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4年,也就是大唐中和四年那会儿,黄巢在虎狼谷打了败仗,这场晚唐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就这么结束了。
经历那场大灾难后,李唐皇族实力大减,一天不如一天。朝廷的命令,也就只能在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这四个区域,还有几十个州的地盘上管用了。
这时候,各地的藩镇大佬们瞅准机会,都想着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他们有的心里藏着小九九,暗中勾结,互相利用;有的则直接掌握兵权和财权,互相攻打,想吞掉对方。
那时候,控制着太原的河东头儿李克用,还有霸占着汴梁的宣武老大朱温,慢慢变成了唐朝末期最有势力的两个地方大佬。他们一个在黄河北边,一个在黄河南边,就这么杠上了,形成了南北对立的格局。
公元907年的时候,朱温成功地把唐朝给推翻了,自己当上了皇帝,建起了五代里的头一个朝代,叫做“后梁”。那时候,大部分的藩镇都投靠了他,但河东那块的李克用,却一直认定李唐才是正统,还用着大唐的年号,就是不肯承认朱温当皇帝是合法的。
一年后,李克用去世了。这对他的对手朱温来说,可是个大好消息,因为他统一天下的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没了。不过,后梁皇帝还没高兴多久,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就像颗新星一样冒了出来,成了个更难缠的对手……
【生子当如“李亚子”】
尽管最终坐上了争夺天下的头把交椅,成为中原的霸主,但河东的李家其实并非纯粹的汉人,他们出身于西突厥的一个分支,即沙陀族。
李氏一族本来不姓李,而是姓“朱邪”。李存勖他爷爷,朱邪赤心,是唐朝末年沙陀部的头儿。因为他平定庞勋叛乱有功,唐懿宗就赏了他个新名字,叫李国昌,还把他写进了唐朝皇族的族谱里。
沙陀人跟皇室其实没沾亲带故,但从这时候起,李国昌,也就是朱邪赤心,还有他的后代,说起来就算是跟大唐皇帝拜了把子的“异姓兄弟”了。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沙陀李克用家族虽然有时候跟朝廷对着干,但心里还是念着那么点儿老交情,没彻底翻脸。
唐朝末年,政局乱得跟一锅粥似的,五代那会儿更是礼乐全乱套,啥手段都使得出来。那时候,大部分的藩镇大佬,心里头就琢磨着一件事——怎么把皇位抢到手,好把李唐王朝给灭了。但话说回来,李家还有那么几个人,心里头还惦记着忠孝礼智信这些老规矩,他们可真算是那时候的一股新鲜空气。
李家是从李国昌那时候开始兴旺起来的,后来经过李克用几十年的打拼,他们在晋阳,也就是太原,站稳了脚跟。慢慢地,这股力量越来越强,不仅控制了太原,还影响到了整个河东地区,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藩镇武装。
都说英雄出少年,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那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天生就带着家族里的那股子勇猛劲儿,还把这股劲儿发挥得淋漓尽致。
历史书上说,李存勖骑马射箭都很厉害,胆子也大,从小就跟着老爸四处打仗。公元895年,李克用平定了邠宁、镇国、凤翔三个地方的叛乱,然后父子俩一起进宫报捷。唐昭宗一看李存勖,长得帅气,精神抖擞,感觉他以后可能比老爸李克用还厉害,心里特别喜欢,就拍了拍他的背,夸他说:
这小子能力超过他老爸,以后肯定是国家的顶梁柱,到时候别忘了忠心报国,给家里争光。就因为这,李存勖还得了个“小李”的外号。
李克用掌控河东地盘那会儿,他的头号对手就是中原的朱温势力。这两个是当时最大的两股地方势力,他们打来打去,斗个不停,战争几乎就没停过。
李克用的沙陀部队确实勇猛无比,可战斗力强归强,他们人手不够,地盘也小,所以在对战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吃亏。李克用,偶尔也会忍不住显露出一些沮丧和灰心。
李存勖赶紧安慰他老爹说:“朱温那小子就仗着自己武力强,欺负皇上,还想抢皇位,陷害好人,他早晚得完蛋。咱们李家三代都对朝廷忠心耿耿,现在虽然没办法出力,但咱们心里没愧。老爹,你得沉住气,慢慢来,攒足劲儿,等朱温不行了再想办法东山再起,哪能这么容易就泄气?”
李克用听了儿子的话,心里一下子敞亮多了,也重新有了干劲。更让人佩服的是,能说出这么懂事的话的李存勖,那时候才只是个十一岁的小娃娃。
多年之后,李存勖真正继承了老爸的事业,并且在战场上屡屡打败李克用以前那些死对头,比如朱温。
后梁皇上心里头真是打心底里佩服李家,出了个“李亚子”这么出色的接班人。再看看自家的那些不争气的孩子们,他真是又眼馋又心酸,忍不住直叹气:“哎,要是我的儿子也能像这样,那李家哪还能这么风光!我家的这些小子,简直就是一群废物嘛!”
