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遍糖尿病成因、种类、食疗、风险自测、照顾、治疗;

灵素小药童 2025-01-29 11:04:18
糖尿病是一种属于内分泌失调的代谢疾病,其主要成因是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Insulin Deficiency),或体内对胰岛素产生抗拒(Insulin Resistance),或者两种现象同时出现,导致血糖过高以及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在糖尿病患者中,过高的血糖会经尿液排出,造成“糖尿”现象,因此称之为“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根据其成因及病征主要分为四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通常所称的“3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有时被称为“3型糖尿病”,但这不是官方分类),以及妊娠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

- 成因:一型糖尿病较多由于遗传因素,是由自体免疫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胰岛素产量减少而引起的。这意味着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身制造胰岛素的细胞。

- 发病时间:通常在年轻时发生。

二型糖尿病

- 成因:二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这通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不当和缺乏运动。

- 发病时间:通常在中年或晚年发生,但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

三型糖尿病

- 这个术语有时用来指代阿尔茨海默病,基于一些研究指出大脑无法对胰岛素正确反应,可能导致脑部血糖过高,进而造成认知功能衰退。不过,“三型糖尿病”并不是国际上正式定义或广泛接受的糖尿病分类。

妊娠糖尿病

-成因:

- 怀孕期间体重上升,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但胰腺未能提供足够的分泌。

- 怀孕期间身体会分泌抗衡胰岛素的荷尔蒙,导致胰岛素的功能降低。

- 身体无法将糖分转化为能量,过多糖分积累于血液中,导致血糖上升。

- 遗传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 发生时间:一般在怀孕第4至9个月间发生。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超过11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有1型糖尿病,而在过去30年里,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各国罹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

1型和2型糖尿病的症状可能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但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

多尿(Diuresis):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肾脏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这会导致尿量增多。

口渴(Thirst):随着身体失去更多的水分,你会感到异常口渴。

饥饿感(Hunger):即使吃得多,身体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导致你感到更加饥饿。

疲劳(Fatigue):因为身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可能会感到疲倦或虚弱。

视力模糊(Blindness/视觉模糊):长期高血糖可损害眼睛的血管,导致视力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肾病(Kidney Disease/肾病):糖尿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可以损伤肾脏的过滤系统。

皮肤感染(Skin Infections/皮肤感染):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生长,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神经病变(Neuropathy/神经病变):高血糖可损害身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手脚的感觉神经,引起疼痛、麻木或刺痛。

你有风险吗?

如果你没有上述任何症状,恭喜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你可以使用香港大学的简化糖尿病评分(NDS)来评估你是否有较高的糖尿病风险:

年龄分数

- 25 - 34岁:0分

- 35 - 44岁:8分

- 45 - 54岁:13分

- 55 - 64岁:20分

- 65 - 74岁:22分

BMI(身体质量指数)分数

- 18.0 - 19.9:-6分

- 20.0 - 22.9:0分

- 23.0 - 24.9:9分

- 25.0 - 27.4:14分

- 27.5 - 29.9:18分

- ≥ 30.0:20分

高血压分数

- 存在高血压:8分

- 不存在高血压:0分

NDS评分为28分或以上被认为是高风险群体,建议进行糖尿病检测。如果你属于高风险群体,即使检测结果正常,也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运动,并定期进行复查。

通过这个评分系统,你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患糖尿病的风险程度。不过,请记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估工具,具体的医疗诊断需要咨询专业医护人员。采取预防措施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以及定期体检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两种主要方式。以下是具体的分类和功能介绍:口服降血糖药

磺胺尿酸剂 (Sulfonylureas)

功能:刺激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双胍类(Biguanides)

功能:减少肝脏制造葡萄糖,增加身体组织(如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并减少葡萄糖在肠胃道的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功能:减慢小肠吸收葡萄糖,从而避免进餐后出现过高血糖。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

功能: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使葡萄糖更容易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Enzyme Inhibitors, DPP4)

功能:抑制DPP4分解由肠道细胞分泌的荷尔蒙GLP-1,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促泌剂

功能:刺激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

功能:令肾脏减少回收葡萄糖,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

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激素,由胰腺内的β细胞制造。其作用是帮助血糖进入身体细胞,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由于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胃肠道的消化液会破坏它的功效,因此不能口服,通常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根据作用时间的不同,注射性胰岛素分为速效、短效、中效及长效几种类型,具体选择应遵循医生建议。

糖尿病的照顾与预防方法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糖分和淀粉质的摄入量。

增加运动量:保持适当的体重。

定期检查血糖: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血糖水平。

注意药物治疗:尽可能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

定期接受眼部、肾脏等相关器官的检查:监测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

学习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技能:包括如何测量血糖、如何注射胰岛素等。

生活方式改变:对于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如肥胖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症患者等,应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与普通健康人群应有的饮食实际上是一致的,两者都应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只不过,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以下是几个健康饮食的关键点:

- 依照“健康饮食金字塔”的建议比例进餐:确保饮食中有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并限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 少食多餐: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急剧上升或下降。

- 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糙米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减缓糖分吸收,维持血糖稳定。

-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等,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

-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例如肥肉、油炸食物、全脂奶制品、蛋糕、椰浆等,选择低脂肪的替代品。

- 避免高糖分的食物:喜欢甜食的人可以选择使用代糖来调味,以满足口味而不影响血糖。

- 减少用生粉“打芡:并避免用芡汁拌饭,因为这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

- 选择低脂肪的食物:采用低脂烹调方法,如烤、煮代替油炸。

- 减少加工及腌制食品的摄入:这类食品通常含有较高的盐分和添加剂,不利于健康。

- 留意营养标签中的脂肪、钠(或盐)和糖的含量:尽量选择低脂、低钠和低糖的食物产品。

通过遵循上述指导原则,不仅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他们的病情,也有助于所有人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短期的饮食改变。

中医对糖尿病(称为“消渴症”)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重点。第一阶段 — 糖尿病前期

在这个阶段,主要以脾虚为主,中医称之为“脾瘅”。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或正常但因脾功能不佳无法有效排出水湿导致肥胖、舌有齿痕且苔厚腻、脉象浮细而软等。此时期还未出现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症状。中医治疗主要是健脾,改善脾虚体质,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逆转早期血糖异常,阻止疾病进展为糖尿病。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建议在此阶段采用中医阻断疗法。

第二阶段 — 糖尿病期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阴虚,中医称作“消渴”,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是滋阴生津养液,旨在预防糖尿病靶器官的血管损伤。

第三阶段 — 并发症期

此时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特征,更严重的则为“阴阳两虚”。除了“三多一少”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糖尿病心脏病及肾病等并发症。常见症状包括舌质萎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中医治疗侧重于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保护靶器官的功能,防止进一步损害。

常见问题解答- Q: 糖尿病患者是否不可以吃甜?

A: 吃糖会立即提高血糖浓度,若不控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建议在食用零食或甜食前咨询医生,适当控制下可以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少量摄入甜食。

- Q: 糖尿病人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是否一辈子都必须注射胰岛素?**

A: 不一定。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口服药物控制良好,在某些情况下(如生病或手术)需要胰岛素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大部分可以转回口服药物治疗。

- Q: 长辈患有糖尿病,遗传给我的几率大吗?**

A: 1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高;而对于2型糖尿病,若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1/4;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1/2至2/3。

- Q: 怀孕时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胎儿吗?**

A: 不会。高血糖反而可能导致胎儿畸形、体重过重、早产等问题。怀孕期间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由于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只能通过胰岛素注射来管理糖尿病。当然,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能有效控制血糖,则不一定需要注射胰岛素。

7 阅读: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