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的冤枉周鸿祎了,360借条不是他的了

不在特别 2025-04-30 16:32:34

在上海车展没有被投喂成功,360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跑到了重庆荣昌,终于接受了卤鹅哥的投喂,不过却因路人一句话爆火。

路人:“欠你的360借条钱可不可以不用还了”

周鸿祎脱口而出:“那不是我的公司”。

这让不少人错愕,360借条不是360公司的?不敢相信!

一个以“360”命名的借贷平台,创始人竟矢口否认关联。

要放在去年8月份之前,周鸿祎肯定不敢这么说,但他能这么说,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抛开情绪,从事实出发。根据奇富科技(原360数科)的公开资料,该公司自2022年从360集团分拆独立并在港交所上市后,已逐步完成品牌、业务与治理结构的全面“去360化”。

2024年8月,周鸿祎辞任奇富科技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彻底退出管理层,从法律层面切断了直接管理纽带。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更明确表示,公司已“独立于360集团运营”,金融科技与数字安全的业务定位泾渭分明。

若仅看治理结构,周鸿祎的回应确有依据,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辞职后,若不再参与日常经营,其个人与公司间的关系自然从“控制”降格为“投资”。

然而,商业世界的复杂性远超纸面规则。周鸿祎虽卸任职务,但通过其家族控股的离岸公司Aerovane Company Limited,仍持有奇富科技16%的股份,稳居第一大股东。

股权穿透显示,他通过多层控股架构间接掌握着对董事会决策的实质性影响力。例如,2022年披露的文件中,周鸿祎虽仅持股14.4%,却拥有75.1%的投票权,足见其对公司战略的掌控力。

这种“持股少却控权多”的设计,恰是互联网巨头惯用的VIE架构精髓,既满足资本市场的合规要求,又确保创始人的话语权不因股权稀释而削弱。

再看品牌渊源,360借条诞生于360金融时代,依托360集团的流量与品牌背书迅速崛起。

即便在更名为奇富借条后,用户认知仍难以摆脱“360系”的烙印。

这种品牌依赖的双刃剑效应,在奇富科技的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奇富科技净利润达62.6亿元,同比增长46.2%,而母公司360集团却亏损37亿元。一边是“弃子”的财务狂飙,一边是“亲儿子”的黯然失色,难免让人怀疑周鸿祎“金蝉脱壳”的深层动机,将高利润、高风险的金融业务装入独立壳公司,既享受红利,又规避集团层面的监管与声誉风险。

公众的愤怒,或许正源于这种“既要又要”的割裂感。法律上的独立,无法消弭道德层面的关联。当奇富科技因暴力催收、利率陷阱等问题登上黑猫投诉榜(累计超3.9万条投诉),当合作机构被曝非法获取用户隐私数据,周鸿祎那句“不是我的公司”便显得尤为刺耳。

毕竟,若真无瓜葛,何以用户投诉中频繁出现“360借条”而非“奇富借条”?品牌更名可以一键完成,但用户记忆与市场信任的迁移却需漫长重建。

奇富科技宣称转型“轻资本模式”,但其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高风险的重资本业务仍贡献70%的营收,90天以上逾期率攀升至3.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商业模式,暴露出金融科技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既要拥抱科技创新的光环,又难逃信贷兜底的宿命。

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整顿,直指风控漏洞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而“独立”的奇富科技,恰好为360集团筑起一道防火墙。

这场争议的本质,实则是企业治理与公众认知的错位。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无法替代社会对“责任连带”的朴素期待。当一家公司的崛起受益于母体品牌的输血,其后续的切割便难以洗脱“甩锅”嫌疑。

周鸿祎的尴尬,何尝不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共同困境?从蚂蚁集团到京东数科,从度小满到奇富科技,金融业务的剥离与独立,既是合规的必然,也是资本的话术。

但,商业伦理的答案从不是非黑即白。

1 阅读:102

不在特别

简介: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数码、科技、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