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杆火枪在黑夜里一块儿开了火,打的方向竟然一模一样——就在那一刻,从暗地里飞来的子弹嗖的一下子从眉心穿进了脑袋里,正在战场上冲杀的康王汪海洋,突然间有点发懵。
中枪后,年轻的太平军主帅没有愤怒,没有害怕,甚至都没觉得疼,只是愣了一下。他实在想不通,“清妖”那帮家伙的枪咋就这么准,能在好几万人里头一眼就瞅见他,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血花四溅,脑子好像炸开了一样,根本没时间多想,身体就被一股大力猛地往后拉,头颈不受控制地往后仰,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随后而来的是那种刺骨的、实实在在的痛感。
鲜血混合着红白液体,从额头伤口迅速流走,而那些以前经历过的,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的片段,突然间毫无征兆地从脑子深处飞快冒出来。
耳边风声慢慢停了下来,周围除了自己喘气的声音,一切都变得特别宁静。疼痛一点点减轻,脑子也开始变得迷迷糊糊……
1866年2月份,太平天国晚期的一个大头目,被大家叫做南方顶梁柱的康王汪海洋,在打嘉应州那场仗时不幸死了。
立春快来,啥都开始活泛起来,可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太平军剩下的人,在岭南这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的当儿,却像是被最冷最黑的冬天给盯上了,一点点地被围住……
【求生:覆巢之下的太平军】
1864年7月19号那天,湘军打进了太平天国的老巢天京,也就是南京。这么一来,跟清朝政府斗了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就算是彻底垮台了。
天京虽然被攻陷了,但太平军的残余力量还在继续反抗。就在城池被攻破的那天夜里,洪秀全的儿子、被叫做幼天王的洪天贵福,在李秀成这位忠王的保护下,竟然从防守严密的天京城里逃了出去,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天京之外,还有好几十万的太平军士兵,他们在湖北、安徽、浙江、江西这些地方继续扛着起义的大旗,跟清朝对着干,斗争没停过。
“强大的虫子,到死都不容易倒下,因为它背后有很多人支持。”太平天国在东南地区站稳脚跟十几年,最风光的时候手下有上百万的兵马。虽然现在大势已经不再属于他们,但那些分散在各地、数量众多的太平军残余力量,依然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现在,浙江湖州的局势紧张,堵王黄文金和辅王杨辅清他们,带着十多万的兵马,都集中在城里,准备得严严实实的。他们的任务是等待南逃的幼天王亲自到来。
扶王陈得才远征西北时,一听到天京那边情况紧急,立马就带着关中的二十万大军,分成了三路,连夜往回赶。到了1864年春天快过夏天那会儿,他的大军已经走到了湖北,眼看着就要打到安徽去了。
除了前面说的那两支军队,当时在江西地区活动的,还有太平军剩下的部队里,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侍王李世贤的队伍。
湖州、西北和南方的三股军队,是“太平天国之后”那段日子里,太平军反抗的主力。但当时局势动荡,眼看大势已去,这三支队伍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在所有的军队驻扎的地方里,湖州因为离京城挺近,加上它是太平天国在南边唯一的一个大城市,所以当天京被攻陷后,清廷就立马把湖州当成了主要攻打的地方。
