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无奈地反映,孩子4岁多了,吃饭还要追着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观点和建议。
龙凤
嘉宾档案:韶山市清溪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市高层次人才、莲城教育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
观点:自理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孩子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更关系到孩子未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和鼓励。通过明确培养计划、以身作则、耐心引导和注意饮食健康等措施,家长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自立自理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独立和自信。
一、创造一致的生活环境。家庭中的生活习惯应与幼儿园保持一致,这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孩子在幼儿园都是自己吃饭,家长也应鼓励孩子在家独立吃饭,避免追着喂。通过创设与幼儿园相对一致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和养成自理习惯。
二、利用日常小事进行引导。日常生活中充满各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机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如玩具自己收拾、袜子自己洗等。这些小事不仅能帮助孩子强化自立意识,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理能力。
三、树立榜样,鼓励自我服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应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展示如何自我服务和管理。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衣、洗漱等。通过树立榜样和鼓励自我服务,可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设定合理的自理能力目标。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设定生活习惯的阶段目标,这些目标可以从独立吃饭、穿衣等简单任务开始,然后逐渐加大目标的难度。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提升成就感。
五、教授基本方法和技巧。当孩子因为不会才不做时,家长应耐心教授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教孩子如何正确穿脱衣服、洗手洗脸等。通过教授基本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自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李凯利
嘉宾档案:韶山市第一幼儿园班主任,市骨干教师,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学员,韶山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市优秀教师、韶山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观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明确指出,4—5岁幼儿应具备“自己用筷子吃饭”“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物品”等基本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还关系到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因自理能力不足而产生入园焦虑、依赖性强或社交困难等问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至关重要。
一、允许犯错,不追求完美。孩子可能会把饭撒得到处都是、穿反裤子、扣错纽扣,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家长应给予足够的耐心,避免因“急于求成”而直接代劳。
二、建立规则,减少妥协。把规则的制定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吃饭必须坐在餐椅上”“玩具玩完要自己收”等。不要因孩子哭闹、拖延而妥协,鼓励孩子遵守自己建立的规则。
三、正向激励,增强自信心。多用具体表扬语,如:“孩子,你今天自己把饭菜都吃完了,你真棒!”避免使用敷衍式的“你真棒!”。还可采用奖励机制,如:自理任务打卡,完成一项任务可以获得一个小贴花,集齐10个小贴花可以兑换奖品。
四、保持一致,避免“5+2=0”。参照幼儿园作息、标准。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穿衣,回家却需要家长包办。家长需要和教师配合,坚持相同的标准。
(全媒体记者 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