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役是清代乾隆年间和缅甸贡榜王朝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役,乾隆自诩为“十全武功”之一(当然,实际情况比较水)。在1752年,缅甸东吁王朝式微,原缅甸木疏土司雍籍牙乘机起兵,自立为缅甸国王。这个王朝在前期奉行扩张政策,称霸中南半岛,并不断兼并我国的边境土司。乾隆三十年,缅甸数千军队进攻我国云南普洱,云贵总督刘藻被迫派兵反击、堵御,中缅之役开始全面爆发。
1752年缅甸疆域及势力范围,明显已经入侵至我国边境土司
清缅战役可谓是一波三折,清朝共发动四次战役,均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第三次最为悲壮,主帅明瑞深入缅甸境内,大小数十战,最后壮烈牺牲,诚可哀也!本文就说说清廷第三次征缅。
两次战败,乾隆命明瑞统兵再征第一次清缅战争的主帅是云贵总督刘藻。在乾隆三十年十月,缅军大举进犯普洱,刘藻做为云贵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当仁不让的成为本次征缅之役的主帅,但是由于其不谙军旅,调度紊乱,导致三路御敌之军败北,屡被乾隆斥责,在心情的极度压抑下,于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忧惧自刎,“藻自刎死”。
《圣武记》
第二次征缅的主帅为杨应琚,他在接替刘藻任云贵总督后,于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到达普洱前线,一开始由于天气渐热,疫病流行,缅军主力渐退,连续收复孟艮、车里、整欠,肃清了在境内的缅甸残军。杨应琚遂志得意满,令腾越副将赵宏榜前出至交通要道新街。但在九月,缅军大至,赵宏榜不敌被击败,突围而出,由间道退回铁壁关,数万缅军尾随而入,直逼虎踞关,连连获胜,由于缅甸正在对泰国进行征服,也愿意和谈才得以罢兵。杨应琚为了掩饰败绩,不惜谎报军情,制造缅甸臣服的假象。被查出后,乾隆帝极其愤恨,于三十二年八月将杨应琚赐死,“诏逮应琚至京,赐死”。事情发展到这儿,“天朝”声威大损,对乾隆来说实在是有些势成骑虎的意思,如果中止乾隆当然难以接受结果,那就得大张挞伐以伸天讨,他的目光遂投向了小舅子傅恒的侄子富察·明瑞。
明瑞,字筠亭,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以副都统授衔领队大臣,从征阿睦尔撒纳,升为户部侍郎、参赞大臣。乾隆二十四年,明瑞领兵参与了对大小和卓叛乱的镇压,屡立战功,获得了图像紫光阁的殊荣,擢升为正白旗汉军都统。二十七年,明瑞成为第一任伊犁将军。由于其备受乾隆信任,加上军事经验丰富,乾隆遂命其接替杨应琚为云贵总督,用将军头衔,经理征缅军务,“虽系总督,现在行间,究以将军名号,足彰威烈”。并对未来做出极其乐观的展望,想一举荡平阿瓦,肢解缅甸。
乾隆的预期目标
此次进剿,在乾隆的授意下,清廷大幅度增加了兵力和物资上的投入。在兵力上,根据《清高宗实录》、《从征缅甸日记》记载,派出了包括健锐营在内的京师满八旗3000人、四川绿营兵8000人、贵州绿营兵10000人(有1000人早前派往普洱)、云南绿营兵5000人和当地防兵,总数当为3万人左右(注:王昶所著的《征缅纪闻》则略有不同,为八旗兵3000人、四川兵8000人、贵州兵10000人、云南兵4000人)。
《清高宗实录》记载的出兵人数以及进军路线
在物资上,调拨四川马5800匹、贵州马6000匹、湖南马2000匹、广西马1000匹、广东马800匹,合计15600匹以供军用,“马驴少,购牛代之”,共以牛马80000余发至军前,拨银600多万两支持战争之用。
《征缅纪略》所记载的清军兵力和物资调动情况
兵分两路,蛮结大捷明瑞到任后,立即着手布置对缅甸的攻势,明瑞原拟三路进军,后乾隆与明瑞君臣间一番谈论,商定分东西两路:一路由明瑞和参赞大臣珠鲁讷、领队大臣观音保率满兵1900名、绿营兵10000多名,共12000名的士兵由宛顶至木邦,再经锡箔、宋赛直取阿瓦;另一路由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领满兵900名、绿营兵7000名,共7900名士兵从虎踞关至猛密,先攻老官屯,与明瑞会师,再进攻阿瓦。
