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究竟能活几次?
生物学的答案冰冷而确定:只有一次。
是啊,我们总以为心跳次数才是计量生命的唯一单位。
却忘了困于命运枷锁中的人们,正在努力点亮自己的第二重人生轨迹。
比如,他。
现实中的他,终日与轮椅为伴。

可在另一个“世界”,他可以去奔跑、去冒险,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在那里,我变得无拘无束,可以成为任何一个我想成为的人」
这一切,他都不曾和身边的人提及。直到某一天,家人才知晓了这个秘密。
也了解了他们的儿子那短暂而又非凡的人生。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
The Remarkable Life of Ibelin

01
邮件
1989年,马茨出生在挪威奥斯陆。
父母用摄像机珍藏他成长的每个瞬间。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

小小的他为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与幸福。但很快父母就发现了马茨的发育迟缓。
他总是摔倒,然后很难再站起来。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马茨被确诊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这是一种神经肌肉罕见病,患者在学龄前就会因骨骼肌不断退化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最终会彻底丧失行走能力。
通常在20多岁因心肌、肺肌无力而死亡。绝症,无药可医。
悲怆,在现实面前于事无补,生活还要继续。到了上学的年纪,马茨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但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再大一些,马茨只能靠轮椅代步。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健康的恶化,带来了心理上的改变。马茨变得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往。
在博客中,他说自己参加过残障儿童夏令营等活动,但他很不喜欢。他受不了路人异样的目光,就好像自己是“怪胎”一样。

他开始思考逃避现实的方法。游戏,成了他的精神避难所。
从红白机到掌机,再到后来的网络游戏。
那里,不会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样貌。他拥有着一套特殊的“键鼠”装备,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他在游戏世界里度过了超过20000个小时的时光。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然而,没有奇迹。残酷的病魔让马茨的年龄永远地定格在了25岁。
家人悲伤之余,突然意识到马茨的游戏再也不会上线了。
有必要通知一下游戏里的伙伴,于是他们尝试着登录了马茨的账号,并发送了讣告,并留下了父亲的邮箱地址。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一封回信、第二封、第三封……
数不清的回信瞬间塞满了邮箱,大家都在表达着自己的悲伤和哀悼。

马茨的家人惊讶不已。
他们既好奇也很想弄清楚,在那个游戏世界中,儿子都做了些什么。
马茨所在的“星光公会”的会长为本片剧组和马茨的父母提供了一份长达42000页的备份资料。
包括聊天记录、人物日志、公会论坛讨论内容……
那是马茨的另一段“人生经历”。
在虚拟时空中,马茨用游戏角色构建了不同的生命轨迹——
启动电脑,调大音乐,奔向《魔兽世界》。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02
伊贝林
一个17岁少年会有什么梦想?
运动、摩托车、舞会上的女孩?
梦想,终归只是梦。
现实中的马茨只能坐在轮椅上,眼前的一切都和自己无关。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但游戏给了他不同的体验。
也可以说,让他“又活了一次”。
他在游戏里可以肆意地奔跑,可以抬头仰望天空,可以给自己倒碗汤。
这些,都是马茨早已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日常。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他的角色高大,强壮。
马茨为他取名:“伊贝林”。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他还在游戏中邂逅了爱情。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这一吻,并不真实。
但那是他这辈子离爱情最近的一次。
那一天,从游戏下线的马茨,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意。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自此之后,他和女孩在游戏里经常腻在一起。
散步,谈心,体会着青春悸动的感觉。
好景不长,某天女孩突然下线,并且很久都没有再出现。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原来,女孩因为玩游戏影响了成绩,父母收走了电脑。
她和家人的关系因此变得很糟,自己也陷入抑郁,难以自拔。
当她想尽办法联系上马茨,并告知了事情的原委后,女孩居然收到了马茨发来的一封邮件。
奇怪的是,收件人居然是女孩的父母。
信中,马茨言辞恳切地劝导对方能够理解和体谅女孩,并且希望他们一家人能够找到和解的办法。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终于,他们重逢了。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两人紧紧相拥。
女孩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刻,并发给了马茨。
这张打印出来的画也一直被他小心地保存着。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现实中的马茨,行动不便,性格沉默而内向。
实际上,他拥有超高的情商与细腻的内心。
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和普通健康人一样的情感与渴望。
在玩家的回信中,他们称马茨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是极致的浪漫主义者,非常受女孩子欢迎。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马茨在他们眼中,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耐心又善解人意。
总能用自己的智慧打开别人的心结。
甚至,有玩家直接将他称为自己的家人。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一位来自丹麦的母亲向马茨吐露了自己的困扰。
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4年多的时间都没走出过家门。
母子关系很冷漠,儿子拒绝诸如拥抱等亲昵行为。
她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没办法让儿子开心起来。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马茨经过思索,提出了建议——
让这对母子一起玩游戏。
果然,虚拟的世界同样为男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在另一个维度里,现实的遗憾得到修补。
迟到的拥抱,化作了亲人间具象的温度。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不仅如此,马茨的宽慰和陪伴让男孩逐渐敞开心扉。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受此影响,现实中的男孩有了巨大的转变。
他走出家门,慢慢回到生活的正轨。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游戏世界里,马茨以“伊贝林”的身份竭尽所能地帮助着公会里的伙伴。
他珍惜在艾泽拉斯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那里,没有病痛,不会看见日渐萎靡的躯体,甚至可以忽略掉死亡的气息。
但,那也仅仅是在游戏里。
星光公会组织会员线下见面,马茨没有去。
他想去,却不能去。
他怕,怕“伊贝林”拥有的一切,都会随着“马茨”的出现而烟消云散。
他最怕的是别人可怜他。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马茨只能默默地给那些上传的照片点赞。
只能隔着屏幕看着那个朝思暮想的女孩。
爱情,是马茨无法真正拥抱的东西。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此时,马茨的身体状况亮起了红灯。
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愈发接近旅程的终点。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03
尽头的回响
这部纪录片《伊贝林的非凡人生》的主要内容由马茨的家庭纪录片和游戏动画构成。旁白来自马茨生前撰写的博客,由一名与其声线相似的配音演员朗读。
在第40届圣丹斯电影节上,本片荣获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观众奖和导演奖。 豆瓣8.7分,烂番茄新鲜度97%,爆米花指数96%,口碑相当好。
即使不是《魔兽世界》玩家,也很值得观看,催泪又治愈。