1864年8月快结束时,湘军大军压境,把湖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湖州军队的头儿黄文金没办法,只好决定放弃湖州,带着最近才逃到这里的幼天王他们,继续往南走,打算跟江西那边的李世贤队伍会合。
不过,堵王黄文金打仗确实勇猛,但他可不是那种擅长制定计划的大帅。一开始撤退,他既没有安排好近期的行军路线,也没有长远的战略打算。大军一出城,就只管往南跑。清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十几万大军一路上不断有人牺牲,人数越来越少。等好不容易到了江西,竟然只剩下两千多人了。
1864年10月头几天,湖州那支残兵败将在江西石城,就是现在的赣州东北边,中了埋伏,结果全军都完了。里头有个小天王叫洪天贵福的,他算是捡了条命逃了出来,可没多久,就被当地的民兵团给抓住了。到了11月18日,他被抓到南昌市,给处决了,方式是凌迟,就是在身上割肉,疼得要命的那种。
湖州那支太平军,奔波了上千公里,打了几十场硬仗,最后在赣南的崇山峻岭中结束了他们悲壮的征途。另一边,西北远征军从潼关一路杀出来,那真是势不可挡。可到了7月份,当他们走到鄂东时,突然听说天京已经沦陷了。那些原本打算勤王的兵马,顿时感到迷茫不已,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时候,扶王陈得才铁了心要往东走,可没想到,大军刚到安徽地界,就撞上了满清八旗里最厉害的那支队伍——僧格林沁带领的蒙古骑兵。
西北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大都没怎么训练过。他们从关中急匆匆地赶来,已经打了一连串的硬仗,饿得要命,累得不行。再加上都城被攻陷的坏消息传来,士兵们心里都乱了套,士气一落千丈。这样一来,他们的战斗力可就大打折扣了。
到了1864年11月那会儿,扶王带领的队伍被围在了安徽霍山的一个窄长山谷里。他们打了好多仗,但都输了。周围都是敌人的歌声,感觉被完全包围了。这时候,军里的很多将领都开始背叛,投降了敌人。那个很厉害的将领陈得才,看到已经没办法挽回了,就吃了毒药自杀了。原本有二十万人的西北太平军,一下子就全散了,没了。
树倒猢狲散,湖州军和西北军都完蛋了,只有李世贤的部队还算完整,成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指望。同样,他也成了清朝眼里最头疼的钉子。
【转战江西的峥嵘岁月】
1864年那会儿,天京被敌军围了很长时间,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本来,苏南、浙西、皖南这些地方都挺富裕的,但连年的打仗,把这些地方都祸害得不轻,到处都是荒地,几乎没啥收成了。
由于生活压力巨大,从那年2月起,忠王李秀成就开始安排,让苏南和浙江的十多支太平军队伍进江西去找粮食。他们打算等秋天粮食收完后,再从皖南那边快速赶到天京帮忙。为了这事,他还特地让自己的堂弟侍王李世贤去当领头的,指挥这些进入江西的太平军。
南方太平军一进入江西,就碰到了清军的围追堵截。这样一来,侍王手底下的队伍既没法安稳下来发展,也没时间休整和扩大队伍。结果一直到天京被攻陷,他们都没能完成筹集粮食支援天京的重要任务。
幸亏江西地处远离主要战斗区域的地方,而且北边还有湖州那边的太平军帮忙顶着湘军的追击,这样一来,南方的太平军力量大体上就被保留下来了。
那时候,打进江西的各路军队,经过一连串的恶战后,慢慢合并成了两大主要力量。李世贤亲自带着的侍王兵团,人数多达十多万。另一边,康王汪海洋手下也有好几万兵马。他们一个在崇仁,一个在东乡,两个地方互相照应,声势浩大,在江西里面建立了一个很稳固的军事基地。
不过,南方的太平军势力越来越大,这肯定会让清朝政府更快地下决心全力围剿。天京被攻陷,湖州军队撤退后,江西那边的战局一下子就变得非常糟糕了。
