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见的髋臼骨折分型(上)

淙淙康康 2024-03-14 09:44:30

由坠落伤或交通伤导致的骨盆髋臼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37%。明确髋臼的骨折类型,有助于骨科医师正确认识髋臼骨折的发生机制,同时对手术入路、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髋臼骨折分型包括Letournel-Judet分型、AO分型和Marvin Tile分型等,其中Letournel-Judet分型最为常用。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不少同仁发现该分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完全掌握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此,本文将就上述分型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以髋臼三柱构成为基础的髋臼骨折改良分型。

Letournel-Judet分型

早在1964年,Letournel和Judet就在JBJS上发表了基于双柱理论的髋臼分型理论,将髋臼骨折分为五种简单骨折(前壁骨折、前柱骨折、后壁骨折、后柱骨折、横行骨折)和五种复杂骨折(后柱+后壁骨折、横行+后壁骨折、前柱+后半横行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图1)。该分型有助于骨科医师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髋臼骨折,且对不同骨折类型患者的手术入路选择进行描述,至今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

图1 Letournel-Judet分型

简单骨折:

横行或者骨折线仅累及一个柱、一个壁的孤立骨折。包括后壁、前壁、后柱、前柱及横行骨折。

1、后壁骨折:

该骨折受伤机制多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后壁导致股骨头、后壁向后上移位,在闭孔斜位结合CT扫描观察最佳。该骨折常涉及关节面,甚至伴有关节面塌陷,属于不稳定型骨折,需进行切开复位固定(图2)。

图2 后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2、后柱骨折:

髂坐线断裂,骨折线起于坐骨大切迹,穿行后壁关节面,止于闭孔,可伴随股骨头脱位。于髂骨斜位上观察最佳,手术复位固定是良好预后的前提(图3)。

图3 后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3、前壁骨折:

骨折线很少累及顶部。股骨头常脱位于前壁及方形区之间。前柱保持完整,坐骨、耻骨无骨折。CT可清晰显示髋臼前柱中部的骨折移位(图4)。

图4 前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CT扫描

4、前柱骨折:

髂耻线的连续性中断,股骨头可向前内侧脱位,骨折线涉及位置越高,所累及的关节负重面越大。闭孔斜位能清晰显示骨折断端移位情况,正位显示髂坐线完整,髂骨斜位显示后柱完整。CT可明确骨折累及髋臼的程度(图5)。

图5 前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5、横行骨折:

臼顶下方骨折线经过前柱和后柱,但与双柱骨折不同,顶部及负重区与髂骨关系正常。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又分为:骨折线经负重区的高位骨折;顶部完整,骨折线位于髋臼窝之上的经关节骨折;骨折线位于负重区下方的低位骨折。骨折线越高,臼顶移位越明显,预后亦越差。正位X线片显示骨盆所有的解剖径线中断,骨折移位,但闭孔环完整。髂骨斜位可显示方形区部位的骨折情况。CT显示髋臼层面以外区域无骨折征象(图6)。

图6 横行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复杂骨折

复杂骨折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简单骨折并存,包括后柱+后壁骨折、横行+后壁骨折、前柱+后半横行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

1、后柱+后壁骨折:

后柱骨折移位不明显而后壁骨折块移位明显,常合并股骨头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正位片示髂耻线和髋臼前部完整,髂坐线和后唇线于坐骨大切迹处断裂,闭孔斜位显示后壁骨折块,髂骨斜位及CT可见后柱骨折和移位情况(图7)。

图7 后柱+后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CT扫描

2、横行+后壁骨折:

此类骨折2/3有股骨头后脱位,1/3有股骨头中心脱位。闭孔斜位可清晰显示后壁缺如和骨块后移,并可见横行骨折线。正位X线片显示骨盆的解剖径线全部中断。髂骨斜位显示髂骨翼完整和方形区骨折征。CT可明确髋臼边缘的压缩骨折(图8)。

图8 横行+后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3、前方+后半横行骨折:

此型少见,骨折线由髂前下棘向下穿过髋臼窝止于耻骨上支连接处,后柱的下半部分为横行骨折,常无移位。与双柱骨折不同的是此型总有部分髋臼关节面与髂骨翼相连,是术中复位的关键。正位X线片可见后柱骨折无移位,髂耻线不连续。髂骨斜位见骨折通过方形区,闭孔斜位可观察前壁或前柱的骨折块大小。CT有助于区分T形骨折或双柱骨折(图9)。

图9 前方+后半横行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CT扫描

4、T形骨折:

横行骨折的基础上出现通过髋臼窝的垂直骨折线,将耻骨、坐骨分成两部分,易与前方+后半横行骨折混淆。除横行骨折表现外,闭孔斜位可见垂直骨折线通过闭孔环,闭孔环不完整。CT可见横行骨折线均为矢状面方向,且纵行骨折线分离至坐骨耻骨部位。该型骨折存在耻骨、坐骨游离骨块,很难通过单一入路完成其复位及固定(图10)。

