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的后半生:晚年塞钱给陈赓遗孀,临终一句话让中国人泪目

歷史的伟人 2025-04-19 16:53:05

宋希濂和陈赓之间的关系不一般,从情感上来说,他们有很深的同学友谊。

宋希濂1949年被俘,在监狱度过了十年,回归生活后陈赓多次去看望,或许正是由于陈赓的劝说,宋希濂晚年奋力工作,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23年的长沙,阳光斑驳,陈赓和宋希濂,一同站在育才中学的考场。6天后发榜,两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录取名单上,那一刻,命运的丝线悄然将他们缠绕在一起。

由于两人的机灵聪慧,不久后都被黄埔军校录取。黄埔军校里,风云激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陈赓性格开朗,在各个阵营中周旋自如,总能巧妙地化解矛盾,结交众多挚友。而宋希濂则显得内敛许多,宛如沉静的湖水,波澜不惊。

在两派激烈的斗争中,因为与陈赓的深厚情谊,宋希濂不自觉地更加倾向于和陈赓站在一起。然而,战争的号角总是急促而无情,他们的同窗生涯仅仅延续了半年多。

作为黄埔一期学生,他们毅然拿起枪杆,投身到平定各路军阀的硝烟战火之中。那段时间,战火纷飞,局势错综复杂,宋希濂在迷茫中徘徊,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浓雾弥漫的山谷,辨不清前进的方向。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给陈赓写了一封信,希望从这位挚友那里寻得一丝指引。

然而,陈赓当时忙于战事,枪林弹雨中无暇分身,未能及时回复。就在这等待的间隙,宋希濂被直接调走,命运的轨迹从此开始悄然偏离。

宋希濂心里清楚,自己在国民党军中的升迁之路,离不开蒋介石的关照。每当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心中总会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对蒋介石的提拔心存感激,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信仰共产主义的陈赓。

之后,在一次难得的详谈中,陈赓目光真挚地看着宋希濂,希望他能认清形势,回归正义的道路。宋希濂心中如石,左右摇摆,陈赓见状,只能无奈地劝他好好考虑。

恰在此时,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和300大洋的路费寄到了他的手中,信中蒋介石对他的伤势表示关切,并希望他病好之后前往南京。

宋希濂捧着这封信,心中五味杂陈,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跟随蒋介石,从此,他与陈赓在理想信念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1936年,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宋希濂奉命担任26师师长,奉命进驻潼关。在这件事得到妥善解决后,宋希濂来到西安担任警备司令。1937年4月,春风轻柔地拂过西安的大街小巷,陈赓从延安来到了西安。

十年未见,岁月在两人的脸上都留下了痕迹。宋希濂作为东道主,热情地主动设宴款待陈赓。席间,美酒飘香,两人频频举杯,回忆起过去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

实际上,宋希濂在多年间也战功赫赫。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年仅24岁的宋希濂刚刚升任最精锐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八十七师二六一旅少将旅长不到一年,驻防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1月30日当晚,宋希濂带着本旅连以上军官30多人,乘大卡车直驱何宅。在何应钦的宅邸里,宋希濂言辞恳切,据理力争,从晚上11点一直论争至次日凌晨1点,最终迫使何应钦同意宋旅等部前往上海参战。不久,中日两国同时向上海增兵,宋希濂在张治中率领下开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军作战。

2月22日,大雾弥漫,日军借大雾突入庙行八十八师阵地后一路猛冲,企图实施中央突破。八十八师投入所有预备队仍无法击退日军,阵地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宋希濂及时率部绕到日军后方,如猛虎般猛攻日军侧背,日军阵脚大乱,被迫转攻为守,一举扭转战局。

之后,宋部又与友军前后夹攻,全歼突入之敌,粉碎了日军的中央突破计划。战后,宋希濂因作战勇敢升为八十七师副师长,旋即又升任另一支精锐部队三十六师师长,时年26岁。

再比如,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从淞沪会战战场败退后,一路溃退到南京一带,不得不仓促组织南京保卫战。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国民政府部队建制混乱,除教导总队较为完整外,其他部队大多疲惫不堪。宋希濂此时不得不扮演近乎悲壮的角色。他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沿江防御日军登陆,一部则控制城北挹江门一带,防止参战部队提前从这里逃跑。然而,日军并未从城北江面登陆,所以三十六师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并未与日军发生成规模的战斗,其主要任务是控制挹江门,履行了整个战场的督战队职责。