【从“三支箭”开始的复仇人生】
公元908年年初的时候,李克用已经病倒在床上好多天了,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就把李存勖叫到床边。他很认真地把三支箭交到李存勖手里。
这三支箭象征着李克用一生中的三大劲敌,同时也是他这位英雄豪杰未能达成的遗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克用对儿子叮嘱道:
首先,得把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刘仁恭给摆平;其次,得把仇家朱温搞出来的后梁给一锅端了;最后,还得把那个背叛咱、跟后梁穿一条裤子的契丹给打趴下。
那年正月二十,李克用离世,他二十四岁的儿子李存勖接手了父亲的位子,成了河东节度使,还被封为晋王。
从现在开始,年轻的李亚子,心里装着给老爹报仇的火,肩上扛着三根沉甸甸的箭,迈开步子往一统天下的路上走了。
李存勖虽然接手了老爸留下的大摊子生意,但他前面的路可不好走——不光那“三大对头”都实力强劲,兵多将广,就连河东集团内部现在也是问题一堆,麻烦不断。
当年李克用在云州和朔州一带拉起队伍时,招揽了不少勇猛善战的勇士,并且都把他们当作养子来培养。现在,这些养子各自率领精锐部队,因为立下大功而骄傲自大。可少主李存勖,年纪轻轻的,也没什么资历,根本压不住他们。
特别是李克用的亲弟弟李克宁,在军队里本来就声望很高。他哥哥去世后,李克宁就成了掌握河东军队大权的重要人物,排在第一位之后。虽然李克宁自己并没有想要反叛,但李存灏和李存实这两个人,他们都是李克用的养子,却眼红权势和财富,嚷嚷着说:“哥哥死了弟弟继位,这是古人的规矩。叔叔给侄子行礼,这哪说得过去?”他们一个劲儿地鼓动李克宁抢位子自己当老大。
另外,他老婆孟氏同样是个爱慕虚荣的人,被李存灏等人给说动了心,也拼命撺掇老公去抢皇位,自己当皇帝。
在里应外合的压力下,李克宁最终也打起了反叛的主意,打算带着李存勖母子跑到后梁去,找朱温邀功请赏。但他这个人性格迟疑,还没拿定主意,就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让人赶紧给李存勖通风报信了。
河东集团里那个老资格、手握大权的叔父打算背叛,李存勖二话不说,私下里找了自己绝对信任的托孤大臣张承业,两人火速商量出了一个收拾叛徒、清除奸臣的对策。
第二天,张承业亲自去请李克宁来府上吃饭。李克宁没多想,就自己一个人来了,没想到在饭桌上被抓住了,当天就被杀了。
一个犹豫不决,一个行事果断,在生死关头,谁强谁弱一目了然。成功平定李克宁的叛乱后,年轻的晋王李存勖在河东集团里威望大增,没人再敢挑战他的地位。
刚把内部纷争摆平,外部的战火又烧了起来。后梁军队瞅准李克用去世这个机会,对河东管的潞州(就是山西长治)发起了猛烈攻打。这下,李存勖得一个人跟朱温这个超级强大的对手较量了!
【五代战神的铁血征途】
潞州地处梁国和晋国地盘的边界,它卡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险峻山脉的通道上。从这儿往北走,能直接对太原构成威胁;要是往南过了黄河,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地到达汴梁。
由于这个地方战略位置关键,李克用和朱温为了争夺它,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较量。
907年年底,朱温带着十万大军,把潞州围了好几个月。后来听说李克用死了,他一看河东那边君主年轻,国家又动荡,再加上后梁大军压境,胜利几乎是囊中之物了,朱温就放松了防备。在潞州城马上就要被拿下的节骨眼上,他从前线撤回了汴州。
李存勖瞅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908年四月底,他立马从晋阳带着大军往南冲,一口气跑了六天,直接就到了潞州城外头,然后把军队悄悄藏在城南的三垂岗那里。
五月的第二天,一大早雾就特别大。李存勖他们早就埋伏好了,趁着夜里突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后梁军队还在睡梦中,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一出,一下子就乱了套。与此同时,城里的周德威也赶紧出兵,跟李存勖他们内外配合。这么一来,后梁军队就完全垮了,死的伤的士兵有好几万,粮食、武器什么的丢了一地,潞州的包围就这么被打破了。