图10 T形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5、双柱骨折:

双柱在髂骨的轴线上分离移位,髋臼关节面与中轴骨失去连续性,即所谓的漂浮髋,是最为复杂的骨折类型。其X线片多存在四个特征: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高位髂骨骨折线、闭孔环断裂及“马刺征”。“马刺征”是由于远端骨折远侧端及髋关节向内移位,骨折近侧端突出形成骨刺状。半骨盆被分为3个主要的骨折块:与中轴骨相连的后方固定髂骨块、向内上方移位的髂耻块及向内移位的坐骨块。髋臼CT三维重建检查可以在诊断双柱骨折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型骨折多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前方导致,单纯的前方手术入路即可实现对主要骨块的复位及固定(图11)。

图11 双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CT扫描

“钟表”理论

“钟表”理论缩短了骨科医师Letournel-Judet分型的学习曲线。Letournel和Judet分型方法较为全面、详细,目前已被骨科医师普遍接受。但由于髋臼解剖结构不规则,髂骨翼至闭孔环并不位于同一平面,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旋转的过程,单一角度的X线片不能完整直观地显示髋臼骨折的全貌,需要拍摄骨盆正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影像来进行分析,这对于不少医师来说充分理解髋臼骨折分型十分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髋臼骨折分型,侯志勇教授团队对大量髋臼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的“钟表”理论,希望能够帮助骨科医师理解Letournel-Judet分型。

“钟表”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将髋臼比作表盘,髋臼骨折的骨折线就如同表盘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三者指示的方向不同,代表了不同的骨折线走向,进而表示不同的骨折类型(图12)。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髋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构成,这三者骨质较厚,如同三个强有力的支柱,支撑着髋臼,但对于髂骨、坐骨支、耻骨支之间的交界区来说,其骨质相对较薄,为骨质薄弱区,当髋臼受到外力冲击时,外力最先达到或超过骨质薄弱区所能承受的临界值,致使这些区域最先发生骨折,故骨折多发生在髂骨、坐骨支、耻骨支之间的交界区,如果外力持续增大,便可造成髋臼上方的髂骨翼骨折。

图12 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的“钟表”理论 a.髋臼示意;b.髋臼在钟表上示意。红色、绿色、紫色分别代表髋臼中髂骨、坐骨、耻骨,三者中每两者间为骨质薄弱区,易发生骨折

根据此方法,可以将Letournel-Judet分型中的简单骨折理解为三针中两针重合的情况,故只有两条主要骨折线;而复杂骨折为三针互不重合,分别代表三条不同的主要骨折线,同时,复杂骨折中的双柱骨折更为特殊,其多数的表盘中心(三条骨折线交点,即骨折中心)并不位于髋臼窝内,而是上移至臼顶区域的髂骨上,致使髋臼关节面完全与髂骨断开,这是与其他类型骨折的不同之处。

简单型髋臼骨折:

指髋臼的一柱或壁的部分或全部骨折,由于横行骨折只有一条骨折线,故也列入简单骨折类,此类包括后壁、后柱、前壁、前柱和横行骨折。

1、后壁骨折:

此骨折可以理解为表盘中心(即骨折中心)位于髋臼内,“时针”组成高位骨折线;“分针”和“秒针”重合,组成低位骨折线。这两条骨折线都位于髂骨和坐骨之间,由于髂骨和坐骨之间薄弱区面积较大,致使后壁骨折较其他类型骨折更容易发生,这也是临床上后壁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此未影响髋臼的力学传导,对负重功能影响不大,主要是影响到髋关节的稳定性(图13)。

图13 后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2、后柱骨折:

和后壁骨折一样,表盘中心(即骨折中心)同样位于髋臼内,“时针”位于髂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组成高位骨折线延伸至坐骨大切迹方向,“分针”和“秒针”重合构成低位骨折线,共同旋转,穿过闭孔环,延伸至坐骨和耻骨之间的薄弱区。两条骨折线位于坐骨与髂骨及耻骨之间,同时或其中一条旋转角度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后柱骨折(图14)。

图14 后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3、前壁骨折:

此型骨折表盘中心(即骨折中心)位于髋臼内,“时针”组成高位骨折线,“分针”和“秒针”重合构成低位骨折线,两条骨折线均位于髂骨和耻骨支之间的薄弱区,由于髂骨和耻骨支之间角度较小,同时由于髋臼前倾角的存在,使前壁发生骨折的概率较小,并且骨折多不影响生物力学传导(图15)。

图15 前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CT扫描;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4、前柱骨折:

