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了,车圈最能打的还是华为和小米。
上周余承东靠尊界S800技术发布会搅乱一池春水后,本周雷军带着小米SU7 Ultra又承包了这几天的车圈热搜。在二者高强度的宣发节奏下,其余车企根本招架不住。
这几天,有不信邪的车企老总卖力直播,结果连个热搜都抢不到,被衬成了透明人。有的车企改款上新价格降到骨折,却连水花都看不见。就连“微博之王”李想也不得不避开神仙打架,将电车的上市时间再往后挪。
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是旗鼓相当的这两款豪华“新”车。尊界S800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花式营销,屡次在热搜榜上搞闪现,小米SU7 Ultra更是早在去年10月就已经凭借“纽北最速四门”的成绩吊足了观众胃口,在发布之前已经多次出现在各种场合,细节参数早就摆在了明面上。
一套连续剧式的丝滑小连招下来,传统车企们目瞪口呆,只能感叹一句:“跟科技企业拼营销,我们还是嫩了点。”
正因为这两家企业太能吸引眼球,于是尽管车圈新闻层出不穷、热闹非凡,但对于广大围观群众而言,吃瓜主线清晰可见,即鸿蒙智行与小米汽车之间的相爱相杀。
尽管在造车这件事上大家同属新势力战壕,都奔着抢夺传统外资豪华品牌的份额而去,但作为旗鼓相当、博弈多年的老对手,两者之间的微妙气氛还是值得细品。
一边是余承东自信宣布“尊界S800将代表中国智能汽车,成为超豪华车界新传奇。”另一边是雷军高喊“小米SU7 Ultra的设计初衷,就是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豪车。”
都想成为国产豪车标杆,那豪华市场到底谁说了算?小米SU7 Ultra的发布是雷军的封神之战,还是造车生涯第一次滑铁卢?
准确地说,鸿蒙智行和小米汽车虽然都是推出豪华车型,但两者的赛道并非完全一致。
鸿蒙智行主打行政豪华,挑战目标主要是BBA的高端行政轿车。意在通过卓越的乘坐舒适性、先进的智能互联技术以及高端的内饰设计,不仅在豪华感上与BBA等传统豪强的D级轿车一较高下,更要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树立新的标杆,满足新时代高端用户对科技与奢华融合的需求。
而小米则瞄准性能豪华,力求在加速性能、续航里程、操控体验等方面实现突破,挑战目标主要是保时捷Taycan等高性能电动车。
两条路各有千秋,是鸿蒙智行和小米汽车根据自身特色做出的最佳选择。
华为自己不直接造车,于是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两条捷径,巧妙地避开传统汽车制造中的技术壁垒,利用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高品质的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快速进入市场,还能借助合作伙伴的生产线和销售经验,降低自身的风险和成本。
小米则是选择从零开始,自己组建造车团队和营销团队,并且不惜重金投入研发。虽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能让小米完全掌控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
尽管两条突围路径不存在谁更正确、谁更高贵,甚至两者面向的消费者压根不是一拨人,但作为相爱相杀多年的老对手,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将二者进行对比。
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在舆论环境上,小米略胜一筹。一方面是由于鸿蒙智行的“自乱阵脚”,借车争议无疑给原本就压力巨大的尊界的未来增添了一抹阴影。一方面则是因为小米自SU7上市以来所展现出来的努力、诚恳的企业形象,获得了更多“路人缘”。
以小米的纽北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示了小米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卓越性能,还通过故事化的手法,用“有血有肉”的品牌叙事,传递了小米品牌追求卓越、勇于挑战的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一定能够获得比鸿蒙智行更好的成绩。从过往战绩来看,鸿蒙智行仍是国内为数不多在豪华领域取得成绩的企业,去年问界M9的热卖已经证明其高端化能力,但小米在冲高端方面,此前并没有格外出色的表现。
借此来判断小米SU7 Ultra的成败并不客观,小米实在太难预测。不过可以达成共识的是,鉴于小米强大的宣传和破圈能力,这次新车发布或将引发下一轮市场偏好的改变,即带动更多车企去“卷性能”。
有新势力车企人士告诉和讯商业,虽然高管们对于“雷式营销”的模仿已经告一段落,但在产品打造思路上的学习并未停止。
“因为大家逐渐意识到,小米的营销路线是很难复制的,它深度绑定了雷军个人的独特魅力与小米公司初创时期的鲜明定位,是非标准化的行业实践,不是可以广泛套用的普遍性模板。”
但小米打造产品的思路非常值得学习,因为小米汽车的产品逻辑是从用户出发,核心驱动来自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和满足。把用户视为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注重通过市场反馈、数据分析以及用户行为研究来设计产品和服务,这对于很多车企都非常有启发。
“例如,小米Su7这款产品中很多细节都充分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捕捉和洞察:储物空间的设计、门把手的设计、防晒天窗的采纳等等,延续了这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逻辑。”
在小米之前,很多传统车企甚至是新势力的产品思路并不是这样的。以技术供给为起点,还是以用户需求为起点,是这些企业最大的不同。以此前的豪华车型为例,无论是仰望U9,极氪001 FR,还是昊铂ssr,都更加偏向以技术供给为起点的“技术驱动”模式,产品的最终形态更多由现有技术能力决定,而非直接基于用户需求。
“我觉得比起此前的豪华车型,小米更懂用户,成功概率会更大一些。而且在小米的带领下,接下来性能车可能会成为车圈的下一个研发重点。”上述车企人士表示。但他随后强调,现在主流市场对极致性能的需求小,反而是舒适、豪华、安全等方面的诉求被提到更高的优先级,这也是问界、理想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小米能不能再次一鸣惊人,打破规律,一切还是未知数。”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接下来不管行业是跟着华为“卷智能”还是跟着小米“卷性能”,这场科技双雄在电动车时代的巅峰对决还远远未到决出胜负的时刻,但真正的赢家已经出现,那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当科技巨头们用互联网速度重构百年汽车产业,全球豪华车市场的话语权转移已成不可逆之势。
--THE END--
封皮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