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我们回顾了朝鲜战争的起源和朝鲜战争头半年多的战争进程,以及在战争进行了半年时国际社会为和平所做的努力。今天,我们将讲述双方在1951年1月—2月间的交战情形,以及朝鲜战争中极其重要的转折点——砥平里战斗。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从一个历史场景开始说起。1951年2月15日黄昏时分,在首尔东南约80公里处的村庄砥平里,美国陆军第2师第23团和法国营的官兵坚守在环绕村庄的阵地上。对他们进行围困的,是兵力多达八个团的志愿军。在美23团团长保罗·弗里曼上校和法国营营长拉尔夫·蒙克拉尔中校的指挥下,美法联军已经连续苦战了两天两夜,打退了志愿军一波又一波的疯狂攻击。他们知道,随着夜幕的降临,志愿军必然会发动新的进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275b708a5c82e1c54d31f8382bf35d.webp)
上图:砥平里之战中,美军坚守的阵地,志愿军在艰难进攻。面对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志愿军,坚守砥平里的美法军人已经做好了全体阵亡的准备。然而,就在下午5时,一支来自美骑兵1师、被称为“柯罗姆贝茨特遣队”的援军从南面突破了志愿军的重重围困,冲进砥平里。对于连续两昼夜孤军奋战的守军来说,没有什么比在绝境中看到援军更令人振奋了。根据战史记载,砥平里守军与柯罗姆贝茨特遣队相会时,激动得如同“得到了百万援军”。而志愿军对砥平里的猛烈进攻,也就此宣告失败。而此时,刚刚经过苦战获得胜利的联合国军官兵还没有意识到,就在砥平里守军和援军会师的那一刻,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了。相比于朝鲜战争中的其他战役来说,砥平里之战的规模不大,甚至无法称之为“战役”,只能被称为“砥平里战斗”。然而,正是这场战斗标志着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对于联合国军来说,它打下了朝鲜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这次战斗之后,志愿军队的局限和弱点暴露了出来,联合国军也找到了击退志愿军的方法。那么,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交战,为什么会成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呢?这场成为朝鲜战争最重要转折点的战斗,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1951年1月上旬中、朝联军侵占韩国首都首尔时说起。如上一讲所述,于1950年最后一天跨过三八线发动攻击的超过30万中、朝联军,在1951年1月4日光复了被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将军主动放弃的韩国首都首尔,其后又在1月7日停止进攻,结束了他们的“第三次战役”。此次战役的进程,完全应验了李奇微在此战开始前对志愿军行为模式的预判。通过研究志愿军此前的历史,李奇微识破了志愿军的致命弱点,指出志愿军因为补给能力孱弱,其战斗部队在每次发起进攻时只能携带少量弹药与口粮,维持7—10天的攻势、向前推进40—50公里。而进行过一次这种“星期攻势”后,志愿军就只能暂停进攻、转入休整。随着战线不断南移,志愿军的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他们面临的补给困难也越来越大。对此,李奇微给出的破解方法,是在志愿军发起攻势时,兵力处于劣势的联合国军不应缠斗,而是应该先撤退一段距离,再趁志愿军休整的机会发起反击,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耗志愿军兵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57dc2104c151baca8409ca1d7fca4b.webp)
在这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面对中、朝联军跨越三八线发起的“第三次战役”,李奇微下令联合国军全线后撤,退往首尔以南55公里处的三七线(北纬37度线)。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不少韩军部队陷入了溃退状态,但美军的退却则基本保持着秩序。1月8日,联合国军退到三七线。第二天,李奇微向三七线以北派出团级部队进行战斗侦察,没有发现任何中、朝联军的踪影。在这一刻,李奇微意识到,他此前对志愿军作战模式的推测是正确的。现在,轮到他对休整中的志愿军发起反击了。联合国军转入反攻
这时,联合国军的战线横贯朝鲜半岛,长达210公里,从西到东的军级单位分别是美国第1军、第9军、第10军及韩国第3军和第1军。其中,美第1、第9军的战线被称为“西线”,其他三个军的战线则被称为“中线”和“东线”。
