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一脉相承,《水浒传》中写了个裴如海,《石头记》就写了个林如海,这两人是同一个人吗?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早就隐伏在渭州城的潘巧云出场,书中有一段“艳极”的描写,专讲这个“腰悬月铲杀愚夫”的蓟州屠户之女。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与史进、李忠到渭州潘家酒楼喝酒,遇见了金翠莲,这就隐伏了潘金莲与翠屏山的潘巧云,也就是“二潘”。讲潘金莲时,阳谷县故事隐写的是大明削藩,藩削去草头便是“潘”。为什么说阳谷县故事隐写的是大明削藩呢?
王婆告诉西门庆潘金莲的年龄,说:“这个娘子属虎,戊寅年生,新年恰好九十三岁”。这句话,我解读过多次,隐写的是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太祖驾崩,朱允炆登基,第二年改元建文。建文元年,朱允炆二十二岁,就在这一年,因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戊寅之“寅”便谐音为“淫”,二潘就是《水浒传》两大淫妇。这一笔,被后来的《西游记》,尤其是《石头记》学去,故有“虎兔相逢大梦归”,“彪拆虎字,寅字寓焉”,《石头记》共是三虎,太祖驾崩便是一虎。
不仅如此,《石头记》还效仿《水浒传》潘巧云写了个巧姐。

施耐庵写潘巧云这般模样:“原来那妇人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石头记》第四十二回刘姥姥问王熙凤大姐儿几时生的,王熙凤说:“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大姐儿”当可理解为大姐之儿,也就是贾元春之儿,因此,“乞巧——长生殿,伏元妃之死”。犯着“七巧”字,寓意大明之死。所以,王熙凤说大姐儿的生日的日子不好。可不是吗?潘巧云也绝命于翠屏山,首级被削了。那么,为何《水浒传》、《石头记》都以七巧隐写大明之亡呢?
《水浒传》是预言,施耐庵没有见到大明最后的时刻。但是,却以“乞巧”隐写了大明。乞巧节是牵牛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施耐庵因此以《晋书·天文志》星宿分野来隐喻大明:“临淮入牛四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
古临淮包括泗州,朱元璋又改钟离县为临淮县,也就是凤阳。朱元璋祖居沛国相县,与泗水亭长是同乡。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从皇觉寺出来,以行者的身份云游乞讨,在六安遇神仙而改变命运。
栊翠庵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此其寓意之一。栊翠庵其实也取了翠屏山之“翠”,而《水浒传》翠屏山实写的是南京翠屏山。
朱明诞于牛女,七夕牛女相会,故以“巧”喻明,大明太祖确曾乞讨,《石头记》便以“乞巧”隐写元妃之死。
巧姐的结局是“纺绩”,应的就是织女。姐,女祖,乃大明之祖,织女星也是北方玄武七宿中龟蛇之身,因而,无论潘巧云还是巧姐都隐写了太宗(成祖)。
潘巧云、巧姐对上了。那么,与潘巧云私通的裴如海又会是谁,如海就是林如海吗?

潘巧云要为前夫王押司做二周年功果,便请来一个和尚,那和尚叫潘公做干爷,石秀不解便问潘巧云,那妇人说:“是师兄海阇黎裴如海,一个老实的和尚。他便是裴家绒线铺里小官人,出家在报恩寺中。因他师父是家里门徒,结拜我父做干爷,长奴两岁,因此上叫他做师兄。他法 名叫做海公。”
这段话有很多寓意,这里且休理会太多,之说海公海阇黎裴如海。裴如海是报恩寺的和尚,报恩寺实写的是南京大报恩寺,与和尚相对,其中的隐喻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此和尚为何名叫裴如海呢?
裴,应当解开为“非衣”,非,是鸟儿的羽毛,“鸟”在四大名著中都是隐写的大明:朱明出自凤阳,定鼎朱雀之地,皇城建在燕雀湖上,又是燕王夺位迁都于燕。此地乃玄武分野,与燕相合就是玄鸟,玄鸟即燕。
非是绯的谐音,非衣便指的是朱衣,描写潘巧云那段涉嫌不雅的打油诗中,就以“红”、“紫”照应了“裴”。衣,通“殷”,也是红。《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裴如海家就是开绒线铺的。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从皇觉寺出来,走到合肥时,“遇两紫衣人欣然来就”。朱元璋当时得了寒热病,那两人便把紫衣盖在他身上,“夹侍而卧,调护甚至”。洪武二年正月十五,朱元璋又梦见紫衣人授予其真人服,朱元璋正要穿上,见自己已经黄袍在身。这时,一个穿着黑色短衣的人,露出两肱、两股,“首戴一龟”怒目而过。显然,此人便是日后要夺皇位的燕王。
“上曰衣,下曰裳”,衣,“古文肱也”。因此,“裴”就是大明黄袍,隐写了大明皇帝以及要夺真人服的燕王。
燕王朱棣是朱家木字辈的皇帝,书中以“林”喻。“竹木生平地曰林。”《水浒传》借此谐音为“朱木”,“林,君也”,君即皇帝。《水浒传》林冲“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就是借燕人张飞以写燕王。《三国志通俗演义》把张飞的字益德改为翼德,就是以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翼宿以写大明。
所谓“张飞”,隐写的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一则童谣:“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因此,青州知府是慕(暮)容彦(燕)达,《石头记》中便是“飞燕”。“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飞燕即林黛玉,也就是林如海的女儿。

