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为啥金庸没接着写《神雕侠侣》的后续故事。毕竟,从《神雕侠侣》结束到《倚天屠龙记》开始,中间有好几十年的空白期。难道这段时间里,武林中就没有厉害人物,江湖上就没人了?当然不是这么回事。
根据连载版的情节设定,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背景:“元代时期,中原被外族统治,百姓在蒙古人的压迫下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对抗官吏的暴行,人们不得不自保,导致文化逐渐衰落,但武术却因此得到更大的发展。江湖中奇人异士辈出,与宋末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的时代相比,武功更加精进,而那些惊心动魄、值得传颂的故事也层出不穷,难以尽述。”
在这个强者辈出的时代,金庸选择不继续讲述这段故事,背后或许有他的考量。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百损道人的迅速崛起,而张三丰似乎对这位道人有所忌惮,不敢轻易与之对抗。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增添了故事的悬念,也让人物关系更加复杂。
【一、传闻中的魔头】
在《倚天屠龙记》的武林中,张三丰无疑是顶尖的存在,他的武学造诣无人能及。即便是张无忌,即便他后来掌握了四门神功,也未必能说完全超越了张三丰。然而,即便是张三丰这样的绝世高手,也有他不敢轻易挑战的对手,那就是玄冥二老的师父——百损道人。百损道人的实力深不可测,即便是张三丰也对他心存忌惮。
张三丰作为武林中的顶尖人物,自然不会对百损道人感到畏惧。原因在于,张三丰所处的时代与百损道人并不相同。张三丰是“倚天时代”公认的最强者,而百损道人则属于更早的“前倚天时代”。两人虽然都是高手,但活跃的时期相差甚远,因此张三丰无需将百损道人视为威胁。
书里说玄冥二老已经七十多岁了,那他们的师父要是还活着,估计得有一百多岁了。张三丰七十岁才创立武当派,算是晚成的大师。所以,百损道人在江湖上出名的时候,张三丰可能还没练成绝世武功呢。
从张三丰的话来看,他应该没见过百损道人。他是这么说的:“我一直以为,自从百损道人三十年前去世后,那门阴狠的玄冥神掌就失传了,没想到现在还有人会用。”这话明显透露出,张三丰对百损道人的了解都是听来的,而不是亲眼所见。如果两人真的见过面,张三丰应该不会用这种语气谈论对方。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张三丰和百损道人确实没有打过照面。
要是张三丰真的干掉了百损道人,他肯定会说"我记得三十年前是我亲手解决了百损道人......"既然他没这么说,那就说明百损道人不是他杀的。有意思的是,百损道人坏事做尽,而张三丰作为正派领袖却一直没对他下手,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
张三丰为何感到恐惧?
【二、百损道人身边的强者】
根据书中对玄冥二老的描述,他们的师父百损道人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人。考虑到玄冥二老的实力,他们竟然投靠了蒙古,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的缘由。作者推测,他们很可能是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百损道人去世后,便追随其脚步,成为了蒙古人的爪牙。
连载版里的线索也能支持这个观点。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百损道人在连载版里其实还有个别名。更准确地说,金庸在后续版本里彻底改变了这个角色的设定。在连载版里,他压根不是道士,而是一位和尚。
百损道人的背景其实并不复杂,从已知信息来看,他很可能曾是一位僧人。这一点从郭靖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印证——当年郭靖潜入蒙古军营时,曾遇到一位地位显赫的僧人,其身份甚至高于金轮法王。这一细节为我们推测百损道人的真实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位僧人只出现过一次,我们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忽必烈会跳过金轮法王,直接跟他对话呢?原因其实挺简单的。当时,金轮法王虽然是蒙古公认的第一高手,但这位僧人可能根本看不上这种虚名。更重要的是,金轮法王是蒙哥的人,而这位僧人则是站在忽必烈这边的。那时候,蒙哥还在掌权,他当然不会轻易出头,免得惹麻烦。说白了,他选择低调,完全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
在"后神雕时期",随着蒙哥的去世和忽必烈的掌权,这位僧人逐渐走到了权力的中心。假设他确实是传说中的"百损头陀",那么很多疑问就能迎刃而解。张三丰并非畏惧与百损头陀正面交锋,而是担心一旦与其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公开与蒙古势力为敌。作为一个武林门派的掌门,他深知单凭个人之力难以与整个蒙古帝国抗衡。
【三、张三丰的立场】
张三丰在书里并没有表现出对蒙古有什么顾虑。从人物设定来看,他最大的兴趣是钻研武学,而不是除魔卫道。这一点从他百岁高龄还能独创武功就能看出来。说白了,张三丰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武痴,对他来说,练武比什么都重要。
赵敏率领众人围攻武当派时,张三丰对弟子俞岱岩说了这样一番话:“岱岩,我之前告诫你的话,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如果连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又怎么承担重任?”俞岱岩立即回应:“师父教训的是,弟子谨记在心。”张三丰接着说道:“你如今行动不便,敌人不会太防备你,所以一定要沉得住气,别急躁。要是我费尽心思创立的武学无法传承下去,那你可就成了武当派的罪人了。”
在对待蒙古人这件事上,他一直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招惹。回想当年,他带着小张无忌四处求医,途中碰到一群蒙古人。他不得不动手教训了他们,还撂下几句狠话。即便如此,他也始终保持着谨慎,不敢把事情闹大。
张三丰微微侧身,双手一抬,稳稳托住两人的后背,喝道:“走!”随即发力,两名武官顿时被抛起,重重摔回他们原先乘坐的大船上。张三丰已经几十年没和人交手了,这次小试身手,显得游刃有余。为首的武官目瞪口呆,结结巴巴地问:“你……你……难道你是……”张三丰挥动衣袖,冷冷说道:“我这辈子,专杀鞑子!”武官和番僧们只觉一阵疾风扑面,呼吸都变得困难,一时喘不过气来。张三丰停下衣袖,众人脸色苍白,纷纷惊叫,争先恐后跳回大船,救起落水的番僧,赶紧调转船头,拼命划船逃离。
张三丰虽然嘴上喊着要对付蒙古人,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下狠手。这跟他一贯的性格很吻合。没错,他确实对蒙古人没什么好感,但比起这个,他更在乎的是怎么保住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武当派。说白了,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守护自己的门派,其他的都得往后靠。
百损道人不仅武功了得,更是忽必烈的心腹,张三丰哪敢轻易得罪?面对这样的强敌,他选择暂时退让也是情理之中。毕竟,硬碰硬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先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张三丰的做法,既保全了自己,也为日后可能的反击留有余地。在江湖中,懂得进退之道,往往比一味逞强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