导演本杰明·李在采访中,谈到本片是在没有获得《魔兽世界》所有者暴雪公司的初步许可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做本身就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但在电影完成后,制作团队联系了暴雪,并前往公司进行了放映。暴雪公司的高管备受感动,当场落泪,随后进行了授权。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马茨的博客名叫“生命的沉思”,他曾写道:自己出生于1989年,那一年“柏林墙”被拆除。
是命运,还是巧合?这就像是冲破“隔阂与偏见”的暗喻。
当网络游戏被视为青少年堕落的元凶,马茨的故事恰恰证明了游戏不单单是“打怪”“升级”“刷副本”……
它也可以有另一面——沟通的桥梁、情感的载体,甚至是重塑人生的舞台。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并没有回避马茨本身的无助和焦虑。随着健康的每况愈下,他的手指操作按键不再灵活,游戏表现开始变差。
公会成员并不了解实情,纷纷表达着不满。马茨此时的心态接近崩溃,他也反过来怒呛其他人。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一时间,伊贝林这个角色变成了“讨人嫌”的存在,公会成员开始疏离他。
最后,是那位丹麦的母亲问清了事实的真相,他鼓励马茨去寻找排解情绪的方法,并把自己的情况勇敢地说给大家听。
我们不想失去你,因为你对大家很重要。就这样,马茨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博客,并转发到了游戏中。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从创建“伊贝林”的身份重构,马茨在游戏冒险与友善助人中收获友情、爱情、陪伴、成长。
游戏,为他的生命注入了能量,焕发着新的生机。只可惜,这段时光还是太短太短。
2014年11月18日,马茨和伊贝林永远地“下线”了。

家人在那些回复的邮件中,看到并见证了马茨的第二人生。星光公会的5名会员到了葬礼上,会长对马茨表达着真挚的感谢和怀念。
「谢谢你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改变」

那些奔跑、战斗,那些甜蜜与温暖……紧握鼠标颤抖的手指,嘴角扬起的羞涩微笑……
都已不在。
但,艾尔文森林中多了一处墓碑。
星光公会每年举行的马茨纪念仪式,已成为他们的传统。

暴雪在《魔兽世界》新版本中加入了一个叫作“伊贝林·雷德莫尔勋爵”的NPC。

挪威奥斯陆,马茨的墓碑上,家人把“伊贝林”加在了他的名字中间。
短暂生命中的两段旅程,合二为一。

(《伊贝林的非凡人生》截影)
「深切怀念,永不遗忘」
相信这些来自生命尽头的回响与铭记,会让这段故事久久流传。
马茨曾说,伊贝林是我的延伸,是我的另一面。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光流中,他们仿佛从没走远。
或许,在虚实相生的维度里,生命的意义获得了新的诠释。
图源于网络
软饼干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