1月15日,李奇微首先在西线发动了代号为“狼狗作战”的试探攻击,向北推进的联合国军各部只遇到了极其微弱的抵抗。到1月25日,“狼狗作战”正式结束,西线联合国军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攻占了首尔以南44公里的重镇水原。这就意味着,中、朝联军的主力已经退到了更北面的地方。李奇微在1月25日当天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要求美第8集团军各部发动代号为“霹雳作战”的战斗侦察行动,继续北进,探明中、朝联军的主抵抗线所在,并将作战重点放在了面对首尔的西线。为了确保战线的完整,避免个别部队冒进,联合国军各部在横贯朝鲜半岛的战线上“从这座山峰到那座山峰,由这条调整线到那条调整线,小心谨慎地、有组织地继续向北前进”着。在“霹雳作战”开头两天,联合国军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然而,在1月27日,联合国军开始在西线遭遇志愿军的激烈抵抗,李奇微终于捕捉到了志愿军的主抵抗线。这时候,因为李奇微的持续进攻,中、朝联军的休整计划事实上已经被打乱了。如上一讲所述,此时志愿军第13兵团因为连续作战,已经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在彭德怀于1月7日下令部队停止进攻,结束了“第三次战役”后,中、朝联军便开始向北后撤,希望脱离与联合国军的接触并进行休整,以求在恢复元气后再次发动攻势。鉴于部队伤亡不小,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1月27日致电最上层,表示希望放弃汉江南岸阵地和仁川港,避免与联合国军缠斗。然而,在最上层看来,汉江南岸阵地和仁川却是不能放弃的地方。为了给志愿军的下一次攻势保留一块有利的出发区域,志愿军就需要守住汉江以南的一片桥头阵地。汉江是流经首尔南郊的一道宽阔河流,也是韩国的一处重要天险。倘若志愿军放弃汉江以南的桥头阵地,那么他们的下一次攻势就只能强渡汉江天险了。而一旦联合国军依托汉江天险进行防御战,便将给志愿军造成惨重的损失。苏联方面的斯大林则也认为,首尔、仁川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城市,绝不可以放弃。为此,斯大林在1月30日致电我方,表示“从国际的观点看,不让敌人占领仁川和汉城,以便中朝部队给敌人的进攻部队以重大打击,是完全合适的。”彭老总随即命令第50军全军及第38军、朝鲜第1军团各一部死守汉江南岸的桥头阵地。(“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十二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8c3cb3d248960609e4fb6f2dcd1a18.webp)
在志愿军第13兵团的六个军中,第50军的地位颇为特殊。该军本是来自云南的滇军第60军,因为在国共内战时期向解放军投降,被改编为第50军。此次以第50军担任汉江南岸防御战的主力,正起到了借联合国军之手消耗降兵的作用。面对中、朝联军在汉江南岸丘陵地带依托高地设置的防御阵地,李奇微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根据战史记载,他“照本宣科,坚执采用美国陆军教条主义式的攻击模式,即先由坦克、防空自动武器和大炮轰击一些山丘高地,在这一火力掩护下,步兵开始进攻,并清剿中方所有的地面部队。尔后,再向下一个攻击目标挺进。被赶出来的敌军会受到空军或海军战机的攻击。”在西线联合国军步步为营的推进下,第50军死伤严重,根本无力阻止联合国军向汉江边推进。经过十余天的进攻作战,美第1军和第9军逐个山头地清剿了汉江南岸的敌人,在2月10日收复了重镇仁川港,并进抵汉江南岸,与首尔只有一江之隔。这样,李奇微的“霹雳作战”就取得了一场胜利。横城反击战
在西线的美第1、第9军向汉江南岸稳步推进的同时,李奇微又在中线发起了新的攻势。2月5日,中线的美第10军和韩国第3军发起了代号为“围捕作战”的行动,旨在拉平战线,使西线的部队不至于处在过于前突的位置、从而失去右翼的保护。
在这一带,社会主义阵营投入了四个志愿军(第39、40、42、66军)和三个朝鲜军团(第2、3、5军团)的重兵。从第二天开始,中线联合国军便遭遇了中、朝联军的强力抵抗,进展缓慢。此时,彭德怀正计划利用中线的大量兵力,发起一场由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指挥的新攻势。2月9日,邓华下达命令,要求中线各部在两天后发起攻击,首先将矛头对准处在右翼、战斗力较弱的韩国第3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f8a377f568897faf82634f559ba24e.webp)