裴如海隐写大明二祖(太祖太宗),尤其是谋朝篡位的燕王,也就是“林”。因此,《石头记》中的林如海就是裴如海。而且,《石头记》写到了南明灭亡,隐藏的历史远比《水浒传》久远。因此,“林如海”的隐写寓意更多,堪称“加强版”的裴如海。
《石头记》第十四回“林儒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此北静王又作北静郡王,实则“北静(京)君王”,裴如海就是此人。庚辰本中,这回书的回目写的就是“林儒海”。儒,朱人也,本指长得不高的人,却假语为朱明之人。《水浒传》中的矮丘乙郎、王矮虎、武大,包括《西游记》中“身不满四尺”的猴王,都是“朱人”。
第十四回之前,飞燕之父名叫林如海,如海就是海阇黎裴如海。那么,“如海”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先讲讲“海阇黎”。
《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晦对明,所谓“晦明变化”者也。海阇黎之“黎”,“比明也”,是快要天明的时候。“海阇黎”便写的是“明”。
阇,闍维,是“僧死而焚之也”的意思。阇维读作“蛇皮”,蛇,就是龙虎山上的雪花大蛇,隐写的是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
传言,朱允炆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这天落发为僧,“由地道亡”。《水浒传》中以多处情节揭秘,那天,建文帝在禁城玄武门被大明天策上将射杀,然后投入皇宫大火,被烧成了“没面目-焦挺”。“石秀智杀裴如海”,也是这样的隐喻。
海为晦为黑,黑为水,也就是“水浒”,第一隐喻是“洪武”。大明金陵都城在燕雀湖上,朱明皇帝都在水中。永乐迁北,北方属水,大明还是“水浒”。“海”就暗写了大明二都,因朱元璋封建诸子,燕王弑君篡位。
如,当然谐音“儒”,这其中还有一个典故,也就是上文讲到的六安,“海阇黎”遇到的那个神仙原是一个“老儒”。但是,“如”也有隐喻。如,女口,还是说的朱明之人。
林如海的女儿飞燕,就是秦可卿卧房中“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的飞燕,这是借安史之乱以隐写大明藩镇之乱。这只金盘,还是出自《水浒传》。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大聚义,西北乾方就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西北乾方指的就是以南京为视角的燕藩,南京相对就在东南。施耐庵借赵匡胤《咏日》:“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隐写大明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且将出现南明——这只大金盘裹着火块打入梁山正南地下。
恐怕有读者会质疑了,海阇黎与潘巧云淫乱,林如海有这样的事吗?其实,四大名著写的这些男女之事,都是“寅”事,也就是朱元璋崩于戊寅、取代大明的是生于戊寅的顺治,南明亡于壬寅的“寅”。《石头记》林黛玉还隐写了靖江王,靖江王则亡于庚寅。

所以,林如海就是裴如海,隐写的是大明藩镇之乱,大明实亡于二祖,实亡于封建。《石头记》见证了《水浒传》预言的历史,林如海是加强版的裴如海,而且,很多隐喻又都移植到“林黛玉”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