八月初的时候,李世贤的部队在崇仁那边打了三十多场硬仗,因为没有水军的帮忙,所以处处都被限制,情况越来越糟。汪海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带着主力赶到浒湾,想给李世贤撑腰。可没想到的是,湘军里的猛将鲍超从后面偷袭了他们,汪海洋的部队损失了大半,没办法,康王只能带着剩下的人退到瑞金去了。
汪海洋在浒湾吃了败仗,金溪那块的听王陈炳文一看情况不对劲,赶紧带着手下六万多号人投降了敌人。这样一来,原本和清军死磕的李世贤部队就成了没援军的孤军。侍王也没辙了,只好放弃崇仁,也跟着往赣南那边撤。
到现在,南方太平军在江西的策略算是泡汤了,李世贤和汪海洋的两支部队在清军的穷追不舍下,也是命悬一线。
9月底那会儿,湖州军剩下的人马保护着小天王洪天贵福,从皖南一路逃到江西。江西那边的清军一听到消息,立马就集合了好多大军,往赣东北那边赶,想要拦住他们。
幼天王带着流亡政府一路奔走,把清军的目光都吸走了,这样一来,往南跑的李、汪部队就轻松多了。他们少了清军追击的麻烦,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在赣南那块地方停下来,休整队伍,补充给养。
李世贤常年在战场上打拼,和一直呆在皇宫里的天王洪秀全没啥太多来往。天京城被攻陷后,李秀成豁出命保护小天王,结果还是被抓住了,这事儿让他对洪家更加不满。等李世贤缓过劲儿来,他没去北边接驾,也没在原地等洪天贵福,而是直接带着军队往南走,过了五岭,一路奔向了广东。
康王汪海洋真是忠心没话说,一听说小皇上跑到江西去了,立马就从瑞金带兵往北赶,想去兴国接驾。可倒霉的是,清军一直在后面紧追不舍,湖州军的残兵败将们处境艰难,最后离兴国就差几十里地的时候,在石城杨家牌那儿中了埋伏,全军都完了。
10月中旬时候,汪海洋收拢了一些从石城逃出来的败兵,然后立马带着队伍从江西跑到福建去了。李世贤和汪海洋的队伍都走了以后,南边的太平军在江西的战斗就算结束了。接下来,他们得去面对更加难走、也更加残酷的去广东和福建的路。
【漳州:侍王的崛起与沉沦】
广西和福建这两个地方,之前并不是太平天国经常出没的地盘,所以清军的防守力量相对没那么强。这样一来,往南走的太平军就有了机会,他们趁势迅速发展,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1864年10月13号,李世贤在广东稍微歇了歇脚,随后就带着二十万大军,从大埔关一路往东,气势汹汹地杀向福建。那时候,进福建的军队白天人多得跟潮水一样,漫山遍野都是;晚上火把亮得像长龙,弯弯曲曲看不到头。侍王李世贤身边,还跟着好几百个穿着光鲜、骑着骏马的江南小伙子,他们一路护着侍王,大军走到哪里,都是马蹄声震天响,跟打雷似的。
10月14号那天,李世贤像狂风暴雨一样,猛地攻下了福建的重要城市漳州。那时候正好赶上饥荒,好多没工作的人听说后,都跑来投奔他。这样一来,侍王李世贤的军队势力更大了,整个军队说是有上百万人。他们以漳州为据点,扎营扎了好几百里地。经历了好多艰难困苦之后,南方的太平军总算是又在闽南找到了一个能暂时安顿下来的地方。
汪海洋进入福建后,主要在汀州那边活动,就是福建的长汀。他的兵力嗖嗖地涨到了十六七万人,跟东边南边在漳州扎根的李世贤部队形成了默契的配合。
可惜好景没多久,清政府一看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大批跑到了福建,立马着急忙慌地调集浙江、江西、广东三个省的清军,一块儿去围剿。那个前不久才把湖州太平军摆平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又被派上用场了,他得负责指挥各路军队往南走,去福建督战。
左宗棠的打算是,先把比较弱的汪海洋部队赶到广东那边,然后集中力量对付难缠的李世贤。看着汪海洋和李世贤这两股势力分别占据东西两边,清军就分成了三路大军猛扑过来。其中,中间那路大军首先打下了龙岩,这样一来,李世贤和汪海洋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了。
