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历史回顾——开启乱世的罪魁祸首们

映天评历史 2023-02-24 07:44:00

有关汉末乱世的开启,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董卓,若非他祸乱国政,汉室大概率还能苟延残喘些时日,不会那么快就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不过,这么大一口锅,单单他一个人是背不动的,还有几个重要人物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太平道教主——张角

东汉末年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张角本人天赋异禀,其创立的太平道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影响力几乎波及全国,信徒众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黑暗,百姓生活极为困苦,渴求通过宗教信仰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

张角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以宗教为工具,争取民心,确立了推翻东汉王朝的革命目标。张角领导的这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宗教性农民起义为后世的反抗运动提供了极大地借鉴和指导意义。

黄巾起义尽管最终失败了,但它还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为了镇压叛乱,朝廷被迫将兵权下放,允许地方招募乡勇,自行平叛,这无疑加速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为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

黄巾之乱点燃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反抗之心,在黄巾之后,各地的叛乱依旧此起彼伏,大汉天威荡然无存,地方与中央离心离德,汉室江山陷入名存实亡的割裂状态。

外戚集团首脑——大将军何进

沐猴而冠、智小谋大,这是曹操对何进的评价。

何进,南阳屠户出身,因同父异母的妹妹何氏入宫受宠而得以入朝。后来,何氏幸运地为汉灵帝诞下皇子刘辩,得封贵人。宋皇后遭宦官陷害被废后,何贵人一飞冲天,成为何皇后。何进也因之水涨船高,成为外戚集团的领袖。

黄巾之乱爆发后,何进受封大将军,掌兵权。汉灵帝去世后,何进成功扶保外甥刘辩即位,野心逐渐膨胀,先是处死宦官蹇硕,夺取了西园新军。继而又欲诛除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结束宦官时代,独揽朝纲,恢复外戚专政。

何太后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故而极力阻止何进的企图,后来甚至怀疑何进有异心,对其多有提防。

眼见计划受阻,脑力有限的何进颇有些手足无措。袁绍趁机献计,招引外军入朝,制造声势,逼迫太后妥协。

如此昏招,居然得到了何进的赞许,董卓这头西北饿狼因此得以入京。

袁绍的计策确实起到了作用,何太后被迫罢黜了十常侍等人,遣散宫中大部分宦官,令其返乡,只留下与何进亲近的部分宦官留守宫中。

袁绍建议何进趁此机会将十常侍等人诛杀,何进不敢贸然行事,反而跑进宫中,向太后请旨。适逢张让等人入宫向太后与皇帝辞行,听到何进还要赶尽杀绝,便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兵变,斩杀了何进。

宫中大乱,袁绍、袁术等人遂引兵攻破宫门,趁机一举歼灭了宦官集团。外戚与宦官两大毒瘤自此同归于尽。

就在袁绍等人即将品尝胜利果实之时,董卓突然杀到,并劫持了皇帝车驾,入主雒阳,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何太后不久便被董卓毒杀,无所依靠(失去了外戚与宦官的保护,年幼的天子根本无法掌控朝堂)的少帝刘辩惨遭废黜,继位的汉献帝刘协完全沦为傀儡,皇权自此一蹶不振。

汉末第一诸侯——袁绍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这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

袁绍出身汉末顶级世族——汝南袁氏,依附何进,为的就是利用其外戚身份与宦官集团作斗争。灵帝死后,袁绍看出何进的野心,遂撺掇其与宦官集团决战。

其实,袁绍的目的是想通过谋划,将二者一并铲除,终结外戚与宦官交替秉政的政治格局,由士人阶层掌控朝政。届时凭他的出身、名望及功劳,定可一步登天,名垂青史。

原本一切都还顺利,但董卓这个变数严重超出了他的预料。更为恼火的是,董卓还是他召来的。

董卓初入雒阳时,袁绍本有机会奋力一搏。可关键时刻,这家伙本性暴露,不敢武力相抗,选择了认怂。

董卓废立皇帝时,袁绍勉强玩了一出亮剑的戏码,混了个不畏强权地虚名,然后便灰溜溜地逃出了雒阳,去往冀州。

讨董联盟建立后,袁绍依靠出身和名望,被推举为盟主,结果却不思进取,根本没打算为国除奸,中兴汉室。反而与弟弟袁术展开争夺,各路诸侯分别依附二袁,群雄逐鹿的乱世自此开启。

汉末第一个割据势力——益州牧刘焉

刘焉,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他有个儿子叫刘璋,刘璋有个莫名其妙地远房亲戚叫刘备,刘备“做人厚道”,强烈要求帮助刘璋打理家业,于是巴蜀之地便成了刘备的根基,并以此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焉是汉室宗亲,黄巾之乱后,他已然意识到国将不国,天下必将大乱。作为宗室,刘焉没有为老刘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觉悟,他能想到的唯有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寻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摊开地图,踅摸了一圈,刘焉将目光锁定交州(今两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那里山高路险,远离中原,战火难以波及。计议已定,刘焉奏请汉灵帝:各地刺史、太守多尸位素餐之辈,无力化解当前危局,可行州牧之制,以宗室重臣任之,如此天下可安。

两汉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十二州加司隶校尉部),州设刺史,行监察之权。州内行郡县与封国并存制度,太守为郡长,县长(万户以下)或县令(万户以上)为一县之长,各封国之内亦有类似设置。皆受刺史监督。

州牧比之刺史职权大得多,相当于省部级高官,掌一州之军、政、财税、司法等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刺史可理解为中央巡视组派往地方的工作组组长,无行政权力。

刘焉的建议得到了政治敏锐度不高的汉灵帝的认可,其实这也能理解。因为在他看来,地方吏治确实败坏得不像样子,如今烽烟四起的局面就是明证。宗室重臣代表皇家,由他们前往地方主政,不用担心忠诚度问题,同时也可以震慑宵小,重塑大汉威严。

废史立牧政策颁行后,刘焉率先自荐,请领交州牧。然而尚未成行,便听人说益州有天子气,这一说法瞬间挑动起了他内心深处潜藏的一丝躁动,随即便向朝廷请求改领益州牧。

刘焉这人虽然没什么忠诚度,但执政能力还是具备的,经过一番纵横捭阖,便成功掌控了益州,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事实上的割据势力。

而且刘焉的选择没错,益州确实有天子气,可惜他们父子俩无福消受,最终还是便宜了刘备。

州牧制度的确立,使得地方大员集权严重,为割据势力的出现提供了合法途径。而随着汉灵帝去世,外戚宦官同归于尽,皇权急剧衰落,中央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国家迅速分裂,步入乱世。

刘焉估计自己也没想到,只因贪图一己私利,居然葬送了大汉四百年江山社稷。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便如此评价:刘焉妄人也,而偷以自容。(无知妄为,苟且偷生,罔顾江山社稷)

结语

上述四位各自霍霍完后,董卓成了背锅侠,废立皇帝,独揽朝纲,使得汉室威严尽丧,地方割据逐渐形成,乱世也就自此开启了。

下一期我们就讲讲大冤种董卓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