此型骨折表盘中心(即骨折中心)位于髋臼内,“时针”组成高位骨折线,“分针”和“秒针”重合构成低位骨折线,“时针”转动指向髂骨和耻骨之间薄弱区,“分针”和“秒针”重合所形成的另一条骨折线向耻骨支方向旋转穿过闭孔,至耻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两条骨折线同时或一条旋转形成不同类型的前柱骨折(图16)。

图16 前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5、横行骨折:

此型骨折位于髂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分针”和“秒针”重合,与位于髂骨和耻骨之间薄弱区的“时针”组成一条近似180°的横向骨折线,将髋骨分离为上方髂骨和下方坐、耻骨(图17)。

图17 横行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复杂型髋臼骨折:

指含有两种以上基本骨折形式的骨折,包括T形骨折、后柱+后壁骨折、横行+后壁骨折、前柱+后半横行骨折和双柱骨折。

1、T形骨折:

此型骨折可以理解为横行骨折的演变,横行骨折中“分针”和“秒针”原本重合于髂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当“秒针”旋转至耻骨和坐骨之间薄弱区时,形成一条纵行向下的骨折线,穿过闭孔环,将闭孔环分成前后两部分,三条骨折线分别位于髂骨、坐骨和耻骨交界处的薄弱区,此时三个支撑彼此间互不相连(图18)。

图18 T形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2、后壁+后柱骨折:

此型骨折可理解为后壁骨折中,已与“分针”重合的“秒针”继续旋转,直至转到耻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而此时“分针”和“时针”仍位于髂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三者共同组成了后壁+后柱骨折(图19)。

图19 后壁+后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3、横行+后壁骨折:

和后壁+后柱骨折相似,“秒针”继续旋转,直至转到耻骨和髂骨之间的薄弱区,与“分针”形成近似180°的横向骨折线,而此时“分针”和“时针”仍位于髂骨和坐骨之间的薄弱区,并组成后壁骨折线(图20)。

图20 横行+后壁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4、前柱+后半横行骨折:

此型骨折可以理解为前柱骨折中与“分针”重合的“秒针”继续旋转,至坐骨和髂骨之间的薄弱区,形成一条近似水平的骨折线,将后柱分成两部分,仅髋臼后上部分关节面与髂骨相连,此型骨折与T形骨折类似,三条骨折线也都是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薄弱区,将三个支撑分离,只是骨折线的方向、角度不同(图21)。

图21 前柱+后半横行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5、双柱骨折:

此型骨折可以理解为当前柱+后半横行骨折中“表盘中心”脱离髋臼窝至上方的髂骨时,“三针”也同时移向上方,这使原来得以保留的髂骨后上部分关节面被同时上移的“秒针”分割下来,致使髋臼关节面完全与上方髂骨分离,而之前位于髂骨和耻骨之间薄弱区的“时针”也上移至髂骨翼,造成髂骨骨折,最终形成双柱骨折(图22)。

图22 双柱骨折 a.骨折示意;b.骨折X线片;c.骨折线在钟表上的位置

“钟表”理论有助于骨科医师理解髋臼骨折的Letournel分型,缩短了骨科同仁对该分型的学习曲线。Letournel分型自1964年提出至今已经成为临床上骨科医师诊断髋臼骨折最为广泛的分型,然而不少学者提出该分型亦存在诸多弊端。

Letournel分型的弊端

Letournel分型基于髋臼的双柱构成理论,将髂耻线定义为前柱骨折,将髂坐线断裂定义为后柱骨折。然而横行骨折、横行+后壁骨折、前柱+后半横行骨折、T形骨折等骨折类型的骨折线均涉及前柱及后柱却不叫“双柱骨折”,而单纯的“髋臼关节面与主骨不连的骨折”却被定义为“双柱骨折”(图23),很容易给医师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图23 双柱骨折 a.骨盆正位X线片;b.闭孔斜位X线片;c.髂骨斜位X线片

有一种特殊髂骨连带关节面的骨折类型,其X线片显示髂耻线与髂坐线均完整(图24),Lenarz等根据“双柱理论”将其定义为“真骨盆环完整的高位前柱骨折”,而Letournel将其归纳为后上型后壁骨折,定义与分型标准矛盾,存在一定的混淆;前柱+后半横行骨折在临床中罕见,而且髋臼内骨折线走行为Y形,与T形骨折相似,两者较难区分;此外,基于双柱理论的分型系统不能包括所有髋臼骨折的类型,如前柱+前壁、T形+后壁、双柱+后壁等。Letournel分型存在大量特殊的骨折类型需要记忆,对临床经验较少的骨科医师而言很难完全掌握。

图24 特殊髂骨连带关节面的骨折类型 a、b.骨盆X线片;c、d.骨盆三维重建

未完待续

摘自:《骨盆髋臼周围手术》作者:樊仕才 罗殿中 侯志勇;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ISBN:9787117315364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专业书籍,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0 阅读:5

淙淙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