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赞扬叶剑英元帅说:“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吕端
另据薄一波回忆,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毛泽东插话说:“我曾送给叶剑英同志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可见,“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两句话,毛泽东不止一次提到过,所以流传甚广,影响甚大。

诸葛亮
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诸葛亮掌军理政之谨慎,史家有共识,吕端的“大事不糊涂”,今人知其详者或许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从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之语中,才知道“吕端”这个人名的。

吕端
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今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入宋后,曾任太常丞、浚仪知县、定州通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
史载吕端仪表俊秀,聪明好学,对于家庭琐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一次吕端奉太祖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遇海上狂风骤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船人都十分害怕,只有吕端处变不惊,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弟弟魏王赵廷美有位父亲找到当时在魏王手下为官的吕端,希望他能利用关系帮助自己私贩些竹木以获取利益。吕端原本就与魏王关系不错,又是魏王的属下,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此事不久东窗事发,遂牵扯到了吕端。吕端被贬到商州任司马参军,继又移至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让他出任蔡州知州。
胸怀大志的吕端,虽然被贬蔡州,却能痛定思痛,处处严于律己,勤政不辍,虽然任期不长,但屡有善政。在吕端上任之初,由于蔡州多年来历经战乱,加上旱灾、水灾和蝗祸侵扰,早已是人烟稀少,百业凋敝,成片成片的田园荒芜无主。看到这种情况,吕端奏请皇上,经批准,他从今山西的晋、云、朔(今山西临汾、大同、朔县)招募农耕之人,向蔡州移民,给他们建园舍,分土地,同时又积极妥善地解决移民和当地百姓发生的矛盾,使之和睦相处,一同发展生产。

