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邓子恢一家和林伯渠一家在中南海成为了邻居,每天放学后,两家人的孩子也会去中央领导就餐的食堂吃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胡乔木等人都看出了问题。
邓子恢
这天朱德问邓子恢:“我说你们两家是不是搞错了?林秉苏长得与你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嘛!”他还问林秉苏,你到底是谁家的崽?
周总理感觉到这样的问题影响很大,于是指示尽快解决。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央首长议论纷纷在战争年代,由于环境的问题,许多夫妻决定将孩子留在当地的老百姓家中。不仅仅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干革命,更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孩子毛毛也曾留在老百姓的家中,但后来也没有找到。
毛主席和贺子珍
所以,在那个年代,这是他们保护孩子的唯一办法。
1949年8月,解放军打下了会昌城。会昌解放的第七天,一位军人手持公文来到县城人民政府,要求当地组织协助寻找林伯渠和邓子恢在红军长征前留下的两个孩子。
很快,两个孩子被找到。但由于时隔多年,收养两个孩子的老乡记不清他俩到底谁姓林,谁姓邓。
两个孩子也都很懵圈,后来,赖亚平被介绍是邓子恢儿子,范宜德是林伯渠的儿子。邓子恢看着两个孩子也很是心疼,这些年来,忙于革命没有陪伴孩子,也让孩子们受了不少苦。
他拉着两个孩子的手说道:
“当初,把你们两个留在会昌,我和林伯渠、范乐春、黄秀香都舍不得。可那是革命战争的需要,由不得自己啊!15年来,范美宏和赖兆枝两家人,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把你们代打,为革命立了大功,我和陈兰对他们表示感谢!”
为了纪念苏区,邓子恢为赖亚平改名为邓苏生。紧接着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林伯渠。
但邓子恢的夫人陈兰是个细心的人,她观察了一番感觉邓苏生不太像邓子恢,而范宜德才和邓子恢有点像。她建议化验血型,弄清楚真相。
邓子恢却对陈兰说道:“我看别化验血型了,还是把范宜德送给林老吧!我们共产党人的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
两个月后,范宜德被送进了北京中南海,林伯渠的家中也增添了无数的欢乐,林伯渠还给他改名为林秉苏,之后把他送进了育才小学和101中学读书。
1952年底,中央决定撤销各大区、大区领导人邓子恢等人调到北京工作。
回到北京后,邓子恢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还兼任了政务院副总理,主持全国农林口的领导工作。
就这样他们一家人也搬进了中南海,和林伯渠成为了邻居。
那个时候,中南海的领导人除了毛主席都会吃食堂,中南海的孩子们也都会去吃。他们一边玩耍一边聊天。因为孩子们经常在这里吃饭,和中央领导人见面的机会也很多。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也都认识林秉苏和邓苏生,也知道他俩是林伯渠、邓子恢从江西苏区找回来的儿子。
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两人的父貌也越来越明显。朱德和彭德怀心生疑惑,主动询问:“秉苏,你到底是谁家的崽呀,我们看你长得很像邓老。”
一次他们拉着两个孩子的面,对邓子恢说道:“你们两家准是搞错了!你看秉苏越长越像你,好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苏生倒越长越像范乐春嘛!”
两个孩子在大家的议论下,也有些怀疑。因为在解放前夕,林秉苏在干活时,就曾听到别人对他指指点点,说:“他的爸爸姓邓,是共产党的大脑壳。”
这些议论,他也没有太在意。但后来质疑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也一度有些疑惑。如今,中南海的前辈们又提出这个问题。他虽说有些怀疑,但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并不在意。因此,那几年他一直埋头学习和生活。
但随着中南海的议论声越来越多,影响也很大。这天,邓颖超回家,向周恩来报告了此事。邓颖超问他听说这件事了吗?
周恩来也知道其中的缘由,但考虑到人言可畏,他也一直没有行动。后来,他的秘书也报告了此事,他指示将此事调查一番,尽快解决。
林伯渠、邓子恢换回儿子1934年10月起,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转移,林伯渠的妻子和邓子恢的妻子同时阵亡。为了跟上部队,他们将出生不久的孩子交给了范乐春代为照顾。后来,他将两个孩子托付给了堂兄范美宏夫妇。
告诉他们一个姓林,出生14天,一个姓邓,刚出生3天,都是红军的孩子。
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安排好两个婴儿之后,赶回了部队。但战争的残酷性可想而知,两位红军母亲相继去世后,他们留在中央苏区的儿子也同样命运坎坷。
他们经历了国民党的审查。范美宏的家中原本就有一个女儿,一下子有三个孩子,生活更加困窘,再加上孩子没有奶吃,整天哭。
为了让孩子活命,范美宏夫妇迫于无奈,只能将哭得最厉害的 孩子送给了一位农家妇女。
但因为现实,这个孩子几经周转,最终流落到了洛阳的一对夫妇家中。
这对夫妇虽然生活贫困,但却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取名为赖亚平。而他就是林伯渠的孩子,这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大山中,小时候也会帮助家里放牛,一次不经意摔了一跤,腿部受伤严重。那个时候,大山根本没有条件给赖亚平看病,也就成了跛脚。
而留在身边的孩子范宜德,上了一段时间书后,小小一人顶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养家糊口,后来又去到烟厂当学徒。
就这样,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两个孩子才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邓子恢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他在江西瑞金考察时,并未忘记范乐春的堂嫂抚养孩子的恩情,他写了一封信买一段布料,托付瑞金县委书记给范乐春的堂嫂,向她转达问候,向她感谢当年对孩子的养育之恩,还嘱咐当地的县委和政府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的生活。
邓子恢的这些举动让范乐春的堂嫂感动不已,她没想到这位大官还惦记着他。但她的精神上却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
原来,当初他们来寻找孩子的时候,她并没有实话实说。那年,解放初期,为了能对得起范乐春离别时的叮嘱,他们隐瞒了真相,说范宜德是范乐春的儿子。
实际上,他是邓子恢的孩子。于是他们觉得不应该继续隐瞒,说明真相。于是他们给北京的邓子恢、林伯渠和两个孩子,分别写了四封内容相同的信,说明了两个孩子的真实身世。
真相大白,两个孩子确实是搞错了,从那之后,两个孩子互换,回到了亲生父亲的身边。
1954年的春节,邓子恢和林伯渠两家相聚一堂,举行了一个特殊的春节欢庆仪式。
在这次晚会上,他们正式宣布了两个孩子的身世。两位老人也开始回忆起1934年的事情。两位刚满19岁的孩子,也被深深打动,禁不住流下眼泪。
两位老人建议孩子改换姓名,邓苏生改名为林苏生,邓子恢主张林秉苏改名为邓秀生,缅怀母亲黄秀香的生育之恩。不过,他们还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两个孩子对改换姓名有些难以接受。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两人的姓名都没有改,他们一直使用着原来的姓名。不过,他们两人常常互换床位,轮流到生父家中团聚住宿,都会叫他们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其实,在当初邓子恢的夫人让他们去化验血型,确定谁是谁的孩子时。邓子恢似乎就有预感,不仅阻止了此事,还将腿脚有毛病的孩子留下。
后来,邓子恢坦言自己当初这么做的原因:“林老如今年迈,多年未娶,膝下无子,若是孩子腿脚不便,我怕他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将错就错。”
邓子恢的想法,获得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称赞,他大公无私的品质也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革命前辈光明磊落!
致敬老一辈革命家!
致敬
还有这等趣事,也好,孩子有两对父母,革命先辈也多了一个小孩
胡说八道,当时有能力验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