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青铜马镫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一般来说,我不看西汉以后的青铜器。量少质差,实在也没什么好看的。这是我第一次介绍西汉以后的青铜器,因为汉以前没有马镫。
马在商代晚期就大量出现了,但整个先秦时代,马多用于驾车,极少单骑。像电影《封神》那样的大规模单兵骑马作战,在真实的商代绝不可能出现。
当然人家《封神演义》是明代魔幻小说,电影《封神》是现代魔幻大片,没有必要按照历史编写。在此绝非吐槽,而只是因为最近一直关注着《封神2》,所以写着写着就想起电影来了。

注意纣王脚下没有马镫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封神》很多细节还是很尊重历史的。比如他们虽然骑马作战,却并没有汉以后才出现的马镫。

秦始皇陵骑兵俑 战马没有马蹬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并非有了马镫才有骑兵。关于骑兵最早的记载是《史记》对长平之战的描述:“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骑兵俑也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墓。
可见两点:一,自战国晚期开始,骑兵逐渐崭露头角。二,秦国的确对得起“非子养马”的基因。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没有马镫也有骑兵,那么马镫是不是不重要呢?
非也~非也~没有马镫,骑手只能靠双腿夹住马,很难保持身体平衡,需要用手抓着什么稳固自己,两只脚则因无处安放而摇来晃去。在这种情况下,骑行不易,也很难使出大力。
因此战国晚期到汉朝的骑兵,多是“骑马步兵”,利用的是战马的机动性,骑马飞奔到战场,然后下马步战。或者为“骑射之兵”,只是用弓弩作战。
不是说我最近一直关注着《封神2》嘛,放出的宣传片段中有以上那么一段:邓婵玉镫里藏身。
前面我说过《封神》里的人骑马都没有马镫。但到了邓婵玉这个高难度动作时马镫出现了。没办法,没有马蹬,这个动作就不可能实现。

三国骑马俑 图片来自网络
现实历史中,马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最早出现马镫形象的,是三国时期吴丁奉墓(271年)的骑马俑(上图)。这是很新的发现。有多新呢?消息是2025年1月才发布的。

西晋骑马俑 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之前最早的,是湖南长沙西晋晚期墓(302年)的一组骑马俑。
不过,这些陶俑中的都是单边马镫,且人脚并不放在镫上。单边马镫的作用是辅助上马,而非辅助骑乘。

东晋王廙墓陶马俑 图片来自网络
双镫形象,目前最早见于南京象山东晋王廙墓陶马俑(322年)。

东晋冯素弗墓马蹬 图片来自网络
最早的实物双镫,也见于东晋,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市冯素弗墓。此双镫为木芯外包鎏金铜片。
由此可以确定辅助骑乘的双边马镫最晚出现在东晋。而且可以自豪地说,在世界范围内马镫于公元4~6世纪最先在中国普及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过:“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
马镫的出现,使得骑马更为便捷和稳定,一方面让人和马的结合更为紧密,骑兵可以穿笨重的铠甲而不坠马;另一方面解放了骑兵的双手,重兵器纷纷上马。更可以把马的冲力转化为战斗力,骑兵的威力大大提升。
可以说马镫的出现,实现了“人马合一”,影响了战争的形态,进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终于轮到这篇的主角出场啦~这对唐代马镫,目测高近20厘米,最宽处近10厘米,马蹄形镫环,踏板较宽,直柄方穿。方穿位于镫柄下部,用来将马镫固定在马鞍上。
马镫素面无纹,躺在博物馆里十分不起眼。但若了解了它背后的历史,就会对它肃然起敬。
这对文物时间是唐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新筑乡西庄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