吕端
短短两年,便使当地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凋敝的蔡州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史载,吕端在此地一年四季穿粗布衣服,日日粗茶淡饭,无论官绅豪吏、贩夫走卒,一律同等相看,还常常解民纠纷于乡里,劝农耕种于田圃,甚至还以与农人在田边村头酌酒相谈为乐。至今,在上蔡一带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福源酒”(“状元红”的前身)就是吕端任知州时将一个不大的作坊扩大成名播州外的大酒坊酿造的。后来有人之所以说吕端做事糊涂,是因为吕端在蔡州经常饮用“状元红”,因不胜酒力,常常伏案酣睡,鼾声不绝。吕端离任时,蔡州百姓列长队泣泪相送。
吕端处事理政的杰出才能,逐渐为宋太宗所了解和赏识。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宋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宋史·吕端传》中说:“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语正源于此。当时,宋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过了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当时老臣赵普曾赞叹吕端道:“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宋太宗听到的奏章多是对吕端的褒奖之辞,故对其印象当然就更好了。此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后,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他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奏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安抚了寇准的情绪。
当时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众说纷纭,没有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惟端罕所建明”。经过一段考察之后,宫内付出太宗的手书谕令:“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这一道谕旨,无疑是宋太宗对吕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吕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谦让也就不妥当了,于是他未加推辞,欣然从命。实际上这时吕端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有职有权的当朝宰相。即使如此,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吕端的“小事糊涂”,更多的是对功名富贵和个人得失的一种淡定超脱的态度。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时,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一脸不屑地说:“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怀。刻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啊!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人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俗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宋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糊涂”。
吕端为官非常清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别人。吕端的祖父吕兖,在后晋时任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手下判官,后刘守文反叛,兵败后吕家也被牵连得诛灭九族。当时吕端的父亲吕琦还是个幼儿,吕兖的同乡老友赵玉冒着杀头的危险对监斩官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弟弟,不是吕家的孩子。”吕琦方免一死。
吕端为官后,终身不忘救父之恩。几十年来,他一直接济照顾赵家,并将赵玉的孙子赵绍宗视为自己的孩子,并以自己的名义,表荐他荫补入仕。家乡有个好友冯道,其儿子因病瘫卧床,吕端每月将自己的俸银分一部分给他。吕端由于不私蓄财产,以至后来他辞世后,两个儿子生活困难,无钱结婚,只好把房产卖给了他人。直到宋真宗偶尔得知此事,才从内府支出了500万钱将房产赎回,又另赐金帛,还清了吕家所欠债务。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这在那些做官为了发财的人眼里,实在“糊涂”得可怜!
吕端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使他名传千古的,还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涂”。其中有两件“大事”,表现出吕端的深谋远虑和精明过人。
一件大事是妥善安置李继迁的母亲
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在西北边境上屡次骚扰。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的母亲被宋军俘虏。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太宗就想处死这个老太太。当时寇准正担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见了寇准,跟他商量此事,准备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把李继迁的母亲杀掉,以惩戒那些与朝廷作对的人。寇准从太宗处回去时,经过宰相府。
吕端知道皇上召寇准有大事,便对寇准说:“皇上不让先生将此事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吕端于是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寇准也感到事关重大,便把此事告知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说:“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处置方式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吕端马上回答:“这可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缓办,我去找皇帝说说。”
随后,他面见太宗,谏道:“昔日项羽得到刘邦的父亲,欲把他煮吃了,刘邦说,愿分我一杯羹。举大事者不顾其父母亲情,何况李继迁属于悖逆之人呢!皇上今日杀了他的老母,明日就能生擒李继迁吗?如不能,愈坚定他的反叛之心啊。”太宗问:“你看该如何办?”吕端说:“不如将他母亲安置赡养,以招降李继迁。即使李继迁不能降,其母生死在我们手中,终可系其心。”太宗听罢恍然大悟,连连称好,说:“若不是你,差点误了大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后来李继迁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善待他祖母的情分上,就归顺了宋朝。这一结果,皆赖吕端之力。
还有一件更重大的事,就是在拥立太子赵恒继位的问题上,吕端旗帜鲜明,处置果断,手腕高明。宋太宗因为身体常有病,就及早安排了后事,立三子赵恒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宋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廷斗争。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赵恒英明过人,怕赵恒继位后对他不利,便偷偷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密谋立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为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吕端预感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于阁内,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李皇后的意思,却毫不迁就退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岂可违命而再去讨论重立太子之事?对于如此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啊!”李皇后无话可说,不得已而奉太子赵恒即位。
宋真宗赵恒即位时,垂帘接见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硬是站在殿下不拜。李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李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上坐的确实是真宗赵恒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三呼万岁。
接着,宋真宗在吕端的辅佐下,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佞,一一做了处置,他的皇位更加稳固了。
宋真宗即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廷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让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只有吕端能说出轻重缓急来,并且条理分明。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纳。
吕端一生奉事三代帝王,在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时代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可贵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对今天的党政干部也富有启发意义。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这是工作中处理人和事的一项基本准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政干部,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履行好职责,对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坚持原则,对错误的行为和思想,要敢于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纠正,而对生活中的小节问题,要乐于讲风格、讲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毛泽东之所以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语,也是启迪领导干部要学习吕端深明大义,平时不拘小节,在关系江山社稷的大事上却毫不含糊,努力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
毛泽东之所以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联高度评价叶剑英元帅,是因为叶帅在历史紧要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抓住要害,顾全大局,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1986年叶剑英逝世后,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决断”。
长征途中,叶剑英将张国焘企图危害和分裂党中央、红军的密电送给毛泽东一事,是中共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一生为党为人民立下的一大功勋。对于这件事的经过,毛泽东等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在当时和后来曾多次谈及。1935年9月,毛泽东在哈达铺,向陕甘支队干部说:“一、四方面军分家时,剑英给我送了电报,立了一大功。”
1937年3月,毛泽东在有张国焘等人在场的延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张国焘一到毛儿盖就反了,他就在这里大开其督军会议,用枪杆子来审查党中央路线。”接着,在谈到左路军和右路军的问题时,毛泽东说:“叶剑英同志便将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
1967年夏,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时,还曾与杨成武谈起此事,他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1971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长沙同高级干部谈话时再次谈道:“张国焘搞分裂,发个电报给陈昌浩、徐向前,里面说,要坚决南下,否则就要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没有给陈昌浩、徐向前,我们才走了的。不然,我们就当俘虏啦。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
1972年6月,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就密电问题讲了很长一段话,他说:“……剑英同志先得到张国焘的命令,一得到,马上就报告毛主席。毛主席得到这个消息,决心北上。……剑英同志先将密电报告了毛主席,因而脱险,立了大功。这件事情,是毛主席经常讲的,在座的不少同志听到。不是主席总是拿这个古人的事来比喻吗?宋朝不是有位吕端嘛。古人有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主席拿这个例子多次说这个事。当时军队就行动了……后来陈昌浩看到电报,知道了这件事,要追。
据这一次徐向前同志在小组会上说,他制止了。他反对这件事情,不让追。他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我们相信徐向前同志的话,因为总有顾全大局的同志嘛。所以那一次是一个很险恶的环境。就是说,没有剑英同志立这个功,要不是毛主席出来制止……那个局势就很坏了。所以就是主席说的,人心,党心,党员之心,都是要团结的,不要分裂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要分裂是极少数,那是一个惊险场面,在关键时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话说‘板荡识忠臣’嘛。”
1964年12月18日,陈毅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把毛泽东送给叶剑英的两句赞语,写在叶帅使用的笔记本里:“剑英道兄正之: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977年5月14日,徐向前在叶剑英八十寿辰之际,赠叶一首“七绝”,其中写道:“吕端当愧公一筹,导师评论早已定。”
1976年9月,毛泽东在弥留之际,有一个让人寻味不尽的细节: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守候在他的病房,排着队走到病榻前,一个一个同他诀别。叶剑英走过来时,毛泽东微睁的双眼,突然亮了起来,并且活动手臂,轻轻相招。可是,叶剑英只顾伤心,泪眼模糊,并未察觉。待他走出病房时,毛泽东忽又意识清醒,以手示意,招呼他回去。
一位护士见此情景,马上跑到休息室告知叶剑英。叶剑英立刻转身回到毛泽东病榻前,附耳聆听最后嘱咐。只见毛泽东睁开双眼,嘴唇微微翕动,想说什么,只是说不出来。叶剑英握着领袖的手,又急又悲,凝神注视,伫立良久后,只好移动沉重的脚步,离开病房。叶剑英后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主席一定要交代什么事情,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回去呢?”为此,他想了很多很多。
其实,联系吕端在宋真宗继位过程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弥留之际的毛泽东属意被他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