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发小冯庸明明家财万贯,可为何他父亲死后,他却散尽家财呢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2-22 03:10:03

1927年春,在奉天市郊的汪家河子村,一所独特的大学正在拔地而起。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东北王张作霖结拜兄弟冯德麟之子冯庸。作为张学良的发小,冯庸本可以凭借显赫的家世在军界继续发展,却在父亲去世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将继承的巨额家产变卖散尽,投入150多万银元创办了民国第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学。这所不收学费、包食宿的大学,不仅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还配备了三架教学用飞机和专门机场。然而,这个令世人惊叹的义举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位"翩翩浊世佳公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抉择?

东北豪门子弟的军旅生涯

二十世纪初的东北,军阀割据,权力交织。在这片黑土地上,冯庸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之中。他的父亲冯德麟是东北王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在当时的东北军阀集团中举足轻重。

1901年,冯庸降生,乳名"小五子"。由于两家渊源深厚,他自幼与张学良为玩伴,与张作相之子张廷枢结为兄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事人才备受重视。1920年,冯庸与张学良一同进入北京讲武堂就读,为日后从军打下基础。在那一年,直皖战争爆发,东北局势风起云涌。

战争的胜利为冯庸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奉系击败段祺瑞后,分得了一批战利品飞机,年轻的冯庸看到这些飞机时欣喜若狂。这些飞机成为了他日后建立航空事业的契机。

凭借父辈的关系网络和自身的能力,冯庸的军旅生涯一路高歌猛进。短短三年间,他从东北空军少校参谋一路升至空军少将司令,随后又担任装甲车司令,直接受张学良指挥。

然而,军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庸指挥的装甲车部队全军覆没,仅他一人生还。这场失败让另一位指挥官韩麟春对他极为不满,甚至提议处死他。

虽然在张家父子的力保下保住性命,但这次失利让冯庸失去了军职。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让张学良对冯庸的军事才能产生了怀疑。尽管张学良在物质上仍然支持冯庸,但始终不再让他掌握实权。

1926年,两件重大事件改变了冯庸的人生轨迹。他的父亲冯德麟与张作霖相继离世,这让冯庸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此时的他,已经对国家的前途有了新的认识。

在军界失意的经历,让冯庸深刻认识到单纯的军事力量并不能拯救国家。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工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为他日后的重大决定埋下了伏笔。

变卖家产创校育才为国为民

继承了巨额家产的冯庸,却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作风。1926年深秋,他开始变卖家中产业,变卖的范围包括了位于奉天城内外的商铺、地产和各类实业投资。

变卖所得的白银,被他用来在汪家河子购置校地,聘请工程师设计建造校舍。这片占地两千余亩的土地上,很快就竖起了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

校园建设工程浩大,包括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除了基础设施外,冯庸还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教学设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架教学用飞机和一个专门的机场。

建校期间,冯庸四处奔走,聘请名师。他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延揽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这些教授中不乏留学欧美的博士,还有多位知名学者。

1927年春,冯氏大学正式开学。这所学校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不收学费,提供免费食宿,还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招生对象面向全国,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入学。

学校开设的专业涵盖理工、农业、商科等多个领域。冯庸特别重视实用技术的培养,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每个专业都设有实践课程,学生们可以在校内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

教学方式也颇具特色,除了常规课程外,还经常邀请各界名人来校演讲。学校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体魄。

为了维持学校运转,冯庸几乎散尽家财。他将自己住所也迁到了学校,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在他的管理下,学校纪律严明,教学秩序井然。

学校的声誉很快传遍东北,吸引了大批莘莘学子前来就读。这些学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学校完全依靠冯庸个人财力支撑,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学校的财政状况日渐紧张。东北局势的动荡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冯庸为了维持学校运转,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他变卖了最后的家产,甚至典当了自己的衣物。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拮据。

即便如此,冯庸仍坚持着他的办学理念,始终没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他经常对人说:"教育乃百年大计,培养人才就是为国储才。"这句话,也成为了他坚持办学的写照。

战火纷飞学子流散转战他乡

1931年9月18日,一声炮响打破了奉天的宁静。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局势顿时风云突变。冯氏大学也未能幸免于难,被迫停止办学。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冯庸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路。在这场仓促的撤离中,许多珍贵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来不及转移,只能遗留在校园中。

南迁的路上,师生们辗转多地,经历了无数困难。从奉天到北平,再到天津,每到一处都试图重建校园。但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让他们无法在一地安定下来。

1932年初,冯氏大学暂时在天津租界落脚。冯庸四处奔走,试图为学校争取新的办学场地和资金支持。在这期间,不少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或其他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

天津的办学环境并不理想,空间有限,设备简陋。但在冯庸的坚持下,学校仍然维持着基本的教学秩序。他甚至动用了最后的积蓄,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1933年,形势进一步恶化。日军的威胁迫使学校不得不再次迁移。这一次,目的地是河南开封。长途跋涉中,又有一批学生和教师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学校。

开封时期的冯氏大学,已经难见创办之初的规模。教学条件更加艰苦,许多专业因为设备缺失不得不停办。但冯庸仍然坚持着免费教育的理念,继续为在校学生提供基本保障。

1935年,战事再起。冯氏大学不得不进行最后一次搬迁,迁往陕西西安。这时的学校,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剩下少数几个专业在艰难维持。

在西安,冯庸试图重振学校。他多方筹措资金,试图恢复一些基础设施。但此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都已不允许学校有太大作为。

经过多年颠沛流离,许多最初跟随南迁的师生已经离散。有的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有的转入其他学校,还有的投身到各行各业中。曾经蓬勃发展的冯氏大学,终于在战火中逐渐消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冯氏大学的最后一批学生也不得不离校,分散到全国各地。这所倾注了冯庸毕生心血的学校,最终没能逃过战争的劫难。

豪门公子晚境凄凉志向不改

1937年后,失去了学校的冯庸在西安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位曾经的东北豪门公子,此时已经变卖了所有家产,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

抗战期间,他受聘于西北大学,担任教职谋生。在课堂上,他常常向学生讲述东北往事和办学经历,期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教育的重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庸返回东北,试图重建冯氏大学。他来到汪家河子故地,看到曾经气派的校舍已经破败不堪,图书仪器早已荡然无存。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依然不愿放弃。他四处奔走,寻求政府支持,希望能够重启这所培养了众多人才的学校。但战后的东北百废待兴,重建学校的提议未能获得足够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冯庸选择留在大陆,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教育工作。他被安排在沈阳工学院任教,继续发挥着自己在教育领域的才能。

五十年代初期,冯庸参与了多项教育改革工作。他将自己的办学经验整理成文,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1957年,政治风向突变。作为旧时代的军阀子弟,冯庸受到了批判。他被调离教学岗位,改做图书管理员。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在教育战线上工作。

1972年,已经年过古稀的冯庸被允许回到沈阳居住。他的住处是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生活十分简朴。但他仍然保持着读书写作的习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生经历记录下来。

1974年,冯庸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教育笔记和往来书信交给友人保管。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了研究民国教育史的重要文献。

冯庸去世时,身无分文。这位曾经挥金如土的富家子弟,最终以一个清贫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谢幕。但他散尽家财办学的事迹,却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后来的岁月里,冯氏大学的校友们经常聚会,纪念这位为教育付出一切的师长。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实现了冯庸为国育才的夙愿。

2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