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上过小学?
语文作业里有一类题曾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改正短句里的错别字。
这简直是孩童时期的狼人杀:在知识有限的背景下,我有权怀疑每一个字是错误的。
没想到过了二十年后,错别字成了互联网人离不开的日常,最荒谬的是,不少网民使用错别字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完整的表达。
由于没有明确的「限制词大全」,外加每个平台的的规范有所不同,违规词便出现了人传人现象,不断堆叠下成了一场有趣的博弈;
“谁都不知道这算不算违规词,但有人说是那就换个词。”
传闻各大平台都开始要整治错别字了,借这阵风来聊一聊「互联网错字」的标签们。
#魔幻地域、文化都会让语言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互联网作为新时代交流的承载体,网络语言的诞生本是必然。
但与很多专家的预期不同,网络用语不仅是娱乐至死的产物,还成了让表达完整的「新话」。
“专家言论”
表达的范围向来是有尺度的,但很魔幻的一点便是,上到制定规矩的平台,下到使用的用户,都不知道限制的边界。
在这种谁也不知道的设定下,只要使用错别字就能保障内容安全,那不冒险就成了所用人使用的原则。
所以更魔幻的一幕就出现了:使用奇怪的缩写影响了阅读性,但它起码能完整发出,所以另一方面反而提升了阅读性。
#魔盒从诞生变主流的原因很多,有的甚至借助“很奇怪,但很上瘾”的形式爆火。
错别字的爆火过程就像打开魔盒一样,只要打开,就直接降临整个互联网世界,想关闭只能等下一个魔盒被打开。
这群“通假字”就是像一个个传播链,用的人越多,不用的人也容易被感染,逐渐的漫布整个互联网。
就像拿筷子夹菜的总是正常,拿手去抓食才显得突兀;
错别字自带的「高光」,总能在喜欢特别的互联网中拥有盎然生机。
想关闭魔盒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被授意散养很久的情况,毕竟表达和有趣的表达一直是种刚需。
#魔力文明的第一原则是生存,错别字能的茁壮成长,必然有令人痴迷的「魔力」。
在真实世界里,一个「错词」的出现除了是稳妥,更多是为了利益。
发明一个新词就等同的营销推广,目的是为了授意,所以错别字便有了从手滑到「故意」的开始。
影响传播的效果,往往只需要一个字就能完成,一个错误的字,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错字。
毕竟,一个错字既可以让人产生舆论,也可以分散舆论,天下熙熙皆为利全在字里。
翻开错别字下歪斜的释义,扭捏的写着新奇,利益,还有那字正腔圆的「表达」。
-
本文图片源自互联网
原创不易,如果可以欢迎关注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