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爆发打雀运动,一年时间消灭19亿只,麻雀险些灭绝

史在没有弦 2025-03-23 08:31:49

在1958年,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发起了名为“打雀行动”的运动,意图彻底消灭麻雀及其他三害,以保护农作物。全国上下响应号召,一年内近19亿只麻雀被杀,这场行动似乎即将迎来绝对的胜利。然而不久后的农作物产量却意外下降,引发了意料之外的生态危机。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挑战。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农业,技术和设施都极为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农作物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为了尽快提高农业效率和粮食产量,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除四害”运动就是重要的一环。这四害包括老鼠、蚊子、苍蝇和麻雀,它们都被认为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尤其是麻雀,关于它是否属于害鸟,在学术和政策制定层面曾引发过激烈讨论。最终根据教育部副部长周建人的立场,政府决定将麻雀定性为害鸟。在1958年2月12日发布的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了麻雀对农作物的危害性,引用了河北省的数据:麻雀和老鼠每年破坏的粮食达到32亿斤,约占当地总产量的15%。

如果这些粮食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可以养活800万人一整年,还能用其价值购买大量的生产资料,如60万匹大骡子,从而极大地推动农业和经济发展。因此发起“除四害”运动是出于卫生考虑,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随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除四害》文章发布,全国对麻雀的态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生物学家们也在《北京日报》中发表专栏,深入分析麻雀对农作物的破坏。

四害之中麻雀的地位尤为引人注目。虽然蚊子、苍蝇和老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为直接和明显,但麻雀因其食粮习性而备受争议。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兼生物学家周建人发表了《雀是害鸟无需质疑》一文,明确将麻雀定位为首要公敌,他强调麻雀的繁殖速度和对农作物的影响,为灭雀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周建人是科学家,还是文豪鲁迅的弟弟,其文学与科学的背景使得他的观点影响深远。此外郭沫若的参与为这一运动增添了文化分量,他通过诗歌批评麻雀,将其描述为懒惰且傲慢的存在,为灭雀运动的社会认可度增色不少。

1958年中央更是发布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官方文件,标志着全国性的打雀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彼时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目睹到这样的宣传口号:“麻雀乃害鸟之首,与人争食夺粮。”在那个年代,民众以食为天,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其收入占据了国家财政的整整四成。

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正是依靠农业的稳步发展,国家才逐渐站稳了脚跟。当民众得知麻雀竟是大肆啃食粮食的“罪魁祸首”时,为了保护那来之不易的庄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雀运动。

最初围剿麻雀的试点选在了北京京郊的黄土岗乡。仅仅三天时间,乡亲们就齐心协力,消灭了将近3000余只麻雀。在这场试点中,人们还总结出了麻雀的几大致命弱点:它们的翅膀短小,只能在低空盘旋,且飞行时长有限;麻雀总是饥肠辘辘,四处觅食不停歇;更有趣的是,它们对响声和鲜艳颜色极为恐惧。

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全国上下迅速动员起来,捕雀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时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陷入了捕雀的高潮。为了将麻雀赶出栖息地,人们想尽了办法。他们敲锣打鼓,脸盆、竹筒、铁皮等能发出声响的物件都被派上了用场,震耳欲聋的声响让麻雀们惊慌失措,在空中四处乱飞,找不到一片安身之地。

村民们更是分工明确,白天晚上轮流值守,对麻雀展开了地毯式的追剿。有些麻雀在长时间的逃窜后,筋疲力尽地倒在了路边的角落。而麻雀们似乎也意识到了人类的威胁,纷纷逃往野外。然而,无论它们飞到哪里,都有人类紧追不舍。它们吃不饱、睡不好,大量麻雀就这样在疲惫和惊恐中丧生。

在捕捉麻雀的过程中,人们充分发挥了智慧,想出了许多巧妙的办法。其中,诱捕法因其省力且效果显著而广受欢迎。人们会拿着簸箕,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放下,然后在里面撒上麻雀喜爱的粮食、谷米等作为诱饵。接着,用一根长约20厘米的木条撑住簸箕的一边,并在木条上系上长线。人则躲在隐蔽处,静静观察麻雀的动静。