《中国历代战争史》图集中的第三次征缅之役
在这次进攻中,由明瑞率领的12000人是绝对的进攻主力。据随军文人周裕《从征缅甸日记》所载,明瑞全军于乾隆三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从永昌开拔,当日大雨滂沱,俨然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色彩。一路上“山陡路滑”,抵达蒲缥(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冷水菁山顶驻扎,由于气候恶劣,条件极其艰苦,“天色昏暗,人马阻塞,风雨总至,衣服淋漓,尺寸不能进,下鞍亦无驻足地,遂于马上度夜”。大军渡过潞江,经龙陵、芒市、遮放到宛顶(今瑞丽市畹町镇)。于十月初一到达木邦,“计程六七百里”。而当地缅军为了躲避清军兵锋,极大可能整出了坚壁清野之策,清军到达木邦(腊戍)后,“沿途村寨为墟,人烟断绝”,仅留空栅,清军搜获粮食五、六百石,召集当地一些民众进行安抚。由于木邦地处行军路线的关键点,明瑞以参赞大臣珠鲁讷率4000士兵(此处有说是5000者,然考之《清实录》和《征缅纪略》,4000当无疑)留守木邦,保护军队后路。
《从征缅甸日记》
接着,明瑞继续前进抵臼小地,误导一支缅军的小股部队抵抗,缅军“树栅固守”,明瑞派遣前锋部队进攻,“杀数十贼”,到达锡箔江岸,清军用了3天时间,编制竹篓,将土石装入后,以为桥基,架桥至南岸过江。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军途遇缅军,清军进攻,杀死缅军500人。在第二天,又遇到缅军埋伏,清军即行截杀,杀死缅军40余人。
十一月三十日,明瑞大军师至蛮结,迎来了第一场大恶战。蛮结四面环山,树林深密。缅甸军队在这儿布置重兵把守,并施展其传统的木栅战术,于险要处设立16座木栅。这些木栅于密林内排列,兵士聚于栅内,“栅之外又开壕沟”,壕边置坚竹,“皆锐其末而外向”,而缅军则隐蔽于栅内从缝隙处发鸟枪射击清军,这是缅军根据当地多数木植被发展出来的战术。缅军既占地利,兼有坚固的木寨防守,其又列象阵,可谓是易守难攻。
《啸亭杂录》
明瑞令领队大臣札拉丰阿、镇将李全占据东面山梁;领队大臣观音保、镇将常青占据西山梁;明瑞自己则居中策应。缅军主动进攻,突击观音保占据的西面山梁,明瑞遣兵接应,“斩级二百余”,缅军退回栅内,无论清军如何诱敌,坚决不出。明瑞担心迟久于己不利,遂决定向缅军栅栏发动全力冲击。
十二月初二,明瑞留下2000名士兵保护大营,以满洲、绿营兵分为12队发动总攻。时值大雾,明瑞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率领全军将士发动进攻,将帅冒死于前,于是官兵“人人奋勇”,清军先冲破了缅军的象阵,“用枪刀砍伤象只”,缅军大象反而向后奔逃,冲垮了缅军阵型。又向缅军盘踞的木寨进攻,满汉官兵上下一心,冒着栅内缅军的枪炮和抛掷火球,攻破数座木寨,与缅军短兵相接,“至彼此抱持,以手相搏”。经激烈交锋,扎拉丰阿、明瑞、观音保相继攻破三处木栅。
《清实录》记载的蛮结之战
《满汉名臣传》
在战斗过程中,甚至还涌现出一位贵州籍战斗英雄,贵州藤牌兵王连见一座栅外堆木,凭籍而上,直入栅中,斩杀缅军10多人,并成功接应栅外清军破寨。在清军攻下4座木栅后,剩下的12座木栅的缅军乘夜逃遁,但又有所不甘心,晚上偷袭清军意图重新夺栅,被清军击退。蛮结之役斩杀缅军2000多人,是清军的一次战术性大胜。而主将明瑞右眼受枪伤,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征缅纪略》中王连事迹
领队大臣观音保、札拉丰阿见战事艰难,劝明瑞于木邦休整再做进军,说道:“我兵出师时已失军装,今军器日见其少,粮饷不足,恐难深入以受其绐。”,明瑞愤然说道:“汝气馁否?非夫也!”观音保傲然曰:“若非满洲丈夫,吾侪共将军死可也!”,遂继续向缅甸境内深入。