汪海洋的军队主要在福建西南部那些贫穷的山沟里打转,十几万人挤在那块百来里地的小地方,时间一长,粮食就快吃完了。再加上清军时不时来骚扰一下,他们更是觉得难以支撑,力不从心。
清军往南打的时候,李世贤想让汪海洋带着队伍绕到漳州那边去,这样既能帮忙,又方便两伙人一起对抗敌人。但康王是安徽人,他手下的兵也大都是江淮一带的,将领们的心思都是直接打回安徽江西老家。所以他们没听李世贤的,试着冲过闽赣边界没成功后,也没再回江西,而是在1865年5月头几天,转头往西边去了广东。
汪海洋的部队进了广东后,清军就把漳州当成了主要攻打的地方。漳州靠着海,不是能长久呆的地儿。李世贤的部队休息整顿后,也没个长远的打算。他手下人多,但大都是没训练过的,想让他们马上能打仗,那可不容易。
看看清军那边,粮食武器啥都不缺,还有洋枪大炮撑腰。没过多久,漳州边上的那些据点就一个接一个被攻破了。侍王带着军队出城去跟敌人干架,结果老是打败仗,主力部队也在打仗的过程中一点点被消耗掉了。
1865年5月15日,局势不妙,李世贤在城墙上弄了些草人做掩护,晚上悄悄带着人马离开漳州,一路往西跑到南靖,打算跟汪海洋在广东东边会合。可清军紧追不舍,路上还有地方武装拦截,再加上山路崎岖难走,李世贤的部队这一路走来,伤亡特别大。
十天后,走到了广东和福建交界处的永定县(就在福建龙岩那边),结果碰到溪水大涨,根本过不去。这时候,后面的追兵也跟上来了,场面一下子就乱了套,太平军的人到处乱跑,投降的都上万了。只有李世贤一个人,他游水过了河,上岸后还把自己的胡子头发都给剃了,藏到山里头去了。
【杀戮与拯救:康王的矛盾人生】
李世贤带着的十多万人马,在清军的大力打压下,几乎全军覆没。但另一边,汪海洋的部队却在这段时间里壮大不少。他们跑到广东后,瞅准清军全力对付李世贤,广东那边防守薄弱的机会,在6月底打下了镇平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梅州。到了镇平,他们就忙着做生意、开市场,还收了不少逃兵,广泛招募人手,打算东山再起。
得说清楚,康王汪海洋在太平天国里那可是个独一份——天京一垮,手底下的将领们投降敌人的事儿多了去了,可他偏就不信邪,一门心思要光复国家,怎么也不回头。李世贤打了败仗后,更是他一个人在东南那边硬扛,所以大家都说他是太平天国快完那会儿的顶梁柱。
但康王这人肚量小,脾气又暴躁得很。眼看国家要垮了,本该大家齐心协力,他倒好,光顾着自己那点小心思,不停地冤枉杀害亲兄弟,干的事儿真叫人不待见。
天京被攻陷后,纪王黄金爱好运地逃了出来,一路颠沛流离,最后跑到了福建康王的军营。可没想到的是,那个没什么资历的汪海洋,生怕黄金爱会抢他的权力,就随便安了个“背叛主子求荣华,想害忠王”的罪名,把黄金爱给杀了。
侍王在永定打了败仗后,他的族叔李元茂就带着剩下的几千人马去找汪海洋了。李元茂在军中地位不低,权力也大,经常跟康王唱反调,慢慢在汪海洋的军队里形成了一股对立的力量。汪海洋为了好管,就找了个理由,说李元茂没保护好侍王,然后把他给杀了。
多次兄弟相争,让手下的兄弟们心里很不舒服,尤其是侍王的老部下,更是吓得不行。紧接着,汪海洋又犯了个致命的错误。
1865年8月19号那天,大家都以为侍王李世贤早就在战场上牺牲了,结果他却像从天而降一样,突然出现在了镇平城的外面。汪海洋虽然吃惊不小,但还是赶紧把人请进了城里,热烈欢迎他们的主帅回来。
李世贤是当时太平天国里仅存的顶级大将,他在军队里的经验、地位,谁都比不上。他简直就是南方太平军的心灵支柱和标志。听说侍王李世贤“起死回生”,对正处在困难中的太平军士兵来说,简直就是个超级好消息,特别提气。
但汪海洋心里头七上八下的,他既怕杀了李元茂这事儿惹上麻烦,又琢磨着李世贤会不会瞅准机会抢他的位子。琢磨来琢磨去,三天后,他趁着黑夜,偷偷派人溜进宅子里,把喝得烂醉的侍王给做了。事后,他还贴了个布告,说是李世贤投了敌,没办法才杀了他。
没过多久,大家还记得两位大将军并肩骑马进城的那幕,可一眨眼的功夫,侍王就成了被人砍杀的倒霉蛋,这让在场的太平军士兵心里头怎么好受?