一旦有麻雀进入簸箕,人们就会迅速拉动长线,木条倒下,簸箕的盖子也随之合上,麻雀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捕捉住了。这场捕雀运动不仅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事。

四川作为响应中央号召的前线省份,采取了创新且激烈的策略。四川发动了名为“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行动,人们利用敲锣打鼓的方式大量驱赶麻雀,使其因惊吓而坠地,随后由众多分组的村民实施轮流打击。这种策略在短短几天内便在某乡镇消灭了超过二十万只麻雀。

在成都郊外,全县调动了19万人次,持续三天夜以继日的围攻,利用各种传统与创新工具进行狩猎,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北京借鉴四川的成功经验,更是动员了近300万人参与这场运动。包括一些知名科学家如钱学森、华罗庚也加入了这场行动。

在总指挥的策划下,北京的街头巷尾回荡着锣鼓声和火枪声,居民们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来驱赶麻雀。在天坛等地,神射手们利用火枪在设定的埋伏点进行狙击,其他市民则用家中的锅碗瓢盆参与到这首“打雀交响曲”中,共同创造了震耳欲聋的声场,使得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

而在上海,市民们基于对麻雀行为模式的深入研究,采取了精心策划的伏击,通过连续不断的疲劳战术,使麻雀力竭而落,从而大规模地减少了麻雀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这种热情高涨的运动持续了八个月,成功消灭了两亿只麻雀,初期甚至观察到了粮食产量的短暂提升,使得全国上下为之一振。

这场灭雀运动不仅针对麻雀,甚至连其他鸟类的蛋和窝都未能幸免,导致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多地的鸟类数量骤减,空中几乎见不到飞鸟。此一时期整个鸟类群体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

在政府的号召下,百万人民参与到一场名为“打雀运动”的行动中,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便消灭了将近两亿只麻雀。最初这一行动似乎取得了成功,粮食产量有了短暂的上升。

然而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昆虫数量的激增,各地农作物受害严重,1959年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绿化带遭受重创,虫害蔓延使得树木几乎被完全蚕食。这一连串的生态灾难终于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和反思。

中国科学院的几位重量级科学家,包括朱洗、冯德培和张作新等,开始倡导反思并推动科学管理生态系统。他们集结了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呈现给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成功说服他支持麻雀平反的行动。他们的努力最终促使1960年3月中央决定停止打雀运动,将麻雀从四害名单中除名,并增加臭虫为新的害虫。

这次政策的转变为麻雀以及其他鸟类提供了恢复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麻雀的数量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这场运动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对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反思。

这场生态灾难逐渐揭示了打雀运动的后果:麻雀虽然吃粮,但它们更是控制害虫的天敌。随着麻雀的减少,害虫无控制地繁殖,严重威胁了粮食安全。面对这一局面,专家和政府开始反思,并呼吁停止捕杀麻雀,转而寻找其他方法来控制害虫。

毛主席也提出,除了在秧田和粮仓周围外,应停止打雀,并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害虫。尽管政府下达了新的指示,但在很多地方,由于长期的误导和习惯,民众仍旧将麻雀视为害虫继续捕杀。此外一些人为了表现功绩,并未停止捕杀麻雀,甚至开始捕杀其他野生动物,如老虎、豹子和黄鼠狼等。

这些野生动物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失衡,粮食生产再次受到影响。社会各界开始质疑打雀运动的合理性,批评指出这种简单粗暴的措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生态和粮食危机。

经过这次事件,政府与科研机构开始重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到了1998年,当西南农业大学启动新一轮的“除四害”活动时,麻雀已经从名单中除去,取而代之的是如蟑螂等害虫。

这次新的除害运动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系统认识的进步。与50年代的盲目行动相比,这一次人们更加理性,更重视科学方法。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粮食生产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为了一点粮食而去破坏自然生态。通过这些经验教训,人们意识到在处理自然资源和动植物问题时,需要采取更为细致和科学的方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