的第二道防线由达子率领,在临淄西门外的秦周一带构筑防御工事。达子请求发放军饷以稳定军心,却遭到齐愍王的羞辱和拒绝。

军心涣散的齐军在第二次决战中再次惨败,达子战死沙场。齐国的两支主力军队就这样在极短时间内被击溃。

战败后的齐愍王没有组织残部固守,而是弃城而逃,先是逃到卫国。卫国不愿收留这个昏庸的国君,他又辗转投奔鲁国。

鲁国同样拒绝了齐愍王,这位曾经的超级大国君主最后只能逃到自己国内的莒城,依靠楚国的力量勉强维持。齐国的统治中枢在这场战争中完全瘫痪。

乐毅率领燕国军队攻入齐国腹地,采取了高明的安抚政策。他禁止军队劫掠,优待齐国遗民,减轻赋税,保持原有政策。

在乐毅的统治下,齐国民众安居乐业,对新的统治者表示认可。这种政策使得齐国的抵抗意志进一步瓦解。

乐毅随后分兵五路,向齐国全境推进。虽然各地仍有驻军,但由于齐愍王的逃亡和民心的背离,这些军队纷纷投降或逃散。

短短六个月时间,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相继陷落,成为燕国的领地。原本对齐国抱有同情的楚国见势不妙,也趁机出兵占领了齐国的淮北地区。

鲁国趁这个机会夺取了薛地,报复了多年来齐国的欺压。此时的齐国,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在负隅顽抗。

这场战争暴露出齐国内部的严重问题:君主昏庸、朝政混乱、军队战斗力低下、民心涣散。当年那个与秦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在一场战役中就土崩瓦解。

天道轮回变 强弱各有因

秦齐两大超级大国的命运差异,从地理条件和人事因素两个层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国的关中地区三面环山,只有函谷关这一个主要通道连接东方。

秦国在五次合纵中,有三次联军甚至未能突破函谷关就无功而返。即便是攻破函谷关或绕过函谷关的联军,也因为后勤补给困难而无法持久作战。

相比之下,齐国的地理环境就显得脆弱许多。齐国虽然号称"四塞之国",有泰山、琅琊山、清河和渤海作为屏障,但北面和西北面的防御存在明显短板。

齐国的地形呈现南高北低的走势,北部和西北部是开阔的河济平原。这片平原虽然有济水、黄河作为天然屏障,但防御效果远不如秦国的崇山峻岭。

齐国在面对五国联军时的表现,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齐愍王在灭宋之后骄纵跋扈,大量诛杀大臣,导致朝野上下离心离德。

在济西之战中,齐愍王威胁主将触子速战速决,导致军队指挥混乱。在秦周之战中,他又拒绝给予达子军饷,直接造成了第二次惨败。

战败后,齐愍王的表现更是令人失望。他没有组织有效抵抗,而是四处逃窜,最终只能龟缩在莒城。这种行为彻底瓦解了齐国的抵抗意志。

相比之下,秦国在面对合纵时表现出色得多。秦国善于运用外交手段,适时示弱,主动割地赔款,化解危机。在军事上依托地利,采取积极防御策略。

齐国虽然在田单的带领下收复了失地,但此时的齐国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实力。此后的齐国谨小慎微,对秦国俯首称臣。

当秦国开始统一六国的征程时,齐国始终置身事外。无论是秦国征伐其他诸侯,还是其他诸侯联合抗秦,齐国都不再参与。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秦国最终来灭齐时,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竟然不战而降。这种结局与其说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不如说是人祸导致的必然结果。

从秦齐两国的兴衰史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需要有利的地理条件,更需要英明的决策和稳定的内政。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正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更加出色。

1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