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51aca568caea713c22040dfc6634de.jpg)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尤其是早晚气温较低时,要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春捂”并不只是“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很重要,“春捂”应当“捂”颈背部、腹部、膝足部。
1、捂颈背部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保护好大椎穴,可以守住全身血脉。外出时戴围巾或帽子有效避寒保暖。背部属阳,而贯穿整个背部的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后腰又为肾之府,胃肠道不好的人,以及肾阳虚的人,千万不要急着把低腰裤穿起来。腰细虽美,也不能露得太早。
2,捂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3、捂膝足部“寒从脚下起”,膝足部保暖也尤为重要。《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因此“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秋裤先别着急脱。“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特殊群体包括老人、小孩、孕妇和病患更要注意保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顾气温的变化,一味穿着厚重的衣服,还要注意穿衣要宽松。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
一般来说,宝宝只用比大人多穿半件衣服,切不可差得很悬殊。昼夜温差大于8℃时需要春捂: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说明气温还不稳定,需要继续春捂。小儿“春捂”要把握时机,家长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春捂要看当地气象指数。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气温而定。一般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比较稳定,这时,肌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
来源:科普大讲堂
本文指导医生: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 周婧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