《啸亭杂录》
急转直下:木邦失守,明瑞一路成悬军。在蛮结大捷后,明瑞领兵就地休整数日,继续进军,进抵隔弄山的天生桥渡口。此地是天然形成的险隘,“两岸石峰,高出二三里,其桥系天生一片大石,贼人将两旁旧有帮植大木,俱行拔毁,不但乘骑不能过渡,即步行亦难”,对面亦有大队缅军驻守,随军通事马必兴告知北面有小路可以绕过。明瑞遂令达兴阿领兵2000佯装夺取渡口,自己带兵往小路绕进。据《从征缅甸日记》记载,小路“山径崎岖,溪涧阻隔”,并布有缅军“暗埋火药,军人遗火辄烧伤”,幸好缅军在此处只立木栅,无人看守,清军于十二月初十全部渡河。防守缅军探得清军渡河的消息后,逃往宋赛。十二月十三日,明瑞亦行军至宋赛。十二月十六日至邦海。十七日至象孔。此地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七十里路,缅廷一时震惊,臣属们“促驾速避走”,被国王孟驳拒绝,决定坚守阿瓦,抵御清军。
《缅甸史》
与东路清军一路深入比起来,西路军的进展堪称便秘,被缅甸军队强势阻遏于老官屯一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领8000兵马拼死攻打,就是对缅军的木栅工事无能为力,额尔景额眼见毫无进展,连续损兵折将,陕西兴汉镇总兵王玉廷阵亡,居然急死了,注意,那是实际意义上的死亡,“进攻不能克,日与接战,亦不能胜。我兵久屯于坚栅之下,人亦多疾病,额尔景额幽恚以死”。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额尔登额接替指挥,没想到这家伙是个怂货,一杆子退到了老官屯40里外的旱塔,缅军亦跟踪而至,建立木栅工事与额尔登额部清军对峙。至此,西路军完全被缅军牵制住了。
《啸亭杂录》
缅军在牵制住西路军后,立刻向驻守于交通要道木邦、由珠鲁讷率领的4000清军发动进攻。而此时的珠鲁讷承担着守卫锡箔桥,建立台站,接应明瑞的重任。袭击木邦的缅军将领确实内行,约在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初四前攻打锡箔桥,意图切断了明瑞与木邦守军之间的联系,清军总兵索柱、参将王栋率领1500人奋力抵抗,不敌而败,锡箔桥失守。
《满汉名臣传》
缅军遂进围木邦,并切断了守军的水道,守军“皆饥渴,火药亦尽”。抵抗至正月十八日,绿营兵兵溃,木邦失守。参赞大臣珠鲁讷“自刭于军”,普洱镇总兵胡大猷战死,索柱、王栋下落不明。
《征缅纪略》珠鲁讷之死
最可恨的就是那个额尔登额,云南巡抚鄂宁在得知木邦被围的消息后,知道事大了!!立马飞札10次要求手握8000人的额尔登额救援,额尔登额居然不为所动,非但不救援木邦,反而以有贼从“猛卯冲出”为名,退到离战线更远处的蛮笼驻扎,急得鄂宁“不胜骇异”,一怒之下向乾隆告了御状,大骂“额尔登额等可痛恨之处,实难枚举”。而乾隆对额尔登额移兵旱塔的事早有不满,听说额尔登额拒绝救援木邦后,更是滔天巨怒,40米的大刀当场出鞘,先将额尔登额抄家,再拟重办。而木邦的失守,意味着明瑞的东路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军。
大战蛮化,明瑞殉国蛮化之捷话说明瑞率军到达离阿瓦城70里的象孔后,就已经迷路,而军队也遭遇了极大的困难,“粮尽马缺”,兵丁也多已染病。更重要的是,原本是两路会合,但额尔景额(此时在深山老林行军的明瑞部根本不知道额尔景额已死)的军队根本就是毫无踪迹。探知猛弄土司地界所备粮草甚多,决定转进至猛弄因粮于敌,一路上极为坎坷。
据周裕的《从征缅甸日记》记载,在向猛弄的行军中,缅军一直骚扰后路,清军且战且走。但雪上加霜的是,军中营盘突然失火,“军装、食物被焚毁大半”,其后军队又行进到一个叫不借的地方,遭遇缅军阻击,清军组织反击,将缅军击退,得以继续前进。终于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达猛弄,据《满汉名臣传》的明瑞传记记载,在当地获得了2万石粮食,暂时解决了缺粮问题,清军士气重新振作。
《满汉名臣传》
