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入驻全国平台,降低资金“跑路”风险|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3-27 21:21:13

将预收费情况统一纳入全国平台监管,从源头遏制培训机构携款跑路的侥幸心理。

▲校外教育培训资料图。图/IC photo

文 | 闵萧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有了全国统一平台。

3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提到,培训机构应按照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直接入驻或系统接入全国平台,真实准确全面填报信息并及时更新。

公开信息显示,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于2023年正式上线,目前纳入全国平台统一管理的合规机构达12万余家。

此次《办法》的出台,主要是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对监管部门应用平台的职责权限、平台的常态化运行管理、支撑保障等作出系统性规定,为更好支撑监管、规范校外培训、保障家长学生合法权益等,提供更明确的规则指引。

在家长最关心的资金安全方面,《办法》给出了多条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比如,明确培训机构应主动将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通过全国平台介绍、展示、售卖相关课程和服务;提供校外培训资金监管服务的银行等机构应与全国平台联通,支持全国平台资金监管动账监测及资金异动等风险预警;培训机构售课退费、监管资金变动等情况应全部记入全国平台台账,确保可溯源追查。

除了这些举措外,《办法》还要求对纳入全国平台监管的培训资金实行实时监控,对通过全国平台购课的家长学生,支持其未消课程费用原路退还。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相应资金的监管变得更加透明。

众所周知,在以预收费为主要模式的校外培训中,培训机构携款跑路,是最影响家长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一个乱象。尽管近年来各地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制措施,但这类风险依然不容低估。

面对这一现实,将培训机构预收费情况统一纳入全国平台监管,让家长可通过该平台来支付、退费,相关部门也能依托平台开展预收费监管、风险预警等。这对于保障家长的资金安全,降低资金“跑路”风险而言,显然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治理抓手。

而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监管部门、银行、培训机构、家长等都纳入了统一平台。这样的做法有效缓解了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从而大幅提升了资金从支付到动态管理再到退费等全流程的透明度。

同时,这样做不仅可让各方对培训机构的运行状况有动态了解和监督,也利于在源头遏制一些培训机构携款跑路的侥幸心理,从而间接提升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为优化行业发展生态,强化了规则上的牵引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作用要不打折扣地体现出来,还取决于平台的真实运转效力和相关规定的执行力度。

应该看到,像关于培训机构预收费纳入监管账户的规定,其实早就有之。但在现实中,还是有机构游离在外。比如,去年3月,有培训学校的120万元收费未纳入监管账户,就被责令限期改正,并受到警告的行政处罚。

也就是说,确保所有培训机构都入驻或系统接入全国平台,且真实准确全面填报信息和及时更新,并将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还离不开更有效地引导和监督,不能完全依赖于机构的“自觉”。

此外,《办法》明确提出,家长学生应树立安全意识,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选课、支付、退费、评价、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还要加大平台应用的推广力度,让家长知情且配合。

理想状况下,该平台在保障预收费安全上的效果最大化,不仅是培训机构应将收费情况纳入平台监管,也需要家长习惯通过平台来支付费用。如此,就能形成资金监管全链条的“闭环”,也减少后期维权上的证据不足等问题。

这里还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此前相关规定明确,培训机构预收费不超过5000元。但在现实中,仍有培训机构以更大力度的优惠吸引家长“超额”交费,最终“架空”监管政策,也放大了家长权益风险。

针对这样的“前车之鉴”,如何防止培训机构通过种种“对策”绕开平台的监管和规则红线,同样需要配套的对症之策。

总之,要让全国平台的治理善意最大化落地,保障资金安全,确保机构不卷钱跑路,离不开各方合力化解具体执行中的困境。其中不仅包括监管部门有效地引导和监督,也离不开家长消费习惯的改变。

撰稿 / 闵萧(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