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名字太高雅被同学排挤,校长让她改个俗气的,结果红遍上海滩

史在没有弦 2025-03-24 03:16:59

1927年,王庶熙因其文雅而难以亲近的名字,一直受到排挤,生活在孤独之中。直至一位教育家的介入,她被建议改为“王人美”,一个既独特又平易近人的名字,她的人生轨迹由此改变。这两个名字,究竟如何影响了她的人生轨迹?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王人美

1914年王庶熙诞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但知识丰富的家庭,她是家中的小女儿,也是最受宠爱的孩子。在家族中已有六个孩子,她的父亲是湖南师范学院的数学老师,她的母亲则负责家中日常事务。

尽管家庭条件不算丰裕,但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可不幸接连降临,在王庶熙七岁时,她的母亲因脑溢血突发去世,留下了深深的悲痛。正当这个家庭试图从打击中缓过气来时,更大的灾难在1926年降临。王庶熙的父亲王正权,在一个夏日被毒蜂蛰伤,不治身亡,这使得王庶熙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失去了家庭的支柱。

在这样的打击下,王庶熙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决定离开故乡,前往更有机会的地方——武汉,而后又移居上海,希望在这座繁华的城市找到新的生活机会。哥哥们安排她进入一所艺术学校,专注于舞蹈和表演艺术的学习。

王人美

1927年,王庶熙与二哥王人路以及其他兄弟姐妹在上海加入了黎锦晖开办的美美女校,开始学习歌舞。在这里王庶熙原本以为可以开启新生活,但王庶熙发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距离拉得更大,原因在于她的出身与名字所代表的文化气息使她显得与众不同。尽管她在舞蹈上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但这并没有帮助她赢得同学们的友谊。

黎锦晖校长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提议她更改名字以融入集体。以她哥哥“王人艺”的名字为灵感,黎锦晖逆转名字为“艺人王”,随后为她选了一个更为亲民、有力的名字“王人美”,寓意她应像她的名字一样,展现出美丽和气质。

不久之后王人美的才华在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得到了展现。她在歌舞上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更在表演艺术中找到了自己的热情。王人美逐渐发现,虽然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但真正的热情和才能实际上在舞台上。

晚年叶浅予

在那里她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也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表演艺术领域的名声日益增长,逐渐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开启了她作为表演艺术家的新篇章。

1928年,王庶熙被选入当地一所著名的歌舞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舞蹈和表演训练。在这她遇到了一群同样对舞台艺术充满激情的同伴,这使她的艺术之路更加明确。

同年由黎锦晖策划中华歌舞团正式成立,5月团队开始了为期近一年的东南亚巡演,足迹遍及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王人美,尽管在团中并非主角,却以其勤奋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旅途中大幅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技艺,这为她后来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照

1929年中华歌舞团结束巡演后解散,黎锦晖见识到王人美不凡的潜力和多才多艺,便安排她进入一所英文学校,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王人美不负所望,不仅学成归来,英语流利,而且人格魅力倍增。她利用自己的才能,在演出之余,开始在学校教授英语,既实现了少女时期的梦想,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

1930年,王人美加盟了新成立的明月歌舞团,以主演身份开始了对北平、天津以及东北地区的巡演。三年的密集表演和不断学习,使她的艺术造诣达到了新的高度,她的演出不仅展现了出众的艺术才华,还散发出深厚的知性美。她的优雅气质和卓越表现迅速赢得了国内观众的喜爱和尊敬,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齐名,共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天王”。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突如其来,打断了王人美的艺术生涯,中国东北的巡演也被迫中断。面对国家危机,王人美深受父亲爱国教育的影响,她决定将自己的艺术才能和知名度转化为更大的社会价值。她开始利用自己在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表演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抗争贡献力量。

1932年她主演的电影《渔光曲》大获成功,她饰演的角色深情而充满爱国激情,影片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还使她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王庶熙的艺术之路并非单靠她的外貌或天赋,更多是她对每一个角色的深入研究和演绎,每一次表演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随着她的名声日益增长,她与电影界的另一巨星金焰的关系也日益亲密。两人最初是通过合作电影结识,之后相互欣赏逐渐发展出深厚的情感。1932年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1934年的元旦之夜,联华影业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晚会。正当新年的钟声回荡,王人美与金焰展示出一块红色的绒布牌,缓缓挂在胸前,正式宣布他们的结合。导演孙瑜高声宣布他们的婚讯,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那晚王人美在影迷和同事们的见证下,简单而幸福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尽管两人的婚姻一开始充满甜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事业和家庭角色上的分歧开始显现。王庶熙虽然深爱金焰,却不愿意完全放弃她对演艺事业的追求。她试图在繁忙的拍摄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但这并不容易。

