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一直很窝囊的宋国为何突然崛起,然后又迅速灭亡呢?

楚风文史 2025-02-28 05:15:4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立。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宋国:它曾是商朝贵族的后裔,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屈辱。

可谁能想到,它居然突然间崛起,一度让人看到了翻盘的希望。可惜,好景不长,这个曾经的弱国为什么又会在短短时间内迅速灭亡呢?

从贵族到弱国

宋国的血脉很"贵"。作为商朝王室的后裔,宋国的建立者们继承了先祖的荣光。

在春秋早期,宋国可不是好惹的主儿。宋殇公和宋襄公这两位君主,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跟齐桓公、晋文公他们平起平坐,被人称为"春秋五霸"之一。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得以保全性命,周武王封他在宋地建国,延续商朝血脉。

这份"贵族基因"让宋国在初期拥有相当的政治资本,周边诸侯都对这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国家抱有一定敬意。

宋襄公更是凭借"宋壤之盟"一举成名,让周天子都对他赞赏有加,成为春秋时代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宋国的实力逐渐被其他诸侯国超越。晋国、楚国这些大国崛起后,宋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想象一下,你家夹在几个财大气粗的邻居中间,人家想怎么欺负你就怎么欺负你,连个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宋国就是这样,春秋中后期一直活在大国的阴影下,被人欺负也只能忍气吞声。

地理位置的劣势成了宋国最大的软肋——北有强大的齐国,南有咄咄逼人的楚国,西有崛起的晋国。

这种"三明治"处境让宋国几乎没有任何战略腾挪空间。

宋国的军队战斗力也逐渐下降,曾经引以为傲的"宋襄公之仁"(不趁人之危、不鼓不成列)反而成了军事上的桎梏,使他们在残酷的战场上屡屡失利,领土一点点被蚕食。

宋国崛起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宋国要这样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中时,一个叫君偃的人改变了一切。这位后来被称为宋康王的君主,通过政变夺取了王位。

春秋末年的宋国早已是强弩之末,内部政治腐败,朝堂上派系争斗不断,对外又受尽欺凌。

正是在这样的乱局中,君偃看准时机,联合了一批渴望改变现状的新贵势力,一举推翻了原有的统治集团。

君偃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史书记载他"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这话听着玄乎,但说明这位君主确实不简单。

上位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首先整顿吏治,清除了朝中大量腐败官员,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新人。

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国家财政有了大幅改善。

军事上,他打破了宋国传统的守旧思想,大胆吸收各国先进的作战经验,重组了军队编制,并亲自督训,使宋军战斗力大大提升。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宋国在短时间内就脱胎换骨,令周边诸侯大为惊讶。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位宋康王在军事上展现出惊人的才能。

齐国、楚国、魏国,这些让宋国吃了几百年苦头的大国,竟然接连在他手上吃了败仗!

宋国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扩张了疆土。一时间,宋康王的名字让各国君主听了都直打哆嗦。

得意忘形的代价

古人说"福兮祸所依",宋康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权力的膨胀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就连他最亲近的谋士都看不懂他的行为了。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大地上的诸侯们逐渐抛弃了对周天子的敬畏,纷纷自立为王。

宋康王更是走在了这条道路的最前沿,他不仅自称为王,还开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一统天下,成为新的"天子"。

他居然"射天笞地",说白了就是朝天上放箭,还要鞭打大地。这种行为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疯了。

不仅如此,他还"斩社稷而焚灭之",把代表国家的社稷土地给砍了烧了,这在古人眼里简直是自毁长城的举动。

据《战国策》记载,他还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刑具,叫做"濞鼎",把人放进去煮,看着人在里面痛苦挣扎,他居然哈哈大笑。

他的宫殿里日夜笙歌,搜罗天下美女供他享乐。而在朝政上,他则完全放弃了早期的勤政,不理朝政,只关心自己的享受。

他还强制征收重税,用于修建奢华的宫殿和举办盛大的宴会,使百姓怨声载道。

更可怕的是,谁要是敢说他一句不是,立马就会人头落地。大臣们战战兢兢,敢怒不敢言。老百姓们私底下都叫他"桀宋",把他跟夏朝的暴君夏桀相提并论。

这样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加速了宋国的衰败,国家的基础被一点点腐蚀瓦解。

人们常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资本,而宋康王此时已经把这笔资本挥霍殆尽,只剩下一片狼藉。

宋国没落

这样的疯狂行径能持续多久?答案是不会太久。公元前286年,齐国的齐湣王决定对宋国下手。

齐湣王同样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齐国的实力仅次于秦国。他本想效仿周文王,称天子,号令天下,但谋士苏秦却看得很清楚。

苏秦对齐湣王说:"王若欲称帝,诸侯必畔。灭宋则齐国多一大片土地,又可震慑其他诸侯,何乐而不为?"

这个建议正中齐湣王下怀,于是他开始精心策划这场征伐。

更要命的是,楚国和魏国也参与了这场灭宋行动。楚国从南面进攻,魏国从西面进攻,齐国从北面进攻,三国大军形成了对宋国的三面包围之势。

宋国本来就地处中原,四面无险可守,这下更是腹背受敌,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宋康王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民众的残暴统治所带来的恶果——当国家真正面临危机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保卫这个国家和君主。

更让他绝望的是,曾经训练有速的宋国军队已经士气全无,很多士兵一听说三国联军来袭,一个个都跑得比兔子还快。

面对这种局面,就算是再有军事才能的君主也无力回天,何况宋康王此时已经沉迷酒色,早已失去了当年的睿智和果断。

宋国灭亡

宋康王的下场很惨。据《史记》记载,当齐军攻入宋国都城时,宋康王依然沉浸在酒色之中,无暇顾及国家存亡。

等他醒悟过来时,敌军已经包围了王宫。他试图逃跑,但为时已晚,最终被俘虏。

还有些史料提到,齐湣王对宋康王实行了酷刑,让他饱受折磨而死;也有说法是他被送往魏国,在那里忧郁而终。

不管哪种结局,宋康王的暴政和疯狂行为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更讽刺的是,当齐国军队攻入宋国时,百姓们非但没有抵抗,反而是"散之不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这种反应说明了什么?说明宋康王的暴政已经让老百姓恨透了,宁愿投靠别国也不愿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

史料记载,当齐军入城时,不少宋国百姓甚至夹道欢迎,视他们为解放者而非侵略者。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战争中极为罕见,通常一个国家被攻陷,百姓都会悲痛欲绝,抵抗到底。

而宋国百姓的反应恰恰反映了宋康王统治的极端失败——他不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民心。

齐国接管宋国后,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废除了宋康王的苛捐杂税和残酷刑罚,宋国百姓的生活反而有了改善。

这大概是历史上少有的"亡国之痛"变成"解放之喜"的例子吧!

《——【·结语·】——》

宋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覆灭往往不是敌人有多强大,而是自己作的。

宋康王有能力让一个弱小的国家变得强大,可惜他最终却输给了自己的狂妄。

而老百姓的选择更是一个警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道理从古至今都没变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史记》《战国策》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