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十几万的车,就该“什么都要”!

车主指南 2024-08-27 10:17:58

如果要问,当下的汽车市场,哪一个预算区间的消费者,他们选车购车的心路历程最为曲折?

我猜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大概率会是“十几万”。准确一点是“12—18万”预算的消费者。

与预算在10万以下的消费者,对于价格十分敏感的特点不同,购车预算来到了“6位数”,这部分消费者在挑选车型时,普遍会十分注重横向对比产品的「性价比」。

在同等的价格下,哪款车型给更多的“料”,甚至敢于下放,本不属于这个级别车型的配置,那这款车型往往就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过往传统燃油车时代,这个“料”,通常指代的是:尺寸空间、安全装备、舒适性配置。

而随着电动化大潮的来临,造车新生力量尝试重塑市场格局,这个“料”就被进一步拓展到「两个智能化」,也就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在这二者之间,「智能座舱」的普及明显更为迅速,现在十几万的车型(不分能源形式)拥有体验上乘的「智能座舱」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然而「高阶智能驾驶」由于受限于成本、定位等原因,即便在现如今的 2024年,对于“十来万”价位的车型而言,还谈不上是常见的配置。

不过,这一情况有望在近期发生转变,因为正儿八经的「智能驾驶」,或许很快就能在十几万的车型中间,迎来一波大流行。

一点补充:

由于「智能驾驶」的概念过于宽泛,导致目前市场上不少只具备基础“L2级辅助驾驶”的车型,汽车品牌都能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其包装成为拥有”智能驾驶”,来试图混水摸鱼。

所以本文讨论的「智能驾驶」,定义会略为高阶一些,是指带有“领航辅助功能”的「智能驾驶」。

从我个人的主观视角出发,去年9月份,参加宝骏云朵灵犀版试驾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知到,原来“十来万”的车型也能拥有「高阶智能驾驶」。

这台宝骏云朵灵犀版,搭载了与大疆车载联合开发的「灵犀智驾2.0」系统。通过在感知硬件、定位单元方面的“降本增效”,在当时只要12.58万,就能拥有高快领航、城区记忆领航、跨楼层记忆泊车等「智驾功能」。

实践出真知,为了探寻系统的真实能力,我们在去年对这套「灵犀智驾2.0」是进行了两次测试。

两轮实测下来,基于价格作为评价的出发点,不论是“高快领航”还是“泊车场景”,这套系统的表现都是给到了我们一定的惊喜。

而在体验层面之外,在同等配置水平的情况下,拥有「高阶智驾」的灵犀版,相较于普通版云朵车型,售价也只是高出了 1万元。如果放眼当时的整个市场,即便选择不带「激光雷达」的入门版本,一众拥有“领航辅助功能”的车型,价格基本都在20万元往上。

所以,不论是 1万元的“智驾版本”价格差异,还是将近 10万元的车型间价格差距,都可以说刷新了我们对「高阶智能功能」性价比的固有认识。

在宝骏云朵打响“十来万高阶智驾”的头炮之后,回看车企和市场的动态,这一年来包括:比亚迪、零跑、埃安、小鹏、吉利等一众车企,纷纷通过降价或是发布新款车型的方式,在这一价格区间推出带有“高阶智驾功能”的车型。

(零跑C16)

并且除了车企,像华为这样的技术供应商,也在今年年初,推出以视觉感知为主的“HUAWEI ADS 基础版”/“HUAWEI ADS SE”。

新版本的推出,不仅能让原本搭载“HUAWEI ADS 高阶版”的车型,新增一个售价更低的入门版本。

同时,对于其他合作品牌,那些定价本就在“十来万”区间的车型而言,还提供了一个上车“华为智驾”的机会。

那为什么大家都十分默契的,要在“十来万”的车型中,下放推广「高阶智驾功能」呢?这是一个绝对开放的问题,各位能从企业发展、产品定义、功能迭代等纬度,进行不同角度的剖析。

而作为一位关注智能驾驶发展的小编,我的认知则是:“这是让智能驾驶,从种子用户,走向普罗大众的关键一步。”

用近期网上流行的,“新技术在消费者中的渗透过程”这个概念来看,通常认为,如果能利用 15%愿意尝鲜的“种子用户”,培养他们对于「智能驾驶」的关注、兴趣、使用经验,再通过他们进行分享推广,就能带动剩余 85%的“普通用户”拥抱智能驾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回看我们过往「领航智驾测试」的评论区,理想中的“带动作用”鲜有看见,但“两极分化,各说各话”却比比皆是,已然成为常态。

具体表象是,在评论区里,“种子用户”在认真总结测试内容、分享自身体验。而部份围观的“吃瓜群众”,却总是扮演着如复读机一般的角色:

“你敢把命交给电脑?”

“生命只有一次,你敢赌,我不敢!”

“都是皇帝的新衣,华而不实,资本骗钱的玩意儿!”

这种评论,不仅暴露了他们不看内容,就直奔评论区的“骚操作”。而且也展示出不少“普通用户”,对于「智能驾驶」缺乏最基础的常识性认知。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但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要解决智能驾驶领域这种“两极分化”的舆论态势,较为务实的做法,我认为是要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接触到“智能驾驶”。

通过实际使用检验自己的主观臆测,通过亲身实践消除固有认知中的“傲慢与偏见”。

如果我们翻开「近年乘用车市场价格段销量结构」,不难发现,10—2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是占据了乘用车市场销量的半壁江山,那自然也就成为了承担这个任务的不二之选。

只有把「高阶智能驾驶」的价格打下去,让更多普通用户买得起、用得起带有「高阶智驾」的汽车,才能真正从物质基础上,达成「智能驾驶」从“种子用户”向“普通用户”转化的条件。

同时也让「智能驾驶」,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从这个角度看“买十几万的车,什么都要”,对于「智能驾驶」而言,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索取,而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让「智能驾驶」真正走向“普罗大众”,让「智能驾驶」变成更多人选车、买车、用车时,一个不可或缺的刚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36

车主指南

简介:汽车文化聚集地,汽车圈深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