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绅铸钱的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写的《悯农》诗,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而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那李绅为什么要铸钱,并主张在钱的背面加铸一个汉字呢?
这说来话长,与唐武宗在会昌年间推行的灭佛政策有关。
佛教因为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东汉初年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入中国,它在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很多矛盾。譬如:经济上因为吸纳信徒流失了税收,引起当政者的不满;宗教信仰上为了争夺话语权,必定与传统的道教发生矛盾;思想文化上与儒家的理念也多有冲突。随着这些矛盾冲突的日益激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唐武宗会昌年间发生的这次是第三次。
李绅当时是驻守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他进士出身,很有才学,但是因为屡遭排挤,仕途不顺,直到武宗即位才被任命为宰相。正当他想大有作为的时候,却患了中风,留下了行走不便的后遗症。武宗于是派他去适于修养的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李绅虽然身在扬州,心中却始终牵挂着朝廷。

会昌开元(背铸“昌”)
灭佛之后因为销毁大量的佛像法器,突然增加了大量的铜料。原有的钱监即造币厂因为铸钱能力有限,不能很快消化这些铜料以缓解钱荒的压力。正在发愁之际,李绅建议朝廷允许各州自行起炉铸钱,并率先在扬州铸造了开元通宝钱。还在钱币背面加铸了“昌”字,表示会昌年号。进呈朝廷以后,被认为可以借此考核各地铸钱的质量,于是被推广。要求各地都要铸上本州的州名或是钱监的名称,以备核验。
当时河北的方镇虽然名义上归顺了朝廷,实际上却割据一方。因此,李绅在钱币背面铸字的建议,可能也有以此验证他们对朝廷忠诚度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