潞州一战,后梁被打得伤了元气,接下来好几年都没法再往北去骚扰河东了。这一仗打完,晋军可是威风凛凛,名声大噪。李存勖回到晋阳老家后,就开始忙着整顿家里的事儿,还有军队里的纪律。他这么一管,河东的军队很快就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焕然一新。
公元911年那会儿,李存勖再次出兵去帮成德节度使王镕,他们在柏乡把后梁的主力军打得大败。这一仗打下来,朱温特别得意的“龙骧”和“神捷”两支精兵全给打没了,后梁的精锐部队元气大伤,之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李存勖看到局势渐渐稳住,对那个强敌也占了上风,他就琢磨着先不急着打后梁了。他打算先把河北那片地方拿下,这样一来,后面的麻烦也就没了。
刘仁恭原本只是李克用提拔的一个小将,但后来他势力大了,就跟晋王闹翻了。他干脆投靠了朱温,在河北那一带占了不少地方,跟河东那边对着干。可就在这时,刘仁恭和他儿子刘守光因为抢老婆小妾啥的闹翻了,结果刘仁恭被儿子给关在了幽州。
刘守光在燕赵一带称霸,自视甚高,做梦都想做北方的老大。李存勖,就来了个反间计,拉拢了六个镇的节度使,一块儿尊称刘守光为“尚父”。这一捧,刘守光更是得意忘形,结果在911年8月,他竟大胆地自称皇帝了。
那年十二月,李存勖瞅准机会,带着成德和义武两镇的军队,一块儿去打桀燕。他们很快打下了幽州,抓住了刘仁恭和他儿子。为了向晋国的祖宗表示胜利,李存勖把刘仁恭父子的肚子剖开,掏出心来,献到了晋国太庙,算是给死去的先王李克用祭了个天。
在晋军还没打下幽州那会儿,刘守光赶紧向后梁求帮忙。朱温一听,立马带着大军往北赶,想去支援。可没想到,又被李存勖给打败了。朱温这后梁皇上,又羞又气,回到汴梁后就一直病着,再也没好起来。
朱温心里头那个苦,他那些儿子简直就不是人干的活儿。先是老二朱友圭,在912年那会儿,直接就把老爹给宰了,自己当上了皇上。然后,没过多久,老三朱友贞又不安分了,他悄悄地搞了个宫廷大变脸,把亲哥哥给干掉了,自己坐上了那把龙椅。这事儿,真是让人无语到极点了。
朱友贞这人相当不靠谱,他抢了皇位后,就任凭官员们胡作非为。这样一来,后梁的国家实力是一天不如一天,慢慢就走下坡路了。
李存勖他爸有个心愿,就是完成“第一支箭”的任务。李存勖搞定这事儿后,立马就动手开始打梁国。可就在这时,河北那边闹起了叛乱。寿州刺史卢文进反叛了,还投靠了契丹,带着兵马打进了幽州,打算跟契丹一起对付晋军。李存勖一听这消息,立马掉头回来亲自带兵打仗。他带着大军杀了契丹军一万多人,还缴获了好多牛马和军用物资。契丹的头儿耶律阿保机打了败仗,只能灰溜溜地跑回漠北草原去了。
契丹被打跑了,北边的边境暂时安全了。李存勖马上转头往南边调兵,他带兵一路打得对手连连败退,黄河北岸原来后梁的地盘全都被他占了。不过,河东军的人马和东西也折损了不少,因为后续跟不上,后梁和晋国就在黄河两边展开了好几年的你来我往的争斗。
【伶人皇帝“李天下”】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听了各大镇子的建议,在魏州自己当上了皇帝,并且换了年号叫同光。为了表示他还是李唐王朝的后继者,他继续使用“唐”作为国家的名字,后人就把这个朝代叫做后唐。
那年十二月,后唐的军队打到了汴州,城被攻破的时候,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朱友贞自己了断了生命,这样一来,后梁就灭亡了。李存勖顺势占领了河南、山东这些地方,还把都城定在了洛阳。
从908年李克用快不行时给儿子连发三箭作为嘱托,到923年把后梁给摆平了,也就短短十五年,“李亚子”接连干掉了三个厉害对手,完成了老爹最后的愿望。这时候,天下刚算安稳下来,后唐的军队那是又强马又多,李存勖的大名,简直是响当当,吓得周围谁都不敢小瞧。
照这个势头下去,后唐吞并天下,重现李唐的辉煌好像很快就能实现,李存勖也肯定会成为像唐太宗那样有名,功劳能跟汉武帝比肩的一代英明君主。
真的很遗憾,李存勖在报了深仇大恨之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没了往前冲的劲儿和生活的奔头。他开始飞快地往下滑,堕落得明明白白,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新五代史》里头提到,李存勖小时候就特别爱听戏看表演。但可惜,他肩上扛着“三支箭”的重担,逼得他只能一门心思往前冲。那些年,他忙着练兵打仗,南征北讨,根本没时间去碰那些他心头好的玩意儿。
当上皇帝后,李存勖就迷上了戏曲音乐。他派人到处找有名的歌手和戏子,把他们请进宫里,对这些戏曲演员特别宠爱。
