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迎来授军衔,凡是军队干部会被授予不同军衔,上至元帅,下至准尉。
对在东海舰队快艇支队担任艇长的张逸民来说,一肚子气。自己从1946年参军,解放前就是正连职干部。解放后调任海军快艇支队担任艇长,依然是正连职,可授予军衔时授予中尉也就算了,上级却非要说自己被“照顾”了。

一个正连职干部,应该被授予何军衔?
是少尉?那排长应该授予什么?很显然,他授予中尉已经是就低不就高。正常情况下,正连职应该是上尉。那时候尉官中还有大尉,如今部队取消大尉,只保留大校。
1955年,授予准尉11.2万余人,授予尉官49.8万余人,授予校官3.2万余人。可以看得出来,尉官是军队基数最庞大的群体。
军衔评定一般看战绩,职务、资历等,能被授予尉官的干部,绝大多数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军,也有少量抗战后期参军。

当张逸民直属上级找他谈话时,为何说被照顾呢?
他说对方与苏联专家发生过争执,影响很坏,按说应该受到处罚。如果受到处罚,那就不是中尉军衔,而是更低军衔。是基于这个角度来说的。
可这能影响到军衔评定吗?
那时候,苏联顾问、专家在各级部队当中,很有权威和分量,他们的意见不是建议而是命令。很多人为维护所谓“友好”,即便苏联顾问存在问题,也不会去批评指责。这样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单位存在,而是普遍存在。张逸民就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不同意见,发生工作争执,上升到错误问题上实在是不应该。

如何评定军衔,是上一级根据干部的资历、战绩、职务等通过党委评定后,经党委通过上报。正如大队长所说,产生坏影响,能授予中尉已经是照顾了。或许应该授予上尉,是不是因为发生争执而降为中尉呢?毕竟军衔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高可低。
张逸民的态度是不需要照顾,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清清白白就好。在日后的工作中,他确实也有实力来说话,1955年晋升上尉,1959年晋升大尉,1961年晋升少校。因为有战功,职务与军衔不断晋升,一度成为东海舰队最年轻的正军职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