金焰期望王庶熙能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而王庶熙则难以抑制她对艺术的热情。这种内心的拉扯使得夫妻俩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经常因为对未来规划的不同而争执。尽管他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修补关系,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逐渐消失,最终只能选择接受这段婚姻中无法逾越的障碍。

1934年,当《渔光曲》在上海上映后,它立刻引起了轰动。王人美以其朴实无华的演技,完美地塑造了小猫这一渔家女的形象,影片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还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性成就。此时的王人美被冠以“野猫”的雅号,并迅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

合照

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时,王人美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她选择淡出银幕,投身于全职太太的生活中,全心支持丈夫金焰的事业。金焰有打猎的爱好,王人美便陪他进山;金焰喜欢游泳,她便与他同泳。虽然朋友们戏称她由“野猫”变成了“家猫”,王人美却乐在其中,享受着与爱人的共同时光。

然而婚后不久,王人美怀孕了,尽管身体状况复杂,她依然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结果不慎动了胎气,被紧急送往医院。当时金焰正在江苏的外景地拍摄电影《大路》,这是他事业中的重要作品。接到消息后,他匆忙请假返回上海,不顾疲劳地照顾即将临盆的妻子。

尽管王人美在分娩时极需丈夫的支持,金焰因工作需求不得不匆匆返回拍摄现场。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这对王人美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打击,她对金焰的责怪充满了怨气和失望。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夫妻两人的关系,成为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障碍。

王人美 叶浅予

虽然理解王人美心中的痛苦,金焰也有意修补这段关系,希望能够再次尝试建立家庭。但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们这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被占领日军企图利用金焰的人气为其宣传服务。1938年在朋友的协助下,金焰成功逃离上海,前往香港。由此王人美不得不与丈夫长时间分离,承受时代变迁带来的苦楚。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香港也沦陷。金焰不幸被日军俘虏,困于苦工营。数周后他设法逃脱,经过一系列艰苦转移,最终在1942年抵达重庆。期间由于胶片短缺,金焰转战商界,但因缺乏经验,未能成功。

王人美抵达昆明与丈夫重逢。生活的艰辛迫使王人美去学习英文打字,以谋生。金焰对此感到自尊受损,夫妻俩的关系因此更加紧张。战后王人美和金焰回到重建中的上海,但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已无法调和。不久后两人决定离婚,各自开启新的人生篇章。金焰与女星秦怡再婚,而王人美则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

王人美

建国后,王人美加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继续她的演艺生涯,虽然与前夫和他的新家庭在同一工作场所相处融洽,但她的声誉受到了不实指控的影响,这对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最终导致她患上精神分裂症,并需入院治疗。

1954年,王人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尽管年过四十,她的艺术魅力依旧。1955年,通过朋友介绍,王人美与漫画家叶浅予相识,并在那年十月在北京再婚,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1975年叶浅予获释后,王人美迎接了他的归来,并陪他去照相馆记录下这一刻。照片中,两人表情庄重,似乎正经历着一个庄严的仪式,像是一对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兵。这张照片后来成了他们关系的象征,体现了他们相互扶持、共度艰难的坚定承诺。

王人美

王人美在她的自传中称叶浅予为“倔老头叶浅予”,这简单的称呼背后,是对他坚定不移爱的深深珍视。不幸的是这段坚持了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并未能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

1980年王人美在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导致中风瘫痪,此后便需依赖轮椅生活。六年后一次不幸的跌倒使她成为了植物人,此后她再也未能说话,只能静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人和事。

在王人美身体日益衰弱的岁月里,叶浅予始终不离不弃,细心照料她,体现出夫妻间深厚的情感和责任。随着叶浅予自身健康的恶化,他请来了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儿——叶明明,来继续照顾王人美。叶明明自小生活在他们身边,她一直亲切地称王人美为妈妈。

王人美合照

1987年4月12日,王人美在北京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3岁。叶浅予因心肌梗死未能陪伴她的最后时刻,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对王人美深深的思念和内心的悲痛,祈愿她能够得到灵魂的安宁。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