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特殊的间谍案,被告人名叫陆建华。之所以说案件特殊,是因为这个被告人陆建华身份和履历光鲜。
彼时,陆建华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颗明星;他曾经是世界青年社会学家论文竞赛最高奖得主和“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出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挂职过重庆渝北区副区长;工作之余还曾兼职过央视主持人和评论员。
陆建华在读书期间就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踏上工作岗位后更是表现积极,他的学术能力和领导才能被很快发掘。不久他就迈上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岗位。
陆建华非常善于把握人生中的机遇。
1990年,陆建华代表社会科学院参加世界青年社会学家论文竞赛一举夺魁,从此进入公众视野。他利用自己的热度,一度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和北京2台《读书》节目兼职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栏目评论员。
陆建华成为时代和命运的宠儿。
1997年,陆建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身份挂职出任重庆市渝北区副区长。渝北区当时的发展水平十分落后,陆建华上任后,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培育当地产业,渝北区经济状况迅速改观,赢得了良好的从政口碑。
陆建华在社科院和渝北区一时风光无限。
随着名望的节节攀升,陆建华对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外在形象和生活品质要求也更高了。原本他就有着一份不错的工资收入,再加上频繁对外投稿和兼职主持电视节目和电视评论,他的收入总和已远远超过同仁,但他还是感觉到了入不敷出的困扰。
挂职期间,陆建华为下面一个贫困县引进来自日本的经济援助。他的特殊身份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多方情报机关的注意。
一个缺钱、一个想要情报。
境外报机关开始放长线钓大鱼。陆建华频繁收到各种名义的境外学术交流会议邀请,而陆建华每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又都会收到不斐的“学术津贴”。
2002年,境外情报机关“摊牌”了。他们希望陆建华能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并愿意支付高额酬金。
陆建华十分清楚“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也十分清楚后果是什么。金钱、名誉与地位他都想要,但他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他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想到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好办法:把“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揉搓到学术论文中,以学术论文形式向境外投稿...
于是,陆建华从2003年开始以这种特殊论文方式“一稿多投”,累计为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台湾等情报部门传送涉及国家机密数据“论文”4篇,涉及国家高度军事机密“论文”18篇。
2004年5月,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在调查程翔间谍活动时,发现了陆建华涉案线索,经过一年多的侦查取证,于2005年6月将其抓获归案。
聪明反被聪明误,陆建华的行为已经构成泄露国家机密罪,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态度,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20年。
类似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