艺人们在皇上跟前仗着宠爱,就胡乱闹腾,对后唐的那些官员们更是没大没小,老喜欢拿文武大臣开涮,觉得特别好玩。
李存勖这皇帝,不光爱听戏看曲,他还上瘾到要亲自上台演,甚至特意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李天下”。
要是皇帝把太多心思放在玩乐上,那肯定就没空管国家大事了。而那些戏子们,一旦被皇上宠着,不光能升官发财,还开始插手朝廷的事情。
有些人一门心思想在后唐谋个高官厚禄,就拿着金银财宝去巴结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这样一来,朝堂上全是这些心术不正的家伙,而那些忠心耿耿的好官却被他们挤兑得没地儿站。没几年功夫,后唐的政治风气就变得一团糟。
说实话,那时候的后唐正处于鼎盛时期,看看整个中原,没有一个人敢跟李存勖较劲。要是皇帝只是喜欢戏子、玩玩乐乐,可能李家三代人费尽心思建立的大帝国,不会那么快就垮掉,不会像后来那样,一下子全乱了套。
可李存勖却偏偏走上了歪路,在他事业最辉煌的时候,竟然转头开始打压后唐的根基,也就是那些帮他打下江山、一路助他称霸中原的军队。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李存勖,他老子是藩镇大佬,所以他天生就带着一股子军阀味儿。在五代那个乱世,谁手里兵多谁就是老大,老大厉害了就可能反水。这套野蛮的生存规矩,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一清二楚。
李存勖当上后唐皇帝后,为了国家能一直安稳,他立马动手搞起了“削藩”。短短一年里,他换了好几百个节度使的领地。不仅如此,他还派了好多宦官和伶人去军队里当监军,放在那些特别重要的位置上。
历史上很多次都显示,削减藩王的权力是件很危险的事,统治者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大亏。现在国家刚稳定下来,最该做的就是求稳。可李存勖太心急了,做事又太过火,这样给自己惹上了大麻烦。
打从晚唐那时候起,立下军功才能被封赏地盘,这成了乱世里大家都懂的规矩。好多中下层将军都靠着这个路子往上升。可李存勖,他不仅没好好奖赏、安抚那些打仗的士兵,反而对那些啥战功都没有的戏子们大封大赏。这事儿让下面的军官们心里头极为不满。
而且,由于连续多年打仗,国库都被掏空了。李存勖为了捞钱给自己花,居然经常少发甚至不发士兵们的军饷,这让最底层的士兵也开始怨恨他。
后唐的江山,那都是将士们在战场上豁出性命,历经无数次生死搏斗才打下来的。可李存勖一当上皇帝,就把军队从上到下、从核心到边缘都得罪透了。他搞的那些糊涂决策,就像是慢慢积累的毒素,最后终于在不声不响中,把灾祸给引来了。
后唐的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的二月,河北清河那地方,魏博的守兵突然闹起了事,不光把贝州给占了,还一路打到了邺都。皇帝李存勖一看这架势,赶紧派了大将李嗣源去摆平。可谁也没想到,李嗣源带着人马刚走到邺都城门口,自己身边的亲兵又闹起了内讧,硬是把他给推进了城里,跟那些叛军站到了一块儿。这么一来二去的,叛军们干脆就推举李嗣源当皇帝了。
李嗣源原本没想过要反叛,但由于里里外外的形势所迫,他又说不清楚个中缘由,没办法,只能在大家的推动下带着军队往南走,去打李存勖。
听说手下的将领们背叛后,李存勖火速从洛阳都城出发,打算亲自到汴州去平定叛乱。可遗憾的是,还没等他带兵赶到,叛军就已经占了上风。一看局势不妙,李存勖只好又赶紧往洛阳逃,回去的路上他还不断安慰士兵们,答应给他们重赏。但这时候已经太晚了,敌人逼得越来越近,大部分士兵都吓得跑了。
四月那会儿,后唐的一个叫郭从谦的将领,突然间在洛阳闹起了叛乱,带着他的人马就闯进了皇宫。李存勖赶紧带着身边的守卫在兴教门跟叛军干上了。可没想到的是,他身边的那些近臣护卫,大部分都脚底抹油跑了。李存勖一个人在乱军里头拼杀,干掉了好几十个人,但自己也中了飞箭。他受伤后撤回到绛霄殿,没多久就没气了。他身边的那些戏子们,拿乐器往他身上一盖,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尸体。
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风光无限的时候,整个江湖没有谁敢跟他较量。但到了落魄落败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寥寥几个戏子陪着他。
看着他大楼拔地起,看着他招待四方客,转眼之间,大楼就倒了——从兴盛到衰败,也就短短三年时间!
都怪李克用留的箭少了[doge]