李世贤意外遭到暗杀,这事儿在“天京事变”后,算是太平天国里最糟糕的同室操戈了。汪海洋这家伙,既不懂大局,手段又狠毒,把军心都搞散了。从那以后,好多将领都反水逃跑。康王的大军本来就摇摇晃晃的,经过这一闹,实力更是一落千丈,算是给以后的灭亡挖了个大坑。
【末路:嘉应州的血色黄昏】
到了9月底,江西、福建、广东这几个地方的清军都聚在了镇平城外面。汪海洋多次带兵冲出去打,但老是打败仗。看着清军把他们围得越来越紧,汪海洋就决定不再守镇平了,带着人马往西北的平远县撤退。他们打算再从那里回到江西,一路往北走到江淮,跟捻军汇合。
没想到清军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前挡住了太平军进入江西的路。康王带着孤军,在广东和江西边界转来转去,试了好几次想冲破江西的防线,但都没成功,还折了不少兵马。不过,汪海洋真是个勇猛的大将,他瞅准清军都在北面守着进江西的路,突然掉头往南猛冲了三百里地。到了12月6号,他趁着敌人没防备,一下子打下了嘉应州城,就是现在的广东梅州,这一仗打得真是让人吃惊,他居然赢了。
尽管汪海洋遭遇了众人背离,手下力量大减,但他的亲信部队还有十万人马。这些人里,最核心的都是来自他老家安徽全椒的勇士,个个勇猛无比,对他忠心耿耿。所以,康王的势力还是相当强大,不能轻视。
眼下的难题是,就算占领了嘉应这块小地方,也解决不了南方太平军越来越难的处境。可部队又饿又累,急需休息恢复,汪海洋实在没办法,只能采取“修城墙、挖深沟、建栅栏、堵路口”这些办法,来抵挡四面八方的追兵。
接下来的好几个月,汪海洋忙着建堡垒、布防线,就是不肯露面迎战。左宗棠,他也不含糊,忙着调动兵马,分片筑起包围圈。这样一来,州城里面和外面,两边就暂时这么僵住了,谁也没占到便宜。
太平军整顿好之后,汪海洋本该立刻掉头往南冲,想法子拼出一条活路。不管最后能不能成,总比窝在那个孤立无援的城里,等着被消灭要强,至少还有点盼头。可偏偏这时候,康王只知道死守着,一点积极行动都没有,生生把逃出去的大好机会给耽误了。
1866年2月份,汪海洋看到清军把城池围得越来越紧,他决定要拼一把。他亲自带着好几万步兵,分成三路冲出城去。他们先让洋枪队打头阵,骑兵留在后面保护,然后一股脑儿地向城东的塔子坳冲了过去。
就在准备攻打之前,汪海洋手下的将领黄鹏厚已经和城外的清军偷偷勾结上了,他把汪部所有的军事安排和打仗的策略都告诉了清军。还有那个一年前就变节投靠敌人的丁太洋,他在战场上直接指出了汪海洋的位置。清军一听,立马调集了几十杆火枪,全部对准了“匪头子”猛射。结果,康王,也就是汪海洋,眉心被打中,直接从马上摔了下来。手下人赶紧把他抢回城里,但没多久,他就咽气了。
汪海洋曾多次对自家兄弟下手,最后却因为被叛徒背叛,不幸丢了性命,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恶有恶报吧?可他这一死,南方的太平军就彻底垮了。虽然他手下的人在几天后豁出命往南逃,但没多久就被清军给打散了。
从灰堆里再次起火,却又在新生之时覆灭,南方太平军的逃难历程,充满了叛变和血腥。经历了一连串兄弟阋墙的惨剧后,他们最终在岭南的高山深谷里,完全没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