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词坛的“痴绝者”,生在宰相府的云端,却跌落凡尘写尽人间情痴;他拒交权贵、不慕虚名,却以260首小令在宋词长河中刻下永恒印记。晏几道,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文人风骨,是繁华落尽后的赤子之心。

一、少年公子:从“金鞍美少年”到“宰相门生”
1038年生于江西抚州的晏几道,是宰相晏殊第七子。自幼锦衣玉食,“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的豪迈(《生查子·金鞭美少年》),映照着贵公子的风流。14岁中进士,17岁经历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命运急转直下。
少年时的他,是汴京风月场上的常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极尽奢靡;变法风波中因一首《与郑介夫》牵连入狱,方知世态炎凉。

二、孤傲文人:宁负虚名,不负己身
1. 拒绝攀附的“痴人”
面对苏轼的结交请求,他傲然拒绝:“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砚北杂志》)。黄庭坚评价其“四痴”:不傍权贵、不随流俗、不顾家计、不疑人心,恰是这份痴绝,成就了他的词魂。
2. 宦海沉浮的疏离者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判官等小职,却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蔡京求词,他仅献颂太平之作,拒不相交。晚年自嘲“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清高至此。

三、词坛绝唱:小令写尽悲欢离合
1. 小令集大成者
《小山词》存词260首,97%为小令,打破晚唐五代小令的闺怨窠臼,注入个人生命体验。冯煦赞其与李商隐、李煜“皆以凄婉见长”,而“小山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2.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善用“梦”写情,如《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将无常世事化作永恒意象;《鹧鸪天》“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虚实相生间道尽人生苍凉。
3. 骨子里的浪漫主义
即便穷困潦倒,仍写“愿妾身为红芍药,年年生在秋江上”(《鹧鸪天》),以草木自喻高洁;《玉楼春》“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堪称宋词中最清醒的醉语。

四、历史回响:千年后依然鲜活的痴人
文人膜拜:黄庭坚为其词集作序,称其“磊隗权奇,疏于顾忌”;王国维评其“词中似幻似真,如醉如醒”。
大众记忆:《小山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句,至今仍是爱情绝唱。
文化符号:从贵公子到落魄文人,晏几道成为“诗意栖居”的终极象征,印证了顾随所言:“诗人须有赤子心,晏几道赤子心至死不灭。”

结语
当他在《生查子》中写下“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当他在《玉楼春》中高呼“宁负虚名身莫负”,一个文人的精神高度已然确立。晏几道用一生证明:真正的风骨,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敢于在世俗洪流中,守住心中那片“春思乱如云”的纯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