在与陈赓的这次相聚中,陈赓在言语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希望能唤醒宋希濂迷途知返。

可此时的宋希濂,在国民党军中越走越顺,权力的诱惑让他难以割舍,自然不愿意回头。

1948年8月,华中地区的天空被战火映红,宋希濂在此时担任14兵团司令官,蒋介石亲自接见他,将阻止人民解放军西进四川及湘西的重任交付给他。

蒋介石目光深邃地看着宋希濂,言辞中满是信任与期望,宋希濂挺直腰杆,郑重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第二年年底,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宋希濂兵败如山倒,被包围后,放弃阵地逃跑。

人民解放军如影随形,一路追着他打。12月19日,大渡河沙坪,寒风凛冽,宋希濂再度被包围。绝望之中,他抽出了手枪,准备选择自杀。就在他即将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旁边的警卫排长眼疾手快,赶紧将他拦了下来。随后,宋希濂无奈地当了俘虏。

被关押后,宋希濂无数次在深夜辗转反侧,想要给陈赓写信,希望借用这位老同学的人情,给自己一些优待。

但每当拿起笔,他又想到对方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兵团司令,而自己只是阶下囚,心中满是自卑与羞愧,便又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陈赓会在百忙之中,从云南千里迢迢来到重庆监狱探望他。当陈赓的身影出现在牢房门口时,宋希濂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陈赓的手。

两人的谈话,从早上10点一直进行到下午4点,随行的干部还为他们准备了午餐。临别之际,陈赓目光坚定地给宋希濂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并温和地吩咐他不要有什么精神负担。

看着陈赓离去的背影,宋希濂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渐渐意识到:如果迷途知返,或许还有后半生。

新中国成立后,宋希濂被转入北京功德林监狱,和杜聿明等老同事们关在一起。在改造期间,共产党的宽大胸怀和先进思想如春风化雨,渐渐打动了他们。

宋希濂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决心重新做人。

1959年12月宋希濂等战犯被特赦。周恩来等专门请他们一聚,还特地请来了陈赓。

宴会上,美酒佳肴,宋希濂、杜聿明等黄埔的同学小酌几杯,随后和陈赓握手、拥抱,许多人泪流不止。这次有30多人参加,饭后大家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再度见到周总理,宋希濂更是感慨万千,心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也就是从1961年开始,宋希濂如同重获新生的鸟儿,开始为新中国作出自己的努力。他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后来,他被安排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并把所有的精力都投身于工作当中。这一段时间里,他笔耕不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和发表了28万多字的材料,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可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常,1961年3月,陈赓将军不幸病逝。宋希濂听闻了消息后,悲痛万分,他饱含热泪来到中山堂吊唁。看着陈赓的遗像,他的思绪飘回到了多年前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对这位挚友的怀念与感激。

从1964年开始,宋希濂担任起政协委员,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在岗位上,他兢兢业业,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在美国与久别的子女团聚。考虑到夫人的因素,他最终定居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忘记陈赓,在他的心目中,陈赓是他后半生的引路人。

1985年初,春寒料峭,宋希濂得知陈赓的夫人傅涯将要来到美国办事顺便探亲,于是他马上联系了几位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同学,大家对陈赓的遗孀盛情款待。在傅涯将要离开美国的时候,几人又送到了机场,拿出了一把钱,恳请傅涯能够代买一些鲜花,去北京八宝山祭奠亡友的英灵。

宋希濂最关心的,其实还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这一年,他就和蔡文等人共同组织了一个黄埔同学及其家属联谊会,他们还起草和发表了一个《宣言》,委托新华社发表,宣言的第一条,便是“国家第一、民族第一、统一至上、建设至上”。

宋希濂深知,祖国的统一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他虽身处异国他乡,但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1993年2月,纽约的天空阴沉沉的,宋希濂在这异乡的土地上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最后所说的话语被记录到自传当中,令人感慨万千。

他说:“在活着的日子里,祖国尚未实现统一,我一定要嘱托子女,统一之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回头看,宋希濂的一生充满了抉择,在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错误之间徘徊,最终在陈赓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这也是性格所向。

但不得不说,宋希濂虽然是战犯,但他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即便历经沧桑,也依然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这种精神依然值得后人敬仰。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