明瑞大军在猛弄停留期间,与缅军仍然是连日交战,“枪炮声不绝”。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初二,大军携带粮食启程前往猛密,打算从大山土司地方绕道木邦,在听说木邦失陷后,决定转向宛顶回国。倒霉的是,明瑞部在行军过程中遭遇暴风雨,帐房被吹倒,灶火焰发,映红天际。在即将抵达蛮化村时,缅军于山口堵截,明瑞于晚间发动进攻再次击退缅军,进入蛮化村,扎营于山顶,而缅军则在山坡驻扎。
而清军自在象孔撤军后,缅军知道明瑞部不再向阿瓦进军,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清军粮尽马乏的信息,就不断抄截清军后路。清军每日必战,明瑞、哈国兴、观音保交替掩护,步步为营,得以每日缓慢行军30里。
《圣武记》
鉴于缅军像牛皮糖一样紧追不舍,明瑞决定设计痛击缅军。正月十三日夜晚,清军吹螺启行,全军不许一人留营,埋伏于途中。缅军听到螺号声,立刻跟随,当缅军进入伏击圈后,清军枪炮齐发,“万众突出”,缅军猝不及防,被清军杀死1000余人,擒获数十人,“随崖落涧死者不可胜数”,还遗弃了大量的军械、牛马、粮食。
《从征缅甸日记》中记载的蛮化之战
此战,明瑞算是有勇有谋,此后数日内,缅军不敢靠近。
明瑞身死蛮化之捷虽然让东路军有了喘息的机会,但并未改变不利的局面。在额尔登额撤回内地后,木邦获胜的缅军与西路军对峙的缅军实现会师,约4~5万人意图合围明瑞的东路军,最后时刻将要来临。
而明瑞自蛮化之捷后,率军由邦迈、小天生桥至波龙银厂。二月初六,到达小猛育,也就在此,东路军落入缅军包围圈,清军于山顶结寨,缅军则在周围扎营七座,“四面围木寨,围绕甚密”,与东路军进行对峙,意图将明瑞部困死。
清军被包围状
明瑞派出的兵丁则探明山下有小路可通宛顶,又离“贼营稍远”。决计于二月初十夜半在此突围,明瑞令达兴阿、本进忠率领官兵以及文职人员由小路率先突围赶往宛顶,自己则与领队大臣札拉丰阿、观音保、总兵哈国兴、常青、德富等人率领巴图鲁侍卫和数百名亲兵殿后掩护。由于动静太大,被缅军发觉,缅军遂施放枪炮,弹如雨下,给清军造成大量杀伤。领队大臣札拉丰阿中枪阵亡;观音保则将身上箭镞射向敌军后,剩下最后一支箭,刺喉而死。
而关于明瑞之死,则是说法不一。《满汉名臣传》谓明瑞“自冒矢石殿后,胸臂中枪阵亡”;《庭闻录》谓明瑞“身负数伤,亦虑落入贼手,力疾行,距战处已二十里,气仅属,乃从容下马,手自割辫发,授家人报归,而缢于树下,家人以木叶掩其尸而去”;《征缅纪略》谓“枪伤于肋,呼从者取饮水至,饮水少许而绝”。总而言之,确实是死事壮烈。突围的清军各自取道前进,一路艰辛,狂奔三昼夜到达宛顶。而损失的情况如高宗所言“核计陆续回营弁士,所损不过十之一二”,其言不无夸大,但该部大部保存应该是事实。
第三次征缅之役,明瑞身死,让乾隆帝轸悼不已。三十三年四月,明瑞灵柩至京。高宗亲临祭奠,赐祭葬,谥果烈,并于地安门外建专祠,并为御制诗一首来凸显对明瑞这位良臣的缅怀,如图。
《满汉名臣传》
值得一提的是,当明瑞被围之时,乾隆严旨命令额尔登额率军速到宛顶,牵制老官屯的缅军,使其不能参与堵截明瑞,还可与明瑞声势联络,以便接应,没想到额尔登额贪生怕死,有意迁延,“迟至二十余日方抵宛顶”。乾隆震怒问罪,额尔登额于乾隆三十三年四月被凌迟处死。
至此,第三次征缅之役以失败而告终。关于失败原因,史学界有轻敌说、用人不当说等等。但根本原因则是,从清朝的军力来看,并不足以征服缅甸。事实上,做为东南亚小霸王,缅甸的贡榜王朝兵员动员能力以及作战素质并不差,英国人谓缅军“彼等作战之英勇坚毅,为余在任何部队中所未得见者”,而面对缅军根据本土条件开发出的木栅工事与火器结合战术,清廷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破解办法,这也是以后第四次征缅之役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缅甸史》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从征缅甸日记》、《满汉名臣传》、《皇朝武功纪盛》、《征缅纪略》、《缅甸史》、《啸亭杂录》、《庭闻录》、《圣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