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及其调理
策划 心洁
插图 小徐
撰文 莫旭威 韩 亮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自诊有脾虚症状的比例竟高达75.8%,其中达到脾虚证诊断标准的脾虚人群比例达41.3%。脾虚的发病率很高,青少年发病率达21.2%,三高人群发病率20.9%,高频饮酒人群发病率26.4%,高负荷工作人群发病率34.2%。可见脾虚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过大,加之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脾虚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关键原因。
了解脾虚
中医是怎么认识脾的?
从脾的功能来讲,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脾的认识相去甚远。
现代医学认为,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具有脾气宜升、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主运化、主统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的系统联系等等。
可以看出,中医学讲的脾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生理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切忌以现代医学的视角去审视,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
脾虚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脾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脾气虚和脾阳虚两种,其中脾气虚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脾气虚、脾虚气陷和脾不统血。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1.脾气虚
脾气虚者可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肢体困倦,消瘦,或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甚者则致气陷,兼见便意频数,久泻不止,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妇女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头晕目眩。气虚统血失常者,则兼见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甚则崩漏,舌淡苔白,脉缓弱或细弱。
2.脾阳虚
脾阳虚者可有脘腹胀痛,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便溏,甚则完谷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妇女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日常生活如何调理脾虚
脾虚者的饮食调养
1.饮食规律
规律饮食,三餐定时,饭量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饮食结构合理
饮食结构和营养应均衡,中老年人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可适度增加奶制品、豆制品的摄入量,避免摄入刺激性较强、生冷、干硬、黏性大的食物等;年轻人应少吃油炸类和膨化食品。
3.服从胃的警示
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有自己偏爱的一些美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以前爱吃的东西,只要一吃,肚子就“抗议”,会出现腹胀、腹泻、呃逆等现象,这就是胃给我们的警示信号,提示我们以后应该少摄入甚至避免摄入此类食物。
脾虚者应适度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增强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而且中医讲“久卧伤气”,长期不活动,反而会伤气加重气虚,因此,适度的运动对改善脾虚是有益的。
1.运动要适度
运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适度运动是运动锻炼的第一原则。因此运动量要适中,对于中老年人群体,可首选散步或快走、游泳、小型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等;对于比较剧烈的运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控制锻炼频率和时间,否则过度锻炼反而耗气伤气。
2.运动要循序渐进
长期不运动的人,开始运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直接进入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容易导致锻炼不当的损伤,而且耗气较多,脾虚之人难以耐受,所以运动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运动强度,方能承受。
脾虚的心理调适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则伤脾,而肝主疏泄,主调节各种情绪,而肝木旺则乘土,因此各种情绪的过度波动都可能导致脾虚。
现代医学也认为,胃也是人体的“情绪器官”,其消化功能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出现“情绪化”的反应。如心理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都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而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能够促进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
因此,心理调适也是调养脾虚必不可少的内容,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脾虚的恢复。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主治医师 莫旭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副主任医师 韩 亮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5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