2月11日夜,中、朝联军在中线的大规模攻势开始了。这次攻势,我军称为“横城反击战”,联合国军则称之为“二月攻势”。到2月13日凌晨,在中、朝联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处在首尔以东126公里处的重镇横城一带的韩国第3军陷入了溃败状态。不过,在横城以西、处在首尔以东80公里处的村庄砥平里,此时还驻扎着配属于美第10军的美第2师第23团和法国营。如果中、朝联军在突破横城地区后,不顾砥平里的美法军队直接向南进攻,那么他们的侧翼就会受到砥平里守军的威胁。因此,邓华在2月12日临时下达了攻下砥平里的命令。仓促之间,志愿军从第39、第40、第42军拼凑了六个团的兵力,向砥平里猛扑而去。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由于进攻砥平里的志愿军各部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被邓华临时任命为此战总指挥的第40军第119师师长徐国夫甚至无法与许多部队建立有效联系,就匆忙命令各部对砥平里展开了进攻。2月13日夜,六个志愿军团共1万多人对砥平里发动了第一次围攻。美法军队围绕砥平里构成环形防线,展开了抵抗,打退了志愿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这一夜,砥平里的中美双方各部上演了许许多多英勇的故事。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幕,则发生在法国军队的防线上。凌晨时分,一个排的志愿军队端着刺刀,向一处法军阵地展开了突击。根据记载,随后“一声警报响起,法军一个班高举手榴弹叫喊着也向志愿军冲来。双方都勇往直前似要与对方拼一死活。但当他们冲到相距20码处时,志愿军士兵突然掉头后撤,后方的破击炮弹席卷而来。”到2月14日黎明,美23团团长弗里曼上校的左腿被一枚迫击炮弹炸伤,但他在简单包扎后,仍然坚持着继续指挥战斗。(孟庆龙译、约翰·托兰著:《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第二十八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这场突击,展现了志愿军的战斗智慧,以及前排战士和后方炮兵的完美配合;美军这边也是不遑多让,弗里曼上校虽是志愿军的敌人,但他在受到迫击炮的袭击后,仍能强忍伤痛指挥战斗,这种军人的铁血作风与军官的责任担当,是值得所有军人学习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d1d90cb3d39933a6ecf3348ff510aa.webp)
2月14日夜,本是浪漫的情人节夜晚。但在这一夜,坚守砥平里的美法军人却要经历更大的考验。这一晚,志愿军又增兵两个团,使其攻击、围困砥平里的部队规模膨胀到八个团。在这一夜,志愿军的进攻更为激烈。有的联合国军部队在阵地被志愿军突入的情况下,与志愿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到凌晨时分,志愿军一部突破环形防线,冲进了砥平里村内,随后被联合国军的猛烈反击打退。到2月15日早上,砥平里美军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而志愿军已经占领了守军环形阵地上的两处高地。如果志愿军在接下来的一夜发动第三次进攻,那么砥平里守军将全军覆没。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我们在本讲开头所说的那一幕戏剧性地发生了。2月15日黄昏时分,美骑兵1师柯罗姆贝茨特遣队经过苦战,从南面突破了志愿军的包围圈,开进了砥平里。面对这样的变局,士气已被拉到极限的志愿军失去了作战下去的勇气,在彭老总的直接命令下于当天晚上有序撤离。中、朝联军的“横城反击战”,也随砥平里之战的结束而落幕。后来根据我国官方公开的统计数据,志愿军在砥平里之战中的伤亡3300余人。而联合国军的伤亡,则为战死51人、失踪42人、负伤250人,合计343人。砥平里之战让联合国军稳住了军心:面对志愿军的进攻,只要联合国军士兵能够凭借战斗意志和优势火力坚守阵地,且各部能够及时互相支援,便可以挡住志愿军、稳住战线。在砥平里战斗之后,联合国军似乎已经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从这一点来看,砥平里之战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战争转折点。现在,联合国军官兵已经恢复了士气。他们将满怀着自信,迎接此后的战争考验。最后给大家推荐本文的参考资料《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本书是一部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有关朝鲜战争的综合性著述。波谲云诡的战场上,影响